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纪实文学艺术表现(纪实文学艺术表现的特点)

sukai 06-15 3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教授既从同事的角度谈了他了解的舒辉波生活激情以及一些让人感动的细节,又谈到在社会转型时代,这本书所描写的特殊的少年群体生活的缩影,认为这是一部直面现实的儿童读物,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而在艺术上,做到了新闻纪实的真实性和文学叙事艺术性的结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 胡德才教授)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楚三乐则认为,生活允许任何的可能,童年的这种苦难对有些人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作家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楚三乐)

  “我觉得从对人性的关照上来讲,我不希望儿童文学把一些东西简化、幼稚化、纯净化、过滤化,恰恰要呈现出多种的可能性。”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在会上讲到,这本书是一部成长题材的好作品,它有现实主义深情的关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并通过作者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是“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

纪实文学艺术表现(纪实文学艺术表现的特点)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刘颋从近些年少儿纪实题材的创作的背景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舒辉波可以说是把这样一个题材的书写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书写苦难是为了超越苦难,超越苦难的力量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向前的不屈的力量,是一种生命生长的力量。”这种书写的探索,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儿童文学,怎么表现苦难,写苦难是为了什么?写苦难的意义在哪里?应该是给出了一种比较好的回答。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 刘颋)

  作为舒辉波和编辑梁燕的好友,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汤汤从她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本书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我本想说一些挑剔的话,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自己一次一次被它感动。”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教师李燕博士,则认为“儿童文学因为舒辉波的作品,再一次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文学同步,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 汤汤)

  

  (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教师 李燕博士)

  此次研讨会还有一位特殊的与会者——本书中的第二章《我得肩起这个家》的主人公徐涛。14年前,徐涛是湖北京山县曹武镇朱岭小学的学生,当年舒辉波曾以他为主人公拍摄过专题片,如今徐涛正在某大学读研究生。徐涛以一个当事人和普通读者的双重身份,回忆了他的成长心路历程以及他对舒辉波的采访和写作的感受,认为他写出了像他这样一群孩子成长中的痛,渲染出担当、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某大学读研究生 徐涛)

  

毕 胜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业务处处长

  

  毛小曼 博士 上海市委宣传部 出版处副处长

  众多专家在研讨会上一致称赞该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留下了编辑与作者从题材、人物到作品细节的诸多互动,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传统老社,对文稿精益求精,编辑与作者的切磋交流,使得这一部作品反复捶打,从而以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读者。

  

(编辑梁燕与作者舒辉波)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