本文作者:qiaoqingyi

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如何查标本的经纬度)

qiaoqingyi 2023-02-21 593

今天给各位分享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如何查标本的经纬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前言

古人类化石标本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为了加强对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规范程度,特制定《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技术规程》,以便全面客观地收集标本在野外的各项信息,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保存价值。本技术规程主要涉及野外发掘时从地层中出土或地表中收集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规程。

在进行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制定时,按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等有关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规程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张银运,刘武。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古人类化石标本收集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3.1 古人类化石(human fossil)

古人类化石是经过石化过程的古代人类的遗骸(或遗迹),一般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骸。这些遗骸代表新石器时代以前或全新世以前的古代人类。

3.2 古人类遗址和地点(human fossil site)

指古人类活动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从形式来分,有露天遗址和洞穴遗址;从内含来分,有居住遗址、临时夜宿营地、石料收集场、石器加工场、狩猎场、食物收集地、狩猎隐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聚会场所、图腾地点、墓葬等。地点是遗址遗物经水流等作用所搬运、重新堆积异地埋藏的处所,是人类遗址之外因各种原因从遗址带出遗物的零星分布地,一个地点中可能有若干遗址的遗物存在,但地点不应被包含在遗址之中。发现有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或地点被称为古人类化石遗址或地点。

4 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收集

4.1 收集准备

4.1.1 标本收集工具

水准仪、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仪(GPS)、照相机、比例尺、罗盘、地质锤、桩、绳、吊锤、卷尺、风钻(以备发掘坚硬岩石时使用)、袖珍放大镜(放大倍数以10倍为佳)、手铲、凿子、刷子、各种粗细的剔针、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绘图板、坐标纸、直尺、量角仪。

4.1.2 标本编号工具

记号笔:用于标本上写编号。

标签纸:用于记录发现的人类化石标本。

4.1.3 标本包装材料

口袋:存放收集的化石标本。考虑到标本尺寸的差异,应准备不同型号的口袋。

塑料盒:用于放置体积小或性脆材料的化石标本。

各种胶水:用于在现场黏接化石碎片。

软纸和棉花:包装材料,避免化石标本在运输途中由于碰撞或挤压而损坏。

石膏绷带或石膏粉:用于在现场固定易碎的标本。

地质包:为容积很大、很结实的肩袋。最好还带有绢制夹袋的背包、图囊。

4.2 收集步骤

4.2.1 遗址或地点的基本信息

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首先要对遗址(地点)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和记录,内容包括:

——遗址(地点)的命名:一般采用发现地的地名来命名,在记录时尽量选用最小地名。

——遗址(地点)的地理位置:指遗址(地点)所处的行政区划,即所属的省、市、县、乡(镇)和村,以及在村的什么方位和距离、在当地的最小地名。

——遗址(地点)的地理坐标:可选择遗址(地点)的中心位置,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其纬度和经度,应该精确到秒。

——遗址(地点)的海拔高度。

——遗址(地点)的范围:可利用GPS在遗址(地点)的边缘选取适量的点,测量其经纬度,进行大致的估算。

——遗址(地点)的地质概况和所处的地貌部位:简要记述遗址(地点)的地貌和地层概况,如湖相、河流阶地、黄土等;标本是出自地层还是脱层。

——遗址类型:旷野(露天)遗址、洞穴遗址等。

——发现日期:记述年月日,必要时可记录具体时间(精确到小时)。

——发现人:根据具体情况注明是单人或多人。

——遗址或地点的保存现状及被破坏的情况。

4.2.2 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收集

1)选择发掘区域:根据已有地层剖面出露情况,必要时结合探沟试掘得到的信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发掘区域。

2)布方:布方的目的是确立一个测量和记录的基准,这样可以准确方便地观察和记录遗迹、遗物在发掘区域内的空间位置。一般采用坐标式布方,即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内,将坐标原点置于发掘区的相对中心位置,X轴为正东正西方向,Y轴为正南正北方向(应将罗盘磁方位角校为坐标方位角),以1m×1m为单位划分方格,作为发掘和记录的基本单位,即探方,每个探方的面积为1m2,坐标原点可标记为N100、E100(为以后向西南方向扩方不会出现负数考虑),每个探方都用其西南角在整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命名,如N100E100、N100E101等。坐标原点最好用全占仪或GPS系统做永久定位,以备多年连续发掘之用。为明确标记各探方的范围,可在探方的四角钉上标桩,然后用线绳在整个发掘区内拉成网格,并在每个探方的西南角用标签标明方号。洞穴遗址发掘时可以将标桩钉在洞顶,然后系上线绳垂下吊锤,以标明每个探方的范围。

3)发掘:一般采用按水平层揭露的方法,水平层的厚薄主要视遗物的丰富程度、是否存在遗迹和堆积层的岩性特征等而定,一般而言,对于堆积结构松散且遗物稀少、没有遗迹的地层可以每个水平层10cm或5cm的厚度进行发掘,对于遗物丰富且有遗迹的要将水平层的厚度缩小,一般5cm一个水平层,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薄的水平层厚度。在发掘过程中要保证遗物遗迹的完好出土再现,在遇到遗物时,要用竹签或小剔针清除遗物周围的包裹物,避免伤害遗物,并且不能移动和改变遗物的原始平面位置和高度,保留遗物的原始埋藏状态,以便测量准确的数据。发掘中要随时注意地层的变化,以确定是否进入新的自然层和是否出现遗迹现象,结合地层的颜色和质地划分。发掘过程中注意相邻探方之间的关照,全面认识遗迹和遗址。对于地层中出现的遗迹现象要注意分辨遗迹的边缘范围,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发掘、描述和记录。对于胶结坚硬、角砾和钙板发育的洞穴堆积,则视实际情况而决定水平层厚度以及相应的发掘工具和配套技术措施。

4)标本编号:一般以遗址名称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声母大写组合+发现标本的连续号(一般以4位数为宜,如丁村遗址出土的第一件标本可编号为DC0001)进行编号。标本编号后,将编号写在小纸条上,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该遗物旁边,指示其位置,以便对号测量和包装。

5)测量:对每件标本的测量数据包括三维坐标、产状(倾向、倾角)、标本出露的尺寸等。三维坐标的测量必须确立一个测量基点,这个基点最好是永久性的,一般定在发掘区的西南角,该点在整个布方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定为N0E0,其他所有平面坐标的数值都是测量距离该基点北多少厘米、东多少厘米;基点的海拔可用水准仪等仪器从遗址附近的大地基准点引过来。三维坐标的测量可根据探方的网格采用钢卷尺测量平面坐标(平面坐标以标本出露的中心为准,对出露大于2mm的标本可根据具体情况加测其西南端水平位置),用水准仪测量标本标高(需进行计算),也可以采用全站仪一次测量出三个数据。标本产状的测量工具为地质罗盘,标本出露的尺寸用钢卷尺测量。

