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延庆区综合软件开发公司(延庆服务公司)

qiaoqingyi 2023-11-06 155

  高考之后,家长与考生寄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在志愿填报上分尽其用,然而,被咨询机构包装为“救星”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显然无法实现对所有考生的综合分析。

  机器能代替人工吗?

  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帮考生选最理想的高考志愿?

  在北京海淀区某教育机构的门口,家长带着考生陆续来咨询。不论成绩如何,考生与家长都希望借助人工智能让成绩与志愿达到最优组合。毕竟,人工智能机器人把世界围棋高手都征服了,难道填个志愿还成问题?

  其实,在高考前,就已经有家长前来打探了。而这个咨询机构的员工在高考之后,都处在忙碌的工作状态,有些员工接到咨询业务电话,都会讲半个小时。在门口,不少员工成批地搬运高考志愿填报产品宣传册。

  这个高考志愿咨询服务机构的产品模式,是线上智能填报指导软件与线下咨询辅导相结合。在这里,有售价898元的线上软件。“我们的系统,是全国最好的。”这个机构工作人员说,他们有长达十年以上的高考志愿服务经验,同时对全国各省考试院、各高校的历年数据,进行精密分析。

  在考生得知成绩后,只要在软件中输入考试分数,即可看到高考分数在历年该省招考分数中的排名,以及该排名的院校分布,进而会调出这些院校在今年高考招生中的专业、人数,给考生以合理定位,规避风险。

  但不少家长有着同样的疑问:“机器可以代替人工吗?”

  事实上,人工服务也是咨询中心的重磅项目之一。这个中心长期从事高校志愿分析的老师针对具体学生的情况,从学生兴趣爱好、自身特点入手,添加未来职业规划、性格测试等手段,进行志愿填报。根据服务种类与老师级别,一对一咨询价格从1.28万到3.98万元不等。这套上万元的课,只有两节,分数出来前后各一次。

  “不仅价格贵,名额还很抢手。”该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称,如果想一对一咨询,必须在分数出炉前,与咨询中心签约,“出分后我们就没时间接了,每个老师的工作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得抓紧做方案。”

  “这简直是疯了。”当听到高考志愿一对一辅导的收费标准时,北京延庆区某高三年级组长这样说。他也接触过类似软件,但是如今高考是出成绩以后,进行平行志愿填报,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搞定。

  在他看来,分数出来以后填报志愿,本身已经大大降低填报失误的风险,加之有6个平行志愿,互相之间的录取没有主次冲突之分,自己只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把握好6个志愿之间的梯度,就可以保底。

  他的一名学生,模拟考试成绩是598分,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排名是1900上下,目标是华北电力大学。这位学生即使出现意外,在平行志愿的填报方法中,他依然可以选择北京工业大学兜底。因此,在即将出分数的关口,他也没有考虑去依赖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但是学生家长总会为考生多考虑一分,一位家长告诉AI财经社,只要身边有人推荐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习的产品,她一般都舍得买。

延庆区综合软件开发公司(延庆服务公司)

  早在2015年,赢鼎教育董事长王海涛就曾公开对媒体坦陈高考市场的价值:按照每个高中生平均高考报考咨询2次花费6000元计算,那么3000万高中生就存在1800亿元的市场规模,围绕高考报考的生态价值链布局,许多教育产品仍待开发和挖掘。

  AI财经社通过走访北京市多所高中得知,各大教育机构,都会提前半年,开始与学校接触,试图推广与高考有关的业务,布局高考志愿填报市场。

  “大家都瞄着高考这块大蛋糕,但是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产品并不多。”北京市郊区某高中副校长称,第一次模拟考试后,主管高考的教学主任找到他,说某教育机构,希望在家长会上办一场“志愿填报”的讲座。

  该校长同意后规定“只给20分钟时间,不得推销产品”。该校长说,近几年,找到校方推广产品的机构明显增多,从线下机构到选课软件,层出不穷种类繁多。

  免费与收费

  通过苹果App Store以“志愿填报”为关键词,搜索出诸多志愿填报辅助系统App,如“完美志愿”、“高考派”、“乐学高考志愿”等。此外,在微信中也有名为“大数据志愿填报”的小程序以及一些高考类服务号,如“天星教育”也通过微信平台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根据App Store中产品的版本记录可以发现,这些App大多数是在2015年集中上架的,也有诸如“高考派”这样今年新推出的产品。

  而基于web平台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则历史相对久远。早在1998年,褚东升、安世虎就在《考生填报志愿咨询系统(ISE)的分析与设计》一文中,论述了根据往年录取情况推算当年提档线和录取概率的计算方法。2005年,第一款商业化的“电脑辅助填报高考志愿”系统问世。

  目前市面上,各大教育机构的产品模式,主要有三种:单独App、App+线下、单独线下服务。一般的教育类服务,介绍的都是教育领域的专家,线上软件作为辅助工具。而 “完美志愿”属于比较典型的完全依靠人工智能加大数据来推算的App,没有任何线下服务,主要强调其人工智能的优势。

