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麦积山有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简单介绍

sukai 2023-10-05 119

  这是天外的圣物。

  谪居在文化的经典里不朽。

  遥观麦积山,

  被一种历史的烟雨遮盖得深沉。

  悬壁垂雕,像一幅神圣的画卷,

  镶嵌在秦州的眼睛里,俨然是一颗稀世珍宝。

  拾级而上,

  仰望一千多年前凿壁雕像的奇迹。

  仰望一万种目光汇聚成佛安谧的眼神。

  一种永世的吉祥,护佑众生。

  回首麦积山,隐没在夕阳之下的红褐色背影,

  宛如俯瞰天下的圣哲,在夜岚里沉吟嗟叹!

  交通

  一、前往麦积山:

  步骤一:先到天水

  1、火车:天水在兰州和西安两座省会的中间,每天有十几班火车通过,是前往天水最方便最简洁的方法。

  2、飞机: 天水机场距天水市秦州区13公里,距麦积区3公里,天水机场机场大巴尚未运营,市区与机场有公交线路: 天水市1路公交车(民生购物中心——麦积区便桥) 行驶路线:民生购物中心——羲通公交总站——百货大楼——天水迎宾馆——市一医院——天水宾馆——天水机场——桥南商场——麦积区便桥。

  步骤二:天水到麦积山

  1、公交车:火车站外面有公交306前往麦积山景区,票价5元。

  2、出租车:麦积山景区距离市区28KM,单程打车费用70元。

  

  景区

  麦积山景区: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门票70元,如不想登麦积山也可以只买20元的公园门票,在山脚下也能远看一下几个大的佛像。

  往返观光车费:20元(自愿购买,可以步行。景区大门到停车场单程有5公里的样子,停车场到麦积山登山点还要步行2KM)

  开放时间:8:00-17:00

  大约游玩时间:2-3小时

  注意事项:麦积山石窟都雕刻在山上,观看过程中需要走几百米比较陡峭的栈道,而栈道有人流量控制,平时比较畅通,但在黄金周的时候,会限制登山人数,因此山脚下会排起长龙,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是黄金周出行,最好是早上赶早。

  美食

  1、常记呱呱:

  在“羲皇故里”古秦州天水地方饮食中,倘要寻出一种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非天水呱呱莫属。用秦州人的话说,那绝对就是顶呱呱。

  民间传称,相传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呱呱乃皇宫御食。隗嚣之母塑宁王太后,嗜呱呱如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时至东汉,隗嚣兵败刘秀,投奔西蜀,而其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专营呱呱,始此扎根秦州城。

  秦州到底有多少出售呱呱的摊点,难以统计。但据当地长者称,千年古城有多少胡同,便有多少摊点。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常记呱呱”。

  价格:3月一碗

  地址:青年南路仿古步行街1号店铺。

  2、三十一号面皮:

麦积山有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简单介绍

  几乎每一个在天水生活或者说只呆过几天的人都会爱上这种别有风味的小吃,十几种美味调料和金黄的面皮搅拌在一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面皮类似于南方的米粉,柔嫩、劲道就象上好的面条一样。尝一口,辣也不是,酸也不是,麻也不是,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肠胃舒畅,口舌生香,油而不腻,清爽暖心。

  价格:3元一碗

  地址:秦州区埠北路渭滨市场。

  时机

  来天水主要是看麦积山石窟,所以没有什么季节限制,不过若要领略麦积山的彩林秋色,还得要十月中旬来。

  第1天:进入景区

  仅仅作为一个跑马观花的旅游者,往往到了某一名胜之后,都会有一种“仅此一游”的遗憾。由于时间、由于对所观之物的不了解,也由于不能象专家一样地静下心来细细地看细细地读。“仅此一游”不仅仅是遗憾,而是道道地地的无奈了。

  不过,当麦积山还没有进入我的视野时,我却被周边的绿色所感动。我确实是没有想到,在河西走廊的最东边,竟然有如此一片的森林。因为我一路从额济纳-巴丹吉林-兰州再到天水,无论铁路还是公路两傍,绿色都是鲜见的。而眼下,除了石泥的公路,四处都被绿色所包围,几乎看不到一寸裸土。

  进入了景区长长的甬道相当一段时间,我心仪已久的麦积山依然还在闺中不让我看见。但它就在我期盼中不经意地出现时,它还的真如堆放着的麦垛一样,只是色彩是褚色罢了。

  麦积山

  蓝天丽日下,绿色林海中,这座奇峰壁立千仞,傲视群山,尤为壮观。渚红的颜色盘旋而上,山顶茂盛着郁郁葱葱的松柏。蓝天,绿树,碧水、红岩,峭峰,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千古大美,猛然间让人愣神。是啊,或许人世间绝美的风景大都如此,它们绝不会平庸地出现在人们正常的视野与思维里,而是陡然地、突兀地横亘在你的眼前,给你以灵魂的震撼。

  当地人说,若遇淫雨霏霏,身处麦积山上,远处千山万壑迷蒙,山林汹涌如海,近处云雾飘渺笼罩,翠柏苍松挺拔,远近交织,此图景称“麦积烟雨”。

  