6)文字记录:用工地日记记录整个遗址的发掘进展情况。此外,每个探方都要有一本探方日记,记录该探方当天的发掘情况,一般采用表格形式,项目尽量完全,内容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三维坐标(X、Y、Z)、倾向、倾角、长轴方向、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观测者、记录者等,另外要在表格的空白处记录探方内的地层变化情况和有无遗迹现象等,并对当天该探方的发掘做简要总结。地层的文字记录应结合剖面图,描述地层的分层情况、地层层数、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物质构成、结构构造、包含物、颜色、粒度,以及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等。在做好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工作。即便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7)绘图:每完成一个水平层的发掘,每个探方都要进行平面图的绘制,主要是根据测量的数据,将古人类化石及其他遗物和遗迹的分布情况和大小、形状绘制到平面图上,并标明编号;比例尺一般为1∶10(也可依据发掘对象的情况选取1∶10、1∶5或1∶20等)。由于遗迹的分布范围一般不局限于一个探方,多会跨越分布在几个探方内,因此对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应该将整个遗迹单独画一张平面图,保证该遗迹的整体观,重要的遗迹现象可先发掘一半,绘制剖面图来剖析其结构。在整个遗址发掘完毕后,还要对四周的发掘剖面根据自然层的分布绘制剖面图。每张绘图上都应该注明图名、遗址名称、探方号、水平层、自然层、比例尺、图例、绘图者、日期和简要的观察记录等。

8)照相:在每个探方的每个水平层清理完毕时,都要进行照相,一般在每个探方的正上方以相同的距离拍摄整个探方的平面照片,保证各个探方的照片可以完整拼接。对于人类化石及其他重点遗物可增加其出土时的特写照片,对重要的遗迹现象也要单独重点照相。除对每个探方要单独照相以外,对整个发掘区还应进行整体照相,并进行一些工作场景的照相等。发掘结束时对发掘区周边的探方也要进行剖面照相。应注意对发掘前遗址和遗迹的照相或录像,以便与发掘后进行对比。

9)录像:对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可采用录像的方法记录遗址的地质地貌环境概况、工作场景、发掘过程和一些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状况等。如果发现有古人类化石,要对整个发现、发掘、收集过程、周围环境、参加人员等做详细的录像资料。

10)写标签:每件人类化石都要有一个标签,包含其基本信息,以便与化石一起包装;标签一般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发现人和记录者等,标签应该定制并打印成小表格,用铅笔填写。

11)标本包装:在进行完测量、绘图、照相、录像、写标签等工作以后,将标本按照编号逐个从其原始位置取出,分别用包装纸包好,连同标签一同装入封口袋中,封口袋外可用记号笔简单地写上标本编号和日期等,每件标本装一个封口袋,视标本的大小可采用合适规格的封口袋。为避免对古人类化石表面造成磨损,必须使用柔软的包装纸,或用医用棉花包在化石表面。在标本装袋前如遇标本沾有异物,可用软毛刷或清水将其去除,切记勿用金属等硬物机械去除。当古人类化石表面附着有周围地层胶结物时,必须连同这些胶结物一起提取收集,切忌在现场分离化石上的胶结物。如果胶结物质过大,或与周围地层大面积胶结,需要会同相关技术人员采用石膏固定,用木版制作成套箱整体提取,运回实验室修理。特别注意以下三点:①标本必须写上编号;②标本必须填写标签,连同标签一起包装,并在标本登记本上进行登记;③一些易碎或太小的标本,可用棉花包裹后再进行包装;④针对保存状况较差、需要加固的化石标本,应在包装前对化石标本进行野外加固处理。标本登记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并负责统一登录标本,对标本进行简单描述。

12)标本存放:同一探方同一水平层出土的标本可装入一个大口袋中,以后可根据不同探方同一水平层、同一发掘区同一自然层存放,以方便查找,最后将同一发掘区出土的标本存放在一起,以便于统一搬运和运输。

13)标本装箱:标本装箱之前,需复写一式两份的装箱清单,内容同登记本相同。该装箱清单一份自存,另一份随矿物标本装箱。箱板要结实,不要太大,以便于搬运。木箱必须用干草、刨花等填满填实,用钉钉牢,最好再用铁丝等将木箱十字捆绑一下,且样品箱也应进行编号。

14)标本搬运:在田野将标本妥善存放后可将标本分遗址、发掘区、自然层和水平层等级别搬运或运输,注意在搬运前应将标本尽可能用软物质分开,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标本间的碰撞和机械磨损。古人类牙齿化石等小标本,应由专人随身携带,珍贵标本应以2人以上携带为宜。

4.2.3 调查发现的标本的收集

1)地层发现标本:对于地层中发现的标本的收集,要重点描述地层的详细信息,包括地层层数、地层编号、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包含物、颜色、粒度、结构构造以及石器等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层位和分布特点等,对遗迹、遗物的文化层要追踪其扩展范围,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并选取典型区域绘制地层剖面图。对地层中出露的遗迹和遗物要进行重点照相记录,对遗迹遗物进行编号,描述其质地、类型、产状、保存状况、埋藏的地层、分布特点等,最后将标签写好,特别注明所属的地层,而后取出进行包装,收集回室内进一步研究。

2)除以上强调的步骤外,调查发现的石器的收集方法可参照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收集方法,应尽量全面地记录信息。

3)调查发现标本的存放和搬运参照本规程有关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有关存放和搬运要求执行。

4.2.4 日志

在田野发掘或从地表、地层中收集标本过程中应有专人记录田野工作的情况,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气象、交通、风土人情等。日志一式两份,分别由工作队和主管部门保存。在做好日志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信息的工作。日志的工作要由发掘领队专门负责,记录工作进度、重要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备撰写报告时查阅。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发掘探方图和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图A.1 发掘探方图

表A.1 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矿物识别方法和工作流程

目前,矿物识别制图的方法是特征谱带识别和基于相似性测度的识别:①利用岩石矿物的特征谱带构造识别技术,该方法相对直观,简单可行,但是单一的特征往往造成岩石矿物的错误识别,其精度难以达到工程化应用的需求,同时对成像光谱数据的信噪比、光谱重建的精度要求较高;②从岩石矿物光谱的整体特征出发,与成像光谱视反射率数据进行整体匹配、拟合或构造模型进行分解,这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能有效地避免因岩石矿物光谱漂移或光谱变异而造成的单个光谱特征的不匹配,并能综合利用弱的光谱信息,避免局部性特征(如单一特征构建的识别方法)造成识别的混淆,识别的精度高。

对于成像光谱上百个波段而言,数据量非常之大,尤其在目前无论是航空成像光谱数据,如AVIRIS、CASI、HyMap等,还是在轨的航天成像光谱数据,如Hyperion航带都普遍比较窄,一般在3~10km,给大面积应用带来很多不便,增加了大面积数据处理的难度,并使工作量在目前微机配置的条件下成倍增加。因此,无论是从岩石矿物光谱的局域特征还是整体特征开展对矿物的识别,在保证识别精度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工程化的处理,必须探索新的技术流程。

在对成像光谱数据特征与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中,结合工作实际以及进行工程化处理的初步要求,在确保识别精度的条件下,设计出标准数据库光谱+光谱-特征域转换+矿物识别方法的技术流程。该流程的主要作用:

(1)直接开展蚀变矿物的识别与信息提取:在对试验区岩石类型、构造、热液活动以及矿产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提炼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矿物,利用标准库的光谱或野外实测光谱作为参考光谱。