  完美志愿ios系统的估算下载量。

  今年3月,北京某高中,组织全年级同学参加一个关于填报志愿的讲座,教育机构派业务员为学生讲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填报。在讲座的后半段,主要推销公司软件。

  AI财经社注意到,某线下服务为主的教育机构创始人的微信朋友圈,有这样一则广告:“2017高考志愿填报一对一咨询服务即将报满。xxx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分为两节,高考成绩出来前辅导一次,与考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且制定出第一版方案。成绩出来后的第二节课更为重要。”两次课程费用高达1.8万元。

  除了一对一辅导,该创始人也有很多线上课程,通过千聊软件在线语音直播,课程费用5元。每到一所学校宣讲,该机构都会建立一个微信群,让家长们扫码加入,然后在群里推广创始人的线上课程,比如与填报志愿有关的“十大热门文理专业深度解析”。

  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称,比较这些不同平台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发现其产品有相似的特点。首先,其提供的服务分为免费服务和收费服务。免费服务包括高校排名、专业排名、历年分数线查询、专业就业形式等,均是可以从各高校官网或其他网站收集到的公开信息。收费服务包括志愿录取概率分析、MBTI性格测试、职业测评等,其收费标注从198元到588元不等。

  录取概率大多数是直接将考生输入的成绩与该专业往年分数线对比得出的,有的系统还会综合往年同分数考生人数、同分考生去向、名次等数据测算概率。

  纯App的好处就是,基本是开发时的一次性投入,后期运营压力小。而线下模式则要考虑高考季之外如何运营。上述工作人员称,志愿填报这个业务是低频需求,每年只需要一次,而且每人基本一辈子也只需要1-2次。所以说,最早做志愿填报的都是教辅公司、综合类教育网站,志愿填报只是为了拓展产品线的添头,因为它无法保证持续盈利。

  了解自己的永远不是机器

  事实上,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这些教育机构背后的数据分析靠谱么?

  海淀区某教育机构称,都是根据各省考试院历年的公开数据以及各高校的公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但曾在教育机构任职的刘利称,最靠谱的仍旧是高校招生办公室自己的数据。刘利介绍,很多教育机构也会专门标明:本系统的专业录取数据,来源于教育权威部门。因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统计、发布专业录取数据的口径不同(部分会将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以及校内优惠加分包含在内),若数据有出入,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的专业录取数据为准。

  但是高考录取时,最核心的依据,并不是该专业历年的分数线,而是当年填报该志愿考生的人数。往年的分数线,只能作为参考。因此,根据他的工作经验,真正智能的模拟志愿填报系统,应该类似于网络竞拍系统。

  在他的比喻中,各高校的各专业,就像是拍卖场上限量的拍品,考生的分数是竞拍者手里的钞票,只不过这些钞票只能用在这里且只能购买一件拍品。

  拍卖追求的是用手里有限的钱买到最有价值的商品,志愿填报则是追求手里的分数分尽其用,最佳效果是分数刚好过线,一分不浪费,最低目标是保证抢到一个专业,不能空手而归。

  刘利说,真正智能的模拟志愿填报系统也应该是这样的,根据考生输入的分数,选择的专业,来为考生提供预警,引导分数不够的考生选择竞争压力小的专业。这样,一个系统中的考生越多,分析出来的结果就越准确,越接近真实的志愿填报情景。

  但是刘利也提醒,这种模式需要实时分析每个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并实时将信息反馈给考生,考生也会根据反馈随时调整志愿,进而继续使系统采集的数据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会多次反复的。

  在他看来,现有的诸多志愿填报App,即使是号称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也无法实现对所有用户的综合分析。而是在历年分数线、分数段、性格测试、男女比例之类对最终录取不起决定作用的数据上下手,只能根据考生的特点选出合适的学校、专业,其算出的录取概率和人工分析学校官网提供的数据估出来的没什么本质区别。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AI财经社,目前高考志愿填报软件这么火,主要原因是家长对高校的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直接,所以很多家长寄希望于有一个中介和工具,来帮助孩子填报志愿。

  “志愿填报软件只能作为一个媒介参考,为孩子填志愿,提供大致的方向和依据,无法起决定作用,也不是完全准确的。”储朝晖说,任何一个软件,都不可能了解考生天性、志趣、志向;同时,这些软件,对报考学校的了解,只是通过公开资料来进行数据分析整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考生,对学校的了解,要多种信息源同时使用。储朝晖建议,这些信息源包括报刊媒体、学校网站,也包括目标高校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比任何一个填报志愿的软件都准确。

  另外一方面,储朝晖建议,考生也要对自己的优势潜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要使自己的优势方向、自己的志向,形成一条线,再找适合的专业、学科,这是填志愿基本的做法。

  “一对一的志愿填报服务,我不建议考生使用。”储朝晖提醒考生以及家长,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远远超过软件的了解,上万元的考试服务不如自己好好认识自己,“如果家长不放心,非要买,那也是家长的自由。”(文/王鸿宇)

  (原标题:选898元机器人或3.98万元老师帮你填志愿,谁更靠谱?)

  (来源:AI财经社原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