  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这样言道: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诗中,我们体味到的是麦积山的秀美,却并没有读到麦积山佛教文明的蛛丝马迹。

  

  然而,文明的鼎盛需要高人来助推,来成就,感谢南宋永初年间两位传经布道的僧人,昙弘和玄高。他们一起禅居麦积山,共住寺院,学徒高达300余人,于是,这里佛气日盛,香火渐旺,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佛祖的信仰倾注在了麦积山的石窟中,手艺精湛的工匠用虔诚的双手为我们留下了一尊尊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的泥塑。

  

  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凿窟者前仆后继,造像万千。今天,当我们面对保存下来的194个窟龛、7800多件泥塑、石刻,1000多平方米壁画、8座北朝的崖阁时,无不赞叹、敬仰。

  

  无论是远眺,还是身处栈道,崖体上高达15米的巨大佛像都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1600年的风吹雨打,虽然剥落了部分泥塑的棱角,却没有吞噬掉雄伟的形体,佛像锐利的眼睛俯瞰着山水松涛,透露出慈爱的光芒。

  

  难怪前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

  

  我不禁疑问,如此峭的崖体上,古人如何做到攀爬在上,精心地塑出美轮美奂的佛身?

  

  他们攀上巍巍青山,架天梯而凿石窟,夺天工而塑佛身。也许他们中有的失足坠下山崖,有的被刚硬的朔风冻僵,有的被山石击中,头破血流……千余年来,他们抡臂挥钎,历经千难万险奋不顾身地把佛留给我们,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忘了心中的佛吗?

  

  站在麦积山下,抬头仰看,镶嵌在峭壁上的栈道像一条昂首的莽蛇,正缓缓的向山顶攀爬而去。真感谢古今劳动者前赴后继,设计建造了这凌空栈道,让前来的朝觐者有机会零距离瞻仰悲天悯地的大佛,以及密如蜂巢的石窟。

  

  虽有些险峻,但双脚还是迫不及待的登上陡峭的栈道,想尽快些走近那些远古的石窟群,去探索尘封的秘密。

  我们已经无需准确猜度一代又一代古人在这样一个陡峭的山崖上历经千辛万苦造立大佛的最初动机,然而可以确信无疑的是他们在开工之初已经是心中有佛了。

  

  攀上不多几级台阶,或大或小的石窟就开始出现了。细细观瞻,洞窟里面的泥塑形态各异、仪态万千。不管是秀骨清凛的北朝造像,还是丰满圆润的隋唐塑像都显得古朴典雅、神态皆优美生动。

  泥塑彩妆虽已斑驳,仍可从残留的遗彩想象出原来的色彩该有多么绚烂生动。

  

  东崖大佛上方,是最为壮丽的七佛龛,距地面八十米,一尊尊威严、细致的泥塑,显现了北朝人的精湛的塑造技术,堪称麦积山泥塑之首。

  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各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北魏早期的作品,受外来印度风格的影响,一般表现为高鼻宽肩,长腿细腰。服饰多为贴肉罗纱,具有浑朴厚重,古典雄健的特点。

  而西魏作品则继承了汉晋石刻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风格。造像清癯秀美,宽衣薄带,衣纹流畅丰园,服饰已经汉化了。

  

  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统治时间较短,这一时期的佛像造像风格,也同样是处在向唐代的过度阶段。尽管时间不长,艺术成就仍然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作品形态优美,衣褶精细周密,肌肉饱满,创作手法已经初步地显示出丰润高厚,端庄雄健的初唐艺术风格的雏形。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佛教影响也最为广泛深远。大兴佛教和寺院,优秀的佛塑作品大量地涌现出来。

  对佛教艺术的创造,几乎摆脱了宗教的约束,通过对“西方极乐世界”繁华富丽的赞美和向往,表现了现实社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个栩栩如生,庄严典雅而又平易近人。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出唐代社会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到了宋代,技巧又有了新的发展,造型更加秀丽纤巧,形象优美多姿,作风写实流畅。正如画家吴作人形容的那样:“宋代供养人的脉搏都似乎在跳动着。

  

  

  明代的佛塑作品留存在麦积山石窟的很少,现存的大部分是一些前代佛像的重塑和修妆。处理比较烦琐,创作手法也多是模仿唐宋的风格。尤其到了清代,就更是显得庸俗和无所取了。这种艺术风格上的日渐凋落,正好是唐宋以后,中国封建经济文化逐渐衰退,社会动乱不安,外族入侵和奴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和心理写照。

  张大千在敦煌石窟面壁三年,成就了一代画风。他离开时,身后跟着20余头骆驼,载着临摹的276幅壁画。敦煌石窟成就了张大千。但在麦积山石窟,张大千只是匆匆一过客。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不同,麦积山石窟以石胎泥塑见长。张大千是画家,不是雕塑家,且此前已在敦煌石窟吸足了养分,他马上要破茧而出、羽化成蝶了,麦积山石窟自然留不住他。