(2)进行光谱域与特征域的转换,实现数据减维与数据压缩,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成像光谱数据波段上百,不同的航带宽度与记录长度使单次处理的数据量达1Gbytes,中间过渡文件单航带可达10Gbytes;在以前的处理中常常将航带分割成较小的区域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拼接,利用MNF技术可以将整个光谱域空间转换到特征域空间,消除原有光谱向量间各分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去掉信息量较少噪声较高的向量,使数据处理从成百的光谱域集中到去噪的特征域中进行,减低数据量,缩短数据处理时间,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3)特征分离,增加不同矿物的可分性,提高矿物识别的精度:在成像光谱数据MNF变换并剔除噪声波段的特征域空间中,不同的波段被赋予了不同的物理或数学意义,地物的光谱特征在特征域发生分离,地物的细微特征得到放大,增加了数据的可分性。

4.4.2.1 光谱特征域转换

光谱分辨率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数据的分类识别的精度以及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数据的容量,也使数据高冗余高相关。有效的数据压缩与特征提取势在必行。一般地,利用传统的主成分变换进行相应的变化,衍生出一系列的成像光谱数据压缩与特征提取方法,如MNF变换(Kruse,1996;Green et al.,1998),NAPC(Lee et al.,1990)、分块主成分变换(Jia et al.,1998)以及基于主成分的对应分析(Carr et al.,1999)等。空间自相关特征提取(Warner et al.,1997)、子空间投影(Harsanyi et al.,1994)和高维数据二阶特征分析(Lee et al.,1993;Haertel et al.,1999)也得到相应的重视。利用非线形的小波、分形特征(Qiu et al.,1999)也在研究之中。

主成分分析(PCA)是根据图像的统计特征确定变换矩阵对多维(多波段)图像进行正交线性变换,使变换后新的组分图像互不相关,并且把多个波段中有用信息尽可能地集中到少数几个组分图像中(图4-4-1)。一般地,随着主成分阶次的提高,信噪比逐渐减小。但在波段较多时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律。

为改善主成分在高光谱维中的数据处理能力,相应地利用最大噪声组分变换(MNF)的方法(甘甫平,2001;甘甫平等,2002~2003)。该方法是利用图像的噪声组分矩阵(ΣNΣ-1)的特征向量对图像进行变换,使按特征值由大到小排序的变换分量所包含的噪声成分逐渐减小,而图像质量顺次提高。Σ为图像的总协方差矩阵,ΣN为图像噪声的协方差矩阵。MNF相当于所有波段噪声方差都相等时的主成分分析,因此可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先将图像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使变换后图像噪声的协方差矩阵为单位阵;第二步再对变换后的图像施行主成分变换。此改进的算法称为“噪声调节主成分变换(NAPC)”。

对P波段的高光谱图像

Zi(x),i=1,2,…,p (4-4-1)

可以假设

Z(x)=S(x)+N(x) (4-4-2)

这里,ZT(x)={Z1(x),…,Zp(x)},S(x)和N(x)分别为Z(x)中不相关的信息分量和噪声分量。因此,

Cov{Z(x)}=∑=∑S+∑N (4-4-3)

∑S和∑N分别为S(x)和N(x)的协方差矩阵。因此,可以定义第i波段噪声分量,

Var{Ni(x)}/Var{Zi(x)} (4-4-@4)

选择线形转换,MNF变换可以表示为

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

在变换中,确保

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

同时,为使噪声与信息分离,S(x)分别与Z(x)和N(x)正交。

图4-4-1 MNF变换的特征值曲线

MNF有两个重要的性质,一是对图像的任何波段作比例扩展,变换结果不变;二是变换使图像矢量、信息分量和加性噪声分量互相垂直。乘性噪声可通过对数变换转换为加性噪声。变换后可针对性地对各分量图像进行去噪,或舍弃噪声占优势的分量。MNF变换的特征值曲线如图4-4-1。

4.4.2.2 特征分离

在MNF变换后的特征域中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物理与数学意义。比如变换后的第1波段表示地物的亮度信息,第7 波段或第8 波段表示地形信息。在MNF变换中,通过信号与噪声分离,使信息更加集中于有限的特征集中,一些微弱信息则在去噪转化中被增强。同时在MNF转换过程中,使光谱特征向量集汇聚,增强分类信息。

图4-4-2是一些矿物光谱通过MNF变换前后的曲线剖面图,从右图可见信息与噪声分别有序地集中在一些有限的波段内。通过舍弃噪声波段或其他处理,相应地降低或消除噪声的影响。同时信息也比原始数据更易区分。

4.4.2.3 矿物识别

矿物识别主要选用光谱相似性测度的方法。基于整个谱形特征的相似性概率的大小,能有效地避免因岩石矿物光谱漂移或光谱变异而造成的单个光谱特征的不匹配,并能综合利用弱的光谱信息。

图4-4-2 矿物光谱MNF变换前后特征比较

基于整个光谱形特征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光谱角技术、光谱匹配滤波、光谱拟合与线形分解等。利用大气校正后的重建光谱数据,可选择性地利用上述矿物识别技术开展端元矿物的识别。光谱角方法可直接选择端元矿物进行匹配,最终生成二值图像,简单易行,在阈值合理可靠的前提下能够获取较高的识别精度。

在成像光谱岩矿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中,光谱角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王志刚,1993;刘庆生,1999)。光谱角识别方法是在由光谱组成的多维光谱矢量空间,利用一个岩矿矢量的角度测度函数(θ)求解岩矿参考光谱端元矢量(r)与图像像元光谱矢量(t)的相似性测度,即:

成像光谱岩矿识别方法技术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

这里,‖*‖为光谱向量的模。参考端元光谱可来自实验室、野外测量或已知类别的图像像元光谱。θ介于0到π/2,其值愈小,二者相似度愈高,识别与提取的信息愈可靠。通过合理的阈值选择,获取矿化蚀变信息的二值图像。

4.4.2.4 阈值的选择与航带间信息的衔接

无论是光谱角技术还是光谱匹配以及混合光谱分解,都存在对非矿物信息的分割,因此阈值的选择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所识别矿物的可靠度,也关系到矿物分布范围大小的界定。同时由于是分航带提取,不同航带间因大气校正的误差和噪声的影响而使同一地物的光谱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使所提取的矿物空间展布特征在航带之间所有诊断和一致性,增加了制图的困难。因此对于阈值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在去除明显假象信息、保留可靠的矿化蚀变信息情况下考虑整体的一致性以及航带的过渡性。

4.4.2.5 技术流程

结合成像光谱数据预处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以总结出成像光谱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流程,如图443所示。

编辑于 2020-01-19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金融与管理优选「时代华商」金融投资班

值得一看的金融与管理相关信息推荐

解决企业资本发展,实现金融投资与商业模式创新金融与管理选时代华商金融与管理助你企业实现产品与金融与管理的双引擎发展,为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

