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和友软件开发公司(友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qiaoqingyi 03-07 103

  林凡,脉脉创始人,前搜狗技术总监,大街网技术合伙人。2012年创业做社交平台,对搜索引擎算法和数据挖掘有深入积累。目前,脉脉已有3000万精英用户,成为支付宝圈子的首批运营机构,号称职场社交版「微信」。本文及视频是林凡最近接受《接招》创始人方浩采访的内容精选,题目为「听说脉脉能办职场信用卡?」您慢用:

  方:请林总做下简单的自我介绍?

  林:我叫林凡,脉脉创始人,之前在搜狗工作近七年时间,算是跟(王)小川一起创办搜狗,先后负责搜索引擎、输入法等业务。2012年出来创业做淘友网,将技术算法和社交关系结合在一起。现在的脉脉是淘友网旗下的一款产品。目前,我们跟芝麻信用开始合作,在个人信用方面进行尝试。现在已经有超过2500万资产的精英在我们平台上。2016年7月份,我们还上线了直播功能。

  方:您属于清华大学的海归创业者?

和友软件开发公司(友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林:我是清华毕业去美国读的博士,2002年只待了半年就回来了。2003年,碰到(王)小川,我们组建了搜狗的团队。

  方:脉脉怎样从职场社交工具软件一步步向大数据、金融发力的?

  林:用户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会把职业背景填写得非常清晰。超过70%的用户把职业经历和身份留在平台上。芝麻信用有淘宝的交易数据,在思考如何更高效判断用户是高消费人群。他们正好看中我们有记录用户的金融背景,跟我们的用户数据形成互补。我们的用户通过芝麻信用绑定脉脉,在脉脉上打造个人的金融资产品牌和形象。我们可以还把资料授权给京东、滴滴顺风车、皮皮租车等衣食住行相关企业,甚至很多金融机构,基本中国前十名的征信金融授信的企业都在跟我们合作,从而帮用户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

  方:你们像是给用户建立信用档案。以前更多是积累数据,未来会更多利用这些数据?

  林:是的。个人的职业档案越来越重要。比如,我们跟滴滴顺风车有很多的交流,我们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之后,会有更多共同语言,一起完成线下社交的过程。司机也可以知道用户的身份。

  方:你们跟LinkedIn的本质差别在哪里?

  林:其实跟LinkedIn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更多是完成用户的招聘诉求,更多是求职属性,用户建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形象。我们希望用户建立职业的品牌形象以后,能够完成招聘、合作、投融资甚至更多需求,我们对用户的活跃、社交行为等会介入的更多。这是我们大致的定位。

  方:职场社交很难找到引爆点?您怎么认为?

  林:能达到爆炸性传播的点多是偏娱乐或者有争议性的产品,比如脸萌、足迹等娱乐性比较强。但是职场社交比较严肃,不容易形成特别强的传播性,即使自己觉得好用,也不会再分享给朋友。

  另外,在职场社交中,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用户没有一个共通的需求点。就招聘需求来说,可能10%的人想跳槽,90%的人不想跳槽;可能有5%的人有商务合作的需求,95%的用户没有商务合作的需求等等。一个职场社交工具挺难找到一个共通的需求点,因此难以形成爆点。

  方:你们通过直播等方式,产生更多内容,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

  林:对于有效的职场内容,用户主要有两个需求:1)权利欲,通过资源结识一些人脉,达到一些目标。2)一些优质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成长,比如让大佬分享有价值的闪光点。

  方:如何增加用户的黏性?

  林:我们探索了很长时间,做用户黏性最重要的方式是让他在上面消费内容,如果平台上产生有价值的内容,用户就有粘度。另外一方面能扩展朋友网络,朋友网络越大,用户粘性越强。

  方:增加个人信用度跟增强用户粘性之前是怎样的关系?

  林:职场信用和个人信用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其一,用户自己完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信息;其二,用户持续产生一些资料,包括结交的一些新朋友,也是职业经历的重要一部分。比如,你是一个产品经理,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产品水平有多高,其实可以通过脉脉上的产生的内容、观点来评判。

  方:个人信用会涉及不少用户隐私,你们在跟外部合作过程中,怎样避免用户信息被贩卖?