  但麦积山石窟仍然给张大千留下深刻印象,他眼中的麦积山,是一座奇崛、巍峨、禅静的大山,也是一座有着朴素人文情怀的石窟。次年,即1944年,张大千作《游麦积山》镜心一幅,赠予大收藏家刘梁年,题识:“微霜初欲落,细雨止还蒙。一水牲儿绿,千林柿子红。踏空礼诸佛,拔地起群龙。钟声朝昏静,无人说赞公。天水游麦积山作。甲申闰四月,写似梁年仁兄方家两正。大千张爰。”钤印有四:张大千、蜀客、人间乞食、大风堂。

  从后秦开始,虔诚的人们用石头和泥巴,一点一点把麦积山刻画成梦想中的佛国天堂。史书记下了十六国的名字和王侯将相们的故事,麦积山却记下了那些蚁民微弱的企盼。

  满山深窟浅龛里的佛、菩萨、天王、力士们,含着简单宁静的微笑,安慰着在乱世里遍体鳞伤的人们。

  与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相伴的,是鲜艳的色彩,无论是佛身上的细勾漫抹,还是龛壁上绘就的祥云、飞天、故事、佛像,仍很耀眼,文明在这些五色交杂中闪烁着熠熠的亮光。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与南方的茶马古道相比,更显出文化的厚重。在这条曲折、坎坷的大路上,不仅仅有驼队的脚印、士大夫和商人的仆仆风尘,还有历史的积淀。麦积山关于西域的壁画便是丝绸之路一个不朽的例证,是古代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一块珍贵的文化和艺术瑰宝。

  麦积山的崖体上,有一个曲折的小洞,是七佛阁到牛儿堂的必经之路,需弯腰屈膝通过。名曰“小有洞天”。关于此洞有一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某年四月初八,一县官临麦积山朝庙会,上至七佛阁,见众者望链接向牛儿堂之大铁链无人敢过,县官当众逞能,抓住铁链,双脚一蹬,成功到了牛儿堂。站在牛儿堂,县官向下眼望陡峭崖体,不觉天旋地转,双腿颤抖,已无勇气从牛儿堂回七佛阁了。随行众衙役见老爷身处险境,急请来石匠,自七佛阁到牛儿堂凿开了一个小洞,县官才得以爬着脱险。

  如果现在没有“小有洞天”,估计敢通过大铁链由七佛阁到牛儿堂的人亦是寥寥。县官还算勇敢,因为一次唐突的去不能回,造就了麦积山今天的重要一景。

  在牛儿堂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金刚踩在一头朝西南卧倒的小牛犊身上的塑像。距麦积山以西六十里外的卧牛山,据说是头头朝麦积山卧倒的大母牛,她是牛犊儿的母亲。庙会的那一天,如织的人潮的喧嚣声惊动了卧牛山的大母牛,大母牛怕伤到自己的孩子,便朝麦积山大力地吼叫。牛儿堂里的牛犊听到母亲的呼唤,起来要走。牛犊一动,牛儿堂立马墙体崩塌,整个麦积山体晃动起来。佛祖急令金刚武士制服牛犊,一名金刚蹬上牛背,用力一踏,牛犊就再也起不来了,从此金刚永远站在了牛犊背上。

  

  天水有歌谣说:卧牛山,麦积山,两山虽远山对山;大牛卧到卧牛山,神牛还在麦积山。

  西摩崖之上,还有一佛二菩萨。从隋代起他们就站在那样,虽然宝相庄严,肃穆雍容,嘴角上微微的笑意却让人觉出慈祥与和蔼来。

  

  他们的身高是15米,因为隋的统一,才有雕塑这样大佛像的国力和气度。在那之前,是纷乱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

  手扶栏杆,我不禁想起了五代诗人王仁裕攀登麦积山时留下的诗句: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真的很钦佩王仁裕,能斗胆攀上如此险的崖体,我猜想,除了勇气之外,在他的心中,一定深怀着崇高的信仰,因为,只有信仰才可叫一个人如此铤而走险。

  如今,昔日诗人诗中的情景早已成为了历史,麦积山经过加固和修复,崖体稳定,栈道曲折宽阔,人们可以在崖上肆意游走,尽情远眺。

  

  历史的光忽明忽暗,却总是薪火相传。敦煌的无数经卷经王道士之手流失到了异族,敦煌的一部分壁画在那些历史上无知的人的手中变成了白墙。也许是隐没于深山之中的缘故,麦积山没有遭到类似于莫高窟那样的历史浩劫,这是我们的万幸。

  

  感谢历史上那些为麦积山文明的保护做出贡献的人们。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麦积山能保存得如此完整,供我们这些后人细细瞻仰,除了“感谢”二字外,没有其他词语有能力形容今天的人们的心情。

  

  壁立而起的佛,遗世独立的佛,目光穿过烟雨,穿过岁月的栅栏,空谷的绝响,从远古而来……我步行下山,身后是佛,心中有佛,天空湛蓝一片……

(来源:去哪儿网 作者:JOJO带你游世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