本月126人已拨打电话咨询问题

咨询

广州时代华商人才培训股份有限...广告

浙江荣阳工程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值得一看的风险评估相关信息推荐

荣阳咨询安全风险评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咨询体系,从现状评估,解决方案,研发设计

ideal-link.cn广告

矿物识别方法和工作流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FRM认证相当于硕士学位

获得FRM认证,加入全球风险管理精英社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录了解认证详情。

广告2021-04-19

任务了解矿物鉴定的工作过程

一、矿物样品的采集 样品采集是矿物鉴定的基础工作,是为了获得工作对象。采集样品时应注意其代表性、典型性及目的性。样品的采集要根据其分布情况及均匀程度选取适当的大小规格,以便研究矿物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构构造特点以及共生、变化关系,并注意颗粒大小及嵌布关系等特征。此外,还需要采集用于测定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形态及物理性质等方面的样品。根据对矿物研究的目的性及矿物在岩石或矿石中的分布状况决定采集样品的数量。对于晶形完善或晶面复杂的矿物晶体,在采集时必须小心谨慎,切勿随意损坏。 二、矿物的分选方法 在对某种矿物进行成分、结构或物性研究时,常常需要把这种单矿物从集合体中挑选出来。试样的纯净与否,是决定研究结果是否正确的关键,而从矿物集合体中选取极为纯净的单一矿物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往往因为分选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分选之前,常常必须进行“碎样”。也就是将矿物集合体进行破碎,以便使所需的矿物与其他矿物分开。数量多时可采用破碎机破碎,数量不多也可用铁钵人工破碎。破碎粒度主要视矿物单体的粒度而定,一般情况下需要粉碎至0.2~0.4mm之间。在粉碎的同时,必须用适当的筛网过筛,以便进行粒度分级并防止“过粉碎”。在通常情况下,过筛后0.2mm以上的样品需达1千克或更多些,以便保证从中提取足够数量的单矿物。 样品破碎后,接着就是把所需矿物从碎样中分选出来。如需要的试样数量不多,则可在双目镜下用针逐粒挑选;如需要的试样数量比较多,并且手选困难又费时,则可用其他仪器进行分选。主要方法有下列几种: 重力分选 根据矿物密度的不同,可以采用淘洗和重液分离 (有时需用离心机分离); 磁力分选 根据矿物的磁性强弱不同,利用磁铁、电磁铁进行分选; 浮游分选 根据矿物对浮油剂的不同吸附性进行分选; 介电分选 根据矿物的介电常数 (ε)不同来分离矿物,例如黑钨矿 (ε=15)、铌钽铁矿 (ε=20)、方解石 (ε=6.3)、无色透明石英 (ε=4.5)等分选效果良好; 形态分选 根据矿物的形态不同 (如呈片状、柱状或粒状)来分离矿物。 矿物分选工作,尽管目前已经有许多方法,但仍不能解决矿物分选的全部问题。特别对细小矿物及高密度矿物的分选尚属困难。 近年来,电磁重液分选、高频介电分选、超声波浮选、重力分选 (矿泥摇床)和重液变温分选等方法得到推广使用。其中电磁重液分选法可将非磁性矿物按密度进行分离,它甚至可使密度大的金和铂分开;高频介电分选目前只限于对数十种矿物的分离,要求矿物最小粒度大于15~20μm;重力分选仪所分离的矿物最细可达10μm;超声波浮选主要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空蚀现象使细小矿物崩解,同时利用适当捕集剂,以产生浮游分选矿物的目的;重液变温分选主要用于分离某些物理性质较相近或同一种矿物之不同世代个体的分选上。 经上述种种方法分选出的单矿物样品,为了保证其纯净度,最后必须经过双目镜下的检查和挑纯。 三、矿物的肉眼鉴定 矿物的肉眼鉴定是借助肉眼和放大镜、体视显微镜以及一些简单的工具 (如小刀、磁铁、条痕板等)对矿物的外表特征 (如晶形、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解理、硬度、密度等)进行观察,从而鉴定矿物的简便方法。一个具有鉴定经验的人,利用肉眼鉴定方法,就能正确地把上百种常见矿物初步鉴定出来。肉眼鉴定法对于结晶粗大,并具显著特征的矿物,效果较好。 肉眼鉴定看起来简单,但要达到快速准确,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特别是对细粒矿物的晶形、解理的观察,需要反复实践和对比,积累经验,才能熟练掌握。肉眼鉴定矿物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特征相似的矿物,或者是颗粒很细小的矿物和胶态矿物,往往难以鉴别,必须采用其他方法。但是肉眼鉴定仍然是进一步鉴定和研究的基础。因为通过肉眼鉴定,可以初步估计出矿物的种或族,由此决定选用什么方法进行精确的鉴定和研究。因此,肉眼鉴定矿物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四、仪器鉴定 用肉眼鉴定仍然确定不了的矿物,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鉴定。借助仪器对矿物进行鉴定的方法很多,应根据研究目的,按照有效、准确和快速的原则进行选择。 借助仪器鉴定矿物的方法包括: 1)检测矿物化学成分的方法:简易化学试验、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激光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极谱分析、化学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 2)通过测定矿物某种物性或晶体结构数据从而可定出矿物种属的方法:密度测定、热分析、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穆斯堡尔效应; 3)研究矿物形貌的方法:测角法、电子显微镜观察; 4)其他专门方法:包裹体研究、稳定同位素研究等。

9浏览2020-01-16

面对一种不知名的矿物你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用什么方法研究

肉眼鉴定矿物主要是根据矿物的颜色、光泽、条痕、解理、硬度的特点来进行鉴定工作。那么肉眼鉴定矿物所需的简易工具有:瓷板(用来刻划条痕)、小刀(用来刻硬度)、放大镜(用来看解理特点等)。有时还可以随身带一小瓶盐酸、小磁铁。 肉眼鉴定矿物所需的简易工具:小刀、放大镜、磁铁、瓷板。 绝大多数矿石是多种矿物紧密连生的混合物,在手标本上鉴别较困难,往往不可能全部识别清楚。因此,矿石中矿物的鉴定、矿物粒度测定、矿物解离度测定、矿石结构分析以及选矿产物的矿物学分析等工作常用显微镜来完成。 在选矿过程中大部分脉石矿物在可见光中透明,而大多数重要的金属矿物经常是不透明的。在鉴定和研究透明矿物工作中,应用最广泛且成熟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透明矿物晶体光学原理,利用偏光显微镜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法是将矿石或岩石磨成0.03mm厚的薄片,在镜下观察可见光通过晶体时所发生的折射和干涉现象,测定矿物晶体的光性常数,如晶形、颜色、解理、突起、干涉色、双折射率、消光类型和消光角、延长符号、双晶、轴性、光性正负、光轴角等,并有成套完整的光性数据可供查阅,从而达到鉴定矿物,研究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等目的。 在鉴定和研究不透明金属矿物时,应用最多的是反光显微镜又称矿石显微镜或矿相显微镜,其类型较多,各有特点,新型显微镜不仅可偏、反两用,并附有许多供定量测定使用的附件。反光显微镜的主体结构和基本原理与偏光显微镜相同,但前者带有一个垂直照明器。 用反光显微镜鉴定矿物,要将矿石磨制成光片,置于镜下,光源通过照明器内的反射器,将光线向下反射到矿石光片表面上,再从光片表面向上反射到目镜,即可观察和鉴定不透明矿物的光学性质。如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结晶习性、解理和裂理、双晶、环带构造、连晶、粉末颜色、硬度、塑性、颜色及多色散、反射率、双反射效应、均质性和非均质性、偏光色、内反射、旋转性质以及对标准浸蚀试剂的反应和各种元素的显微化学试验等。

27赞·746浏览2017-09-01

如何利用矿物鉴定矿物?

