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关于怎样介绍文学艺术作品英语的信息

sukai 2023-09-25 172

  冬日里,记者行走在大纸坊街,恰逢开封市第五中学放学时间,同学们结伴而行,谈天说地,充满朝气与活力。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1919年,当时这所学校为省立第二中学,22岁的青年学生曹靖华受“五四”运动影响及反帝反封建思想鼓舞,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被河南省学生联合会选为代表。

  曹靖华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名人。他投身苏联作品翻译工作,倾力为旧中国的革命者“运输着军火”。1931年,曹靖华翻译《铁流》,《铁流》的精神火花鼓舞了更多革命者。 鲁迅先生曾这样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董必武曾以“洁若水仙幽若菊 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赏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的风骨。

  曹靖华( 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路沟口村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求学时,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4月,重赴苏联,1933年回国,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友谊勋章。

  1897年8月,曹靖华出生时,恰逢外强入侵、内乱纷起,整个社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社会大环境动荡不安,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童年的曹靖华在家乡读书,初步接触了反清革新思想。五四运动前后,曹靖华在开封省立二中读书。受反帝反封建思想鼓舞,曹靖华积极参与到进步学生运动中。1920年,他作为河南代表,去上海参加了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

  后来,曹靖华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瞿秋白,瞿秋白担任中国班的课堂翻译。作为我国俄苏文学界的老前辈,曹靖华从上世纪20年代初,从事俄语翻译工作,介绍进步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并得到鲁迅、瞿秋白的关怀和支持。当时,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把介绍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当作庄严的革命任务,鲁迅把此比作“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瞿秋白则强调,“翻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名著,并且有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这是中国普罗文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于怎样介绍文学艺术作品英语的信息

  1923年,曹靖华的第一篇译作——《蠢货》经瞿秋白推荐发表在《新青年》上。曹靖华翻译的契诃夫剧本《三姊妹》经瞿秋白修改后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

  1925年,为了协助苏联顾问团成员、汉学家瓦西里耶夫翻译《阿Q正传》,解决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曹靖华与鲁迅开始通信。同年,鲁迅和几位爱好文艺的青年酝酿成立了未名社,曹靖华是成员之一。后来,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曹靖华早期的一些译作均曾由未名社出版。总之,曹靖华与鲁迅、瞿秋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瞿秋白代译序言、鲁迅编校并自费印刷的初版《铁流》出版,当时作为禁书,仅印了1000册。

  《铁流》译本问世,凝聚了曹靖华、瞿秋白、鲁迅的心血。由于他们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使这部作品“在岩石似的重压下”“在读者眼前开出了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随着《铁流》在读者中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效应。著名作家孙犁写道:“中国大革命前后的一代青年学生,常常因为喜好文学,接近了革命。他们从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里,怀着反抗的意志,走上征途…………那一时期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要算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说过:“延安有一个很大的印刷厂,把《铁流》一类的书不知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这类书的。它成了激励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了…………”

  在那风雨如磐、寒凝大地的旧中国,曹靖华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不顾个人安危,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翻译介绍了大量苏联革命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约30种,近300万字。1989年~1993年编印完成的《曹靖华译著文集》共计11卷,其中译作占8卷。

  曹靖华从事翻译工作的整个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30年代中期,主要译作有《三姊妹》《白茶》《烟袋》《第四十一》《铁流》《苏联作家七人集》等。《铁流》是曹靖华翻译的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神州国光社约鲁迅编一套新俄文艺作品,定名为“现代文艺丛书”,选了10部作品,其中《铁流》一书约曹靖华担任翻译。但全书译毕时,国内局势发生了变化,反动当局对进步文化事业的打击日益加剧,神州国光社声明废约,其他各书店不敢承印。于是,鲁迅从自己拮据的生活费里挤出一千大洋,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印了三部书,分别是《毁灭》《铁流》《士敏土之图》。

  曹靖华翻译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后。1938年,他被西北大学解聘后,从陕西抵达重庆,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热情地推荐他到中苏文化协会工作。抗战期间,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曹靖华在中苏文化协会虽说有一份工作,但不领薪俸,而稿费收入又极不稳定,一家人生活十分窘困。那时,曹靖华的妻子给人家拆洗衣被、编织毛衣,以补贴家用,曹靖华在住所旁开荒种菜。然而,曹靖华不向困难低头,埋头苦干。这一时期,他担任《苏联文艺丛书》主编,编了一套《苏联抗战文艺连丛》。

  曹靖华翻译出一部部新作,如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保卫察里津》《油船“德宾特”号》,剧本《侵略》《望穿秋水》等,同时,还团结文艺界进步力量,如著名作家茅盾、戈宝权、张铁弦、彭慧等共同战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借苏联反法西斯文艺作品的热情和火焰去照亮、鼓舞中国读者献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战斗。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国共和谈,谈判期间,毛泽东亲临中苏文化协会参观,了解苏联文学作品的出版情况。

  鲁迅对曹靖华的译介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在临终前几天抱病写完的《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中,称曹靖华“对于原语的学力的充足和译文之可靠,是在读书界中早有定论”。那时,翻译界有不少人士名噪一时,而曹靖华“并不一哄而起”,当时好像落后,但后来却成为中坚。鲁迅特别赞许曹靖华“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劳作精神。鲁迅写道:“不尚广告,至今无煊赫之名,且受排挤,两处受封锁之害。但他依然不断地在改定他先前的译作,而他的译作,也依然活在读者们的心中。”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文学家鲁迅逝世,曹靖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痛哭失声,曾撰《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鲁迅》《吊豫才》等5篇文章纪念鲁迅。在白色恐怖下,他除了找机会多次当面向鲁迅请教、交流思想、共商大事外,还曾以亚丹、郑汝珍、联亚等化名与鲁迅通信,共收到鲁迅的信件292封,可见他们的革命友谊是多么深厚。

  1940年初,在周恩来直接提名和领导下,曹靖华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一直到抗战胜利的数年中,曹靖华又写了《抗战三年来苏联文学之介绍》《伦卡达耶夫》《高尔基生平》等诸多文章,并译出《列宁的故事》《苏联空中女英雄》《侦探队长》《油船德宾特号》《保卫察里津》《自由的摇篮》等苏联作品,加上他翻译的《一月九日》《铁流》《虹》《侵略》《城与年》等著作有300万字。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翻译出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在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和成立以后,曹靖华经常参加文学、政治、社会活动,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兼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年~1964年,曹靖华任《世界文学》主编,他为推动、发展中苏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