  林:这存在一定争议。平台把个人资料展示出来,目的有两个:其一、方便别人更好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其二、让更多机构、平台利用到这个资料,并校正信息的准确性,相当于公开的网络监督,从而建立诚信体系。

  如何保障用户的隐私,我们有两种方式:第一,我们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国内最知名的,比如淘宝、滴滴、京东等。第二、能授权的信息都是经过用户同意的,比如工作经历、详细的工作描述、朋友数量等不敏感信息,而联系方式、薪资等敏感信息不会公开。

  方:Facebook最早的投资人说过,Facebook的最大价值不是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而是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个人真实信息的平台。你们也想把每个人的职场信息放到脉脉上,让职场范围更大众化?

  林:我们先做好个人资产这件事情,个人资产未来确实可以延伸到更大众化、更生活化的领域。但是,我们其实还是一家创业公司,短期内不会考虑分散精力的事情,今年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满足用户职场社交的诉求。

  方:怎样调动传统行业人士的活跃度?

  林:互联网行业的文化氛围比较开放,比如可以随意评价其他公司产品做得好还是差。但金融、地产等一些行业人士,确实不愿意对其他公司评头论足。但是这些行业的人士其实对行业政策、发展趋势、具体工作产生的问题等方面愿意交流、讨论,这是好的切入点。比如,虽然你不愿意评价工商银行做得好不好,但是可以交流货币政策、怎样让银行健康发展、银行跟保险行业怎样协同发展等信息。所以,我们会做些行业观点的评论,再逐渐完成更多目标。

  方:脉脉在内容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会不会强化大V或知识网红等属性?

  林:我们讲的职场,UGC是产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PGC内容。脉脉会有意识地寻找各个行业的意见领袖,输出更多的优质内容,我们希望营造一个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方:用户从零到一百万用了多长时间?

  林:将近两年时间。我们2013年10月份上线,2015年底的时候过一百万用户,当时刚好进行B轮融资。从零到一百万用了18个月,但是从一百万到一千万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脉脉今天的核心工作是帮助所有资产的人群,建立自己个人的职业品牌、个人的职业形象,解决好用户痛点之后,用户上来的很快。现在,我们有将近3000万用户。

  方:哪几个功能改进带来了更多用户?

  林:最大的用户使用场景是实名交流,大家做行业的探讨和交流,让用户发表一些资产的观点和想法,用户参与度非常高。

  方:在接下来的社交红利中,如何做出差异化?

  林:我们通过满足职业品牌、职业形象的独特用户需求,汇聚越来越多人。除了有实名交流外,还有匿名讨论,可能会有20%到30%的人在上面寻找到职业机会。

  方:在收费模式上会有哪些新的尝试?

  林:其实商业模型最不容易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模型本质上是把上下游的链条打通,在脉脉平台上,我们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品牌广告,在上面曝光企业的品牌,另外一种是会员制,因为上面有很多的人有招聘、谈合作、活动发布等需求,通过会员制能更好的把这部分人群筛选出来。

  方:创业初心有改变过吗?

  林:初心一直是想构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帮助大家梳理自己的人脉网络,包括梳理朋友们的近况,在做什么,平台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帮助的用户达成他们的需求。几年走过来,虽然不同时期产品重点不一样,喊的口号也不太一样,但一直沿着这个目标往前走。

  方:创业四年,如果可以更改某一个决定,你会更改哪一个?

  林:更早的时候引入更优秀的人才。我们不太擅长市场营销,如果尽早引用这方面的人,能发展得更快一点。

  方:如果可以采访一个人,你想采访谁,问他什么问题?

  林:扎克伯格。至少从外界的描述和包装来看,感觉Facebook是一家特别幸运的公司,从开始到现在都持续高速增长。所有的创业者都知道一家公司成功的背后有太多艰辛,我特别想知道扎克伯格创业背后的艰辛在哪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