物理方法:用矿物的一些物理性质来区分矿物,这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我们在野外鉴定的主要方法,这些物理性质主要有:1)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2)颜色 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为三种: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3)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具体简单的物理方法区别,准备2个道具,第一是一把小刀,第二是一块白色瓷砖。石英:玻璃光泽 透明,解理较好,硬度比小刀大,小刀划不出明显的痕迹出来长石:玻璃光泽 比石英硬度稍小 比较常见,主要是钠长石和钾长石滑石:白色,半透明,硬度很低,可以用指甲画出痕迹出来,放在舌头上还有种粘的感觉。萤石:具很强荧光,用小刀可以刻出明显痕迹。长石分两大类——正长石(钾长石)和斜长石,二者区别在于两组解理的夹角,正长石等于90度,斜长石小于90度 一般颜色多样,有些正长石显肉红色,是由于含有铁的原因黄铁矿:浅黄铜黄色,表面常具黄褐色锖色。放在白色瓷砖上划出的条痕绿黑或褐黑。强金属光泽菱铁矿:一般为晶体粒状或不显出晶体的致密块状、球状、凝胶状。颜色一般为灰白或黄白黄铜矿:很容易和金矿混淆。从它的颜色和条痕当中鉴别出来,它和黄铁矿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黄铁矿。鉴定时,指甲刻不出明显痕迹,但如果是金矿的话,指甲可以划出痕迹。 参考资料: 地质学基础

443浏览2019-11-08

矿物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前言 为提高矿物标本的可用性,特制定《矿物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用以规范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资源的整理工作,使标本整理同标本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本规程对矿物标本的整理提出了从去包装、清理、观察、研究、鉴定、定名到资料整理过程的共14项内容,对各项内容的工作方法作了简要说明,内容较全面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规程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规程起草人:何明跃。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矿物标本整理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矿物标本资源的整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GB/T17366—1998 矿物岩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试样的制备方法 北京分析仪器厂,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核磁共振波谱仪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陈允魁.红外吸收光谱法及其应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迪安JA.分析化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李哲,应育浦.矿物穆斯堡尔谱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潘兆橹.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苏联)索洛多夫尼柯娃著,邓常思译.矿物鉴定指南及鉴定表.北京:地质出版社,1957 王嘉荫.普通矿物鉴定.北京:商务印书馆,1952 王濮,潘兆橹,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谢广元.选矿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袁耀庭.野外矿物鉴定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58 曾广策.简明光性矿物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张国栋.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薄片内透明矿物鉴定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0 Criddle A J,Stanley C J.Quantitative data file for ore minerals,3rd ed.Chapman ﹠ Hall, London,1983 Dunn P J,Mandarino J A.Formal definitions of type mineral specimens.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8,38,(1),77~79 Ernest H Nickel,Joel D Grice.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关于矿物命名的程序和原则.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18(3):273~285 Joseph A Mandarino.矿物标本类型(形式)的正式定义.岩石矿物学杂志,1987,6(4):372~373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a.矿物(mineral):主要是由地壳及其邻层中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也包括宇宙中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b.矿物标本的整理(mineral specimen neaten):是矿物标本收集(主要是采集)后,为了进一步对标本进行科学研究的准备工作。根据矿物标本资源描述标准将矿物标本分为标本、薄片、光片、模型(模具)及其他。 c.新矿物的矿物标本(type mineral specimen):用以确定矿物种的考证样品。新矿物的标本称为标准标本。可根据所提供测试数据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全型标本(holotype):由作者提出的单一标本,该标本能取得所有原始描述中的数据。 ——附型标本(cotype):由作者确定的,可以取得原始描述中的定量级数据的那些标本。附型标本只是用以提供定量数据,而不是所有必须的数据。 ——补型标本(neotype):当全型及附型标本遗失后,虽经一切办法找原标本仍无结果时,修订者或重新研究者所选定的标本,用以代表失落的标本,即使该标本经过实验研究与原有全型与附型标本化学式及晶胞常数有微细差别,但只要确定属于同种,也可作为补型标本。所有补型标本须经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国际矿物学会(IMA)批准。 4 矿物标本的整理 4.1 概念 对获得的矿物标本进行整理的工作包括标本的清理、修复、编号、登记、建档以及与该标本有关的图像、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4.2 整理工具 手套、刷子、小錾子、尖针、小铁锤、小号水枪、放大镜、摩氏硬度计、未上釉的瓷板、磁针、小刀、黏结剂、记录本、记录笔、编目卡片。 4.3 标本编号的工具 油漆、油漆刷、胶布、编号笔。 4.4 标本盛放的材料 ——软纸、海绵和棉花:包装材料,避免矿物原始晶体受到损坏,亦可作为细小完整晶体的包装用。 ——标本盒:盛放矿物标本。 ——玻璃瓶:主要用于存放易潮解、易氧化的矿物标本及较小的矿物标本。 4.5 工作环境的要求 整理标本的场地要有足够的空间、相应的工作台,可以将标本展开摆放,同时整理室还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设备。 4.6 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4.6.1 去包装 拆除包装箱,顺序拿出每件标本,对照装箱登记单,核对每件标本包装上的编号及野外记录号,按序排放。 4.6.2 清理标本 用细软的刷子清除标本表面的灰尘、泥土等附着物(可利用小錾子、尖针等剔除)。再把标本清洗干净,将原始标签一同放入托盘内。 4.6.3 标本观察与研究 利用肉眼(可借用放大镜、双目镜)观察和研究矿物的形态、表面物性特征,共生及伴生矿物之间的时空分布特点。选定切光(薄)片的部位以及测试方法。若所选测试方法是对单矿物进行分析,则需要选单矿物,单矿物样品纯度越高越好,步骤包括破碎和分选,后者可分为手选、重选、浮选、磁选及电选等。 4.6.4 标本鉴定和研究 将一个矿物标本正确无误定名,鉴定工作需要运用各种矿物鉴定方法并结合野外定名或原始资料,与已知矿物查对,正确定名。对未知矿物提出进一步鉴定方案。鉴定报告需

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如何查标本的经纬度)

植物形态鉴定网站

1.  中国植物志  FRPS             网址:

2. 中国自然标本馆   CFH       网址:

3. 中国植物图像库   PPBC       网址:

4. 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  NSII     网址:

5.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CVH       网址:

6. 英文修订版中国植物志   FOC     网址:

7. 中国在线植物志   eFlora   网址:

8.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ISCREP     网址:

9. 中国外来物种入侵信息系统  IASC    网址:

10. 英国皇家园林协会  RHS   网址:

11. 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网址: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本规程描述的古人类标本包括古人类化石、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期古代居民遗骸,以及现生人类骨骼标本。为了确保古人类标本能正确、有效地入库,安全、清洁、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确地调用,保存单位需要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和数据整理规范,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使用价值,同时适应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定《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规范、指导古人类标本的保存程序。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本规程附录A—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H—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娄玉山,刘武。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人类标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研究机构、大学、博物馆及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古人类标本的保存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古人类化石(human fossil)

古人类化石是经过石化过程的古代人类的遗骸(或遗迹),一般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骸。这些遗骸代表新石器时代以前或全新世以前的古代人类。

3.2 古人类化石标本模型(cast of human fossil)

古人类标本模型是指以原始人类标本为基础(主要为人类化石标本),做出的与原标本相同形态、结构和大小的模仿品。模型一般按照实物进行上色,与实物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可作为实物的替代品。

3.3 古人类化石标本模具(mold of human fossil)

用硅橡胶或树脂等材料,给古人类化石标本制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树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后即制成模型。

4 人类化石资源保存的构成和工作程序

4.1 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保存的构成

人类化石资源属国家文物法保护范围,应由专业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设立固定的储存空间,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配备专门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2 库房要求

标本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

1)防火:设置无烟、禁烟及其他有关标识;库房内严禁明火,严禁吸烟者或携带火具者(火柴、打火机)入内;禁止使用电炉。严禁存放油类、气化类、易燃易爆类物品,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严禁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禁止电器设备带病运转;库房的电器设备、开关、电闸须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消防器材配备之后,工作人员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养工作,确保器材的完好有效。

2)防盗: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电子监控系统;进出标本库房要有专人陪同,并进行登记;进出库房牢记严锁大门,并定时对库房进行检查;重要典型的标本要放入保险箱或保险柜中。

3)防潮:安装温度计及湿度计,随时了解库房内温度及湿度的变化;设置通风、去湿设备(如通风机、去湿机等),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防尘:经常打扫、保持库房卫生,保持标本柜的整洁;标本放入标本柜前,应做到标本及标本盒干净整洁。

5)防晒:标本库的窗户要安装窗帘;标本和标本柜的摆放,应避开阳光直射。

4.3 古人类化石标本保管的基本工作程序

古人类标本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及标本类型编号、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5 接收登记及标本类型的编号

1)原则上,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国境内采集、发掘和征集的标本,或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换,以及通过获赠、转让获得的所有古人类标本、模型(具)都属于接收范围。标本入库前要经过细致的整理,使每件标本达到信息齐备、干净整洁、标号明晰的基本要求。一般由本单位研究人员上交的发表标本,基本上都进行了有效整理并制作了标签,标签格式见附录A。

2)接收标本时,管理人员应该给上交人员接收标本的回执(见附录B),接收人一栏需管理员签字。

3)管理人员应对拟接收标本保存现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如当前是否有损坏以及损坏原因是自然损坏还是人为损坏等;是否已经采用了某些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以及是否有保护记录等。

4)各收藏保管单位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对标本进行编号。如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古人类标本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编号,号码是IVPP+类型编号+流水号,其中IVPP与类型编号间有一个空格,类型编号与流水号间没有空格,类型编号说明见附录C。

6 建档立卡

1)收藏单位对库存标本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这些档案包括:①标本保存状态的记录及相关的照片等影像资料;②已发表的研究论文;③标本编号登记册;④野外地点号登记册;⑤交换标本和模型的登记册;⑥借出标本的登记册;⑦外展标本资料;⑧库存标本的模型和模具资料;⑨离职、退休人员清还标本的记录等。入库标本能够提供的信息,应在相应资料中有所反映。

2)为了便于检索库存标本,每件标本入库时需制作三类查询卡片:标本号卡、地点卡和分类卡,分别是以标本号、地点名称和古人类标本分类作为顺序进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适应调用者查询标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参照附录D。

7 录入数据库

有条件和库存丰富的单位,应该建立馆藏标本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应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保证数据安全,建议分别设立内网及外网两台服务器,内网服务器为数据录入和保存的主服务器,不实行网络共享,外网服务器定期从内网服务器进行数据拷贝,实行网络共享。数据库的数据构成可依本单位的需要设立,主要内容参照附录E。

8 标本盛放

标本一般用专用标本盒或托盘分开盛放。标本盒和托盘可制定不同尺寸,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标本。标本盒规格有多种,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条件定制标本盒,化石标本放入锦盒,盒中垫上软布,使标本在盒中比较稳固,以避免标本受到碰撞。模型标本可放入木盒或塑料盒,盒或托盘内一定要放填充物,标签随标本一同放置在标本盒或托盘内。一般情况下,头骨和体骨是分开盛放的,肢骨和体骨以个体为单位放在较大的塑料箱中,较完整的头骨单独放在纸盒中。常用标本盒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H。

9 入柜储藏

1)标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装置,以专用的标本柜为佳。标本柜可根据保存单位的库存空间和经费选择合适的类型,注意防尘、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标本柜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I和J。

2)标本在标本柜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规律,一旦确定下来摆放的顺序,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以便于查找和管理。人类化石标本的排放顺序,建议采用遗址(产地)顺序,人类模型标本,按来源时间先后顺序摆放。

10 日常维护

1)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标本,定期给化石及模型标本加固。加固液配方见附录K(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标本加固须在专用房间进行)。

2)定期检查库房标本保存、保护以及安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有标本破损,应移交修理部门进行修复。

3)从研究人员借用标本的反馈信息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加固标本的措施或对标本信息做出更正。

11 标本查询和借用管理

1)来馆人员查询或借阅标本必须填写来馆人员登记表,表格内容见附录F。

2)借用标本或模型时,必须履行出库手续:填写借单,然后输入计算机存档(人类化石标本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不得带出库房)。借阅登记单内容见附录G。

3)本所研究人员借用标本,使用期限为六个月;如需延长,需重新申请,再续期六个月。一年之后标本一定要归还,再重新申请借用。

4)外单位人员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标本,不能借出标本。

5)与本单位研究人员有合作课题的外宾和外单位人员,在所内工作期间借阅标本,必须由本单位有关人员办理出借手续。

6)凡出国六个月以上的本单位人员,在出国之前应该归还借用的全部标本。

7)管理人员定期向标本借阅人回收标本。标本回收后,管理人员应在标本借阅登记单上填写归还日期及签名。

8)标本回收时应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标本有损坏时,借阅人有责任负责修复。

9)对重要标本的出借和展出工作要实行具体人员负责制,严格出库程序。

12 标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员回收标本后,按原标本存放位置将标本重新归位。

13 制作模型或模具

标本在使用或借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甚至丢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制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小这种损失。凡是重要标本都必须制作模型,以防不测事件发生。对于人类化石标本可辟专门库房或标本柜保存,储存清晰度较高的照片。标本外借需要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除本单位高级研究人员外,其他人只能借阅模型,以防丢失。其他重要标本在展览和借出前也最好预先制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应有效地进行分类和管理:

1)模型应有编号,编号规则除分类符有差别外,模型号码与标本号应该一致。

2)把与模型相关的信息(见附录L)输入计算机存档。

3)把模型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4)模具应有编号,可直接用原标本编号进行编号。

5)把与模具相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存档,相关信息见附录M。

6)把模具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14 标本保存突发事故处理

标本在库房保存过程中存在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如失火、被盗窃、建筑物倒塌、突发自然灾害、爆发战争遭遇空袭等,为此,应建立突发事件登记卡,制订管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岗位职责。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标本的标签

表A.1 古人类标本的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接收回执

表B.1 标本接收回执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标本类型编号说明

表C.1 古人类标本类型编号说明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标本卡片

表D.1 标本号卡

表D.2 地点卡

表D.3 分类卡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化石标本数据构成

表E.1 古人类标本数据构成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来访人员登记表

表F.1 来访人员登记表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标本借用登记单

表G.1 标本借用登记单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标本盒规格

表H.1 标本盒规格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类型

标本柜有多种类型,如手动密集移动柜等,兹介绍四种类型如下:

表I.1 标本柜的类型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规格

表J.1 标本柜规格

附录K

(资料性附录)

标本加固液配方

表K.1 标本加固液配方

附录L

(资料性附录)

模型相关的信息

表L.1 模型相关的信息

附录M

(资料性附录)

模具相关的信息

表M.1 模具相关的信息

国家标本平台为什么进不去

国家标本平台可以进去的,建议您检查一下您的网络连接或者浏览器问题。

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是国家科技部认定并资助的28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汇集了植物、动物、岩矿化石和极地标本数字化信息的在线共享平台,自2003年开始建设。

NSII(项目编号:2005DKA21400)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下设植物标本(2005DKA21401)、动物标本(2005DKA21402)、教学标本(2005DKA21403)、保护区标本(2005DKA21404)、岩矿化石标本(2005DKA21405)和极地标本(2005DKA21406)6个子平台,截止2018年底有198个参加单位组成,涉及到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林业局等主管部门。平台目前工作人员有285人,其中运行管理人员52人、技术支撑人员153人、共享服务人员80人,共同完成平台的运行和服务。

岩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前言

本规程为规范从业人员进行岩石标本收集工作,确保岩石标本收集的质量,保证所收集标本的完整性以及记录的准确性而制定。

本规程阐述了岩石标本野外采集技术要求及岩石标本购置、交换、捐赠、收集的操作规程和办法。

本规程附录A—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规程起草人:苏尚国。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岩石标本的收集范围及所用术语,岩石标本采集准备工作、仪器设备要求、采集步骤、标本的野外处理、标本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标本运输方法,还有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和索取标本的信息记录、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野外记录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及记录要求等。

本规程适用岩石标本的收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a.岩石(rocks):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b.收集(collection):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岩石标本收藏到博物馆的过程。常用的标本收集方式有采集、购置、征集、交换、捐赠、汇交、调拨和接收等,其中以野外采集为主,其次是购置。

c.采集(gathering):是指专业人员在野外、矿区、矿井等地采集的标本,并制定相应的采集技术规程。

d.购置(purchase):是指向个人、单位或公司购买有收藏价值的标本,并制定相应的购置操作规程和办法。

e.征集(recruit):是指通过发函、发信、电话等方式,向产出地有关部门或个人征集所需的岩石标本。

f.交换(exchange):本着互惠或双赢的原则,拥有资源双方进行等价值的岩石标本交换,两交换单位事先协定并立下交换同意书,达到相互支持、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的目的,并制定相应的交换操作规程和办法。

g.捐赠(donation):是指个人、单位或团体将其拥有的岩石标本无偿地捐献给资源保存单位,制定相应的捐赠操作规程和办法。

h.汇交(hand-in):是指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下级部门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必须将研究岩石标本汇交博物馆或研究院所或学校

i.调拨或转移(transfer):是指岩石标本实质管理权与责任由一个政府机构让与另一个机构的方式,或在同一机构的不同单位之间转换。上级主管部门对国内同类博物馆之间的标本进行调配,即对国家的博物馆藏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j.接收(take-over):是指国家政府领导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将从国内外所接受的岩石礼品转交给国家级保存单位进行保存。

4 采集标本技术要求

4.1 采集准备

4.1.1 标本采集工具及相关数据收集工具

地质锤、凿子、取心机、放大镜、罗盘、GPS、照相机、摄像机等。

4.1.2 记录工具

记号笔、胶布(或双面胶)、油漆、蘸水笔(或记号笔)、标签纸、野外记录簿。

4.1.3 标本包装材料

样品袋或采集袋(小帆布口袋)、塑料袋(密封好,防污染和防挥发)、玻璃小瓶(主要用于易潮解、易氧化的标本),以及海绵、泡沫塑料、棉花、锯末及包装纸等防振材料。

4.1.4 办理采集许可证

到相关部门申办入山许可证、入矿山或矿井许可证、入国家地质公园或博物馆标本采集调查许可证、标本采集证及办理保险事宜。

4.1.5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如护眼、手套、安全帽等防护用品。

4.2 采集标本的步骤

4.2.1 总则

岩石学研究的内容是通过对某一地区岩石的分布、产状、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特征的研究,来了解该区的岩石成因、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地质构造演化规律,因此,在野外应仔细观察了解各种岩石的产状及时空分布特征,同时要采集足够量的岩石样品,以满足各种测试的需要。

4.2.2 采集岩石标本的要求

4.2.2.1 总的要求

收集或采集的岩石样品应是对了解一个地区地质构造演化起着关键作用的、关键地段的系统样品。

在野外采集岩石样品时,应详细观察和记录所采集岩石的名称、产状、分布、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等特征,还应记录采集人、采集时间及采集样品的件数等。在室内应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或)化学成分的测试对岩石进行准确的定名,此外还应对岩石中矿物世代、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特征以及岩浆侵入期次和矿化等特征进行记录。对于岩石(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合变化大的矿体,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编录,以便于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所采集的标本大小、数量以满足上述要求为准。

为了解地质体的时间变化规律,采集的分析样品应按不同矿体、不同矿物组合类型分别采样。在同一矿体内应沿矿物成分变化最大方向采集。同种矿物应将其不同的物性特征矿物分别进行采样。选取的分析样品应与光片或薄片鉴定标本相对应。

若需采集反映成岩成矿动力学构造特征的标本,则应采集定向标本,采集的定向标本应注明产状及标明其空间位置。

4.2.2.2 采集样品的数量要求

每采一个样品至少需要两件标本:一件作为馆藏或陈列标本,标本大小通常为:3cm×6cm×9cm或3cm×6cm×12cm;另一件作切片或分析测试标本,化学分析测试样品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标本大小。

4.2.2.3 各种测试对岩石样品数量的要求

a.主量元素分析:需要岩石样品质量不少于1g。

b.稀土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ICP-MS、等离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极谱等分析):需要岩石或单矿物样质量为10~50mg。

c.人工重砂:视副矿物含量不同,样品所需总量亦不同,一般采集10~50kg,经室内分选加工后应能满足要求。

d.同位素测试对样品要求:在野外首先应对不同侵入期次、矿石的矿化期次的岩石分别采样。采集的样品要求新鲜、未经蚀变,采集样品质量应在1kg左右。

e.Sr-Nd-Pb同位素:需要全岩样品质量不少于1g。

f.Ar-Ar法定年对样品的要求:单矿物中含有一定量钾元素,如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钾长石及斜长石等,样品量约0.5g;全岩样品要求粒度在40~60目之间,质量约为0.5g。

g.Sm-Nd法定年对样品的要求:主要用全岩样品或石榴子石、斜长石等单矿物样品测试,所需样品质量一般为每个样品1g。

h.锆石SHRIMP定年对样品的要求:锆石颗粒大小应在40μm以上,锆石数量一般应大于50颗。

i.Re-Os法测试样品要求:主要是全岩、辉钼矿等的测定,样品质量最少应为10ng。

j.Lu-Hf定年对样品的要求:主要是应能满足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对全岩、锆石、磷灰石、榍石、异性石、多硅白云母、单斜辉石等进行Lu-Hf同位素的测定要求,样品质量最少应为10ng。

4.2.2.4 一些特殊标本的要求

对于一些有毒、有害、有挥发性的岩石标本,采集时应尽量避免与其直接接触,应将其密封于一定的采集容器内。对于含放射性元素的样品,应放入特制的铅容器内。

4.3 标本采集的野外记录

4.3.1 野外记录的用具

野外记录簿(野簿)(最好使用防水野簿)和记录笔。

4.3.2 野外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a.采样记录总则:所有样品均应进行统一的连续编号,样品的原始记录应在现场进行,并与素描图及野外记录簿上相符合。岩石的产出状态要详细描述,岩石是否均一,是否呈岩脉、岩株或岩基产出,这些特征非常重要,均需要记录。各种样品采完后,均应登记在有关的取样登记簿内。

b.原始采样记录(记于野簿上)应记录以下各项(见附录A):

——标本编号;

——标本数量;

——标本名称;

——标本产状;

——标本简单特征描述;

——产地;

——经度、纬度;

——高程;

——采集者、采集日期;

——备注。

c.除在野外记录本上记录上列各项外,应在每袋样品袋内放入样品标签,在标签上应记载和野外记录本上完全一致的编号及岩石名称,一般一个口袋只放同一样品。除袋内有标签外,口袋外也应写明所放标本的标本号。

4.4 标本的整理

4.4.1 野外修整

对野外采集到的标本首先进行现场修整或初步处理,使所采集的标本具有比较规则的扁的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对特殊要求的标本要采集足够数量。

4.4.2 整理标本

整理采集标本时,应对已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编号,可用油性笔在标本不显眼处直接写编号,也可先涂漆(或贴胶布),再用不易掉色的蓝、黑色笔编号;小标本装入玻璃瓶,在玻璃瓶上贴胶布编号,然后填写标签。将编好号的矿物标本放入样品袋中,同时在野外记录簿上作相应的记录。

4.4.3 初步鉴定

对野外所采集的标本经整理后,进行初步鉴定,确定大类名称,描述简单特征及可能的利用价值。

4.5 标本的包装

4.5.1 一般标本包装要求

样品袋(布料),样品箱(纸质、木质或铁质),特殊岩石样品所需要的软纸等。

4.5.2 特殊标本的包装要求

a.松散较软岩石的包装:一些易潮解,易氧化的特殊标本,可用塑料袋等密封包装,并在其上详细注明;精致的岩石标本首先要用软纸或厨房用的卷纸仔细包好,为了更加保险,再用报纸或泡沫材料进一步包裹;对较易破碎的和较软的岩石标本,最好首先用棉花或软纸包裹起来,然后固定置于一个盒子里。在用纸包裹标本时应当将其包裹成便于叠放的形状,如方块状和砖状。为了避免磨损,应将标签折叠起来置于纸包内的一个角落里,在标签上号码应写2~3次。用这种方法包装的标本可以放在背包和背囊中搬运。

b.具挥发性岩石的包装:用密封容器(如塑料袋)进行包装。

c.具放射性岩石的包装等:用特殊容器进行包装。

4.5.3 标本的包装步骤

样品采集后,应在现场编号(用涂漆或贴胶布等方法)、登记、填写标签等,尤其需在记录本中注明标本号码、采集地点、野外定名等。标签和样品应一同包装,最后在包装纸上按同一顺序编号,分类装箱。样品箱内应附样品清单。

4.6 标本运输、寄送的方式

寄运标本时,可首选通过邮局以包裹方式运送,其次为铁路货运或公路货运。

寄运样品时,必须装箱,箱中必须用刨花、棉花或干草等填满填实,用打包机或用钉钉牢,且样品箱也应进行编号。

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标本必须编号。

——标本必须填写标签,连同标签一起包装,并在标本登记本上进行登记。

——特殊标本的包装要求:具挥发性、易潮解、易氧化的特殊标本可用塑料袋等密封包装,具放射性的岩石要求采用特殊容器进行包装,并在包装箱(或袋)上详细注明;为确保安全,应将标本放置在不易弯曲、可堆放得很牢固的箱子里,以免在震动时因碰撞而损坏;为了包装得更加牢固,可以塞上刨花和纸,或稻草、干草等(必须是干的,以免标本长霉)。

5 购置、交换、捐赠、收集标本的操作规程和办法

在购置、交换、捐赠、收集标本的同时,应向对方索取该标本的相关地质资料,包括岩石的名称、产地(尽可能详细)、产状、采集人、采集日期、测试数据等资料,此外还应收集与样品有关的正式出版物、采样位置图等。

购置、交换、捐赠、收集标本的包装和运输技术要求同4.5。

5.1 购置标本的操作规程和办法

购置标本前应向提供方索取待购标本的详细资料,包括名称、数量、规格、质量、相片、单价及总价等,连同己方的购买目的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购买。购买标本入库时需填写标本入库评鉴报告(见附录B)。

5.2 交换标本的操作规程和办法

标本交换的办法由标本收集组提出,具体表明交换的目的及拟交换标本清单。交换办法经相关专家评估决定。有关交换标本的寄送和联系交换单位等事宜由标本收集组负责。

出库标本,填写出库报告单;入库标本,填写入库报告单;出、入库同时进行,分别使用前述两种表格。

交换入库的标本办理入库登录,交换出库的标本办理出库和注销登记。

5.3 捐赠标本的操作规程和办法

由藏品保管部负责人申请入库登录号,填写入库登录单(两联,加注捐赠品的入库日期),办理入库登录及相关文件,如标本审议会会议记录、拟入藏品评鉴报告。捐赠标本必须在接收一个月内完成入库作业和本单位接受捐赠的手续。

标本收集负责人负责取得有捐赠者或捐赠单位代表签名的捐赠契约 (见附录C)。捐赠契约三联,第一联与入库登录单及捐赠标本清单存档于藏品保管部;第二联与入库登录单复印件交由标本收集负责人存档;第三联寄交捐赠者收存。

捐赠标本的经办人或标本收集负责人可要求藏品保管部制作荣誉证书(见附录D)给捐赠者。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标本采集记录

表A.1 标本采集记录表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入库评鉴报告

表B.1 标本入库评鉴报告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标本捐赠契约

表C.1 标本捐赠契约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捐赠标本的荣誉证书

表D.1 捐赠标本的荣誉证书

关于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和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如何查标本的经纬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