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古代厨房美食视频下载免费(古代厨房素材)

sukai 06-13 91

  带着吃货去宋朝

  今人的一日三餐,据史书记载,是从宋朝开始的,这只有精耕细作农业丰收后,才是能够办到的事。吃的问题解决了,就要琢磨怎么吃得好一点,民间开发食物的大厨、平民厨子就雨后春笋出现了。古代的十大名厨中,宋朝就占了两位,一个是在宫中做厨刘娘子,一个是民间的烹娘宋五嫂。宋朝人喜欢下馆子里吃饭待客,街上的馆子太多了,三产业的丰富是因为有一批一批食客的力顶,《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南宋笔记《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也收录了一大堆临安的饮食店与美食名单。夜市的兴起,也是在宋朝。

  美国一个叫《生活杂志》的刊物,有一年评选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宋朝美食首看开封

  

  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在宋朝就形成了官、商、寺、民菜肴的完整体系,把全国各地的菜肴在开封融会贯通,集其大成形成了豫菜,同时也培育了各大菜帮的发展。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国都长达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八方,是辐射力和凝聚力极强的国际性大都会。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曾这样描绘当年的汴京:“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此等景象,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生动形象的描绘。《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开封城里,其中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栋,就说宋朝的面食点心,有晻生软羊面、桐皮面、盐煎面、鸡丝面、插肉面、三鲜面……馒头类有羊肉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糖肉馒头、裹蒸馒头……烧饼类有千层饼、月饼、炙焦金花饼、乳饼、菜饼、胡饼、牡丹饼、芙蓉饼、熟肉饼、菊花饼、梅花饼、糖饼……糕点有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栗糕、麦糕、豆糕、小甑糕蒸、重阳糕……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这让宋朝人间烟火的气息,在历史的天空里是炊烟袅袅人欢马叫的场面。

  宋朝的插食为何物

  南宋有一员大将,名叫张俊,跟岳飞是同僚,岳飞死后,此人被封为郡王,很受宋高宗宠幸。有一年,高宗带着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去他家做客,他受宠若惊,大摆筵宴,上了很多很多菜。

  据《武林旧事》记载,那天宴席上先摆出各种果盘,再摆出各种开胃小菜,开始喝酒的时候,又上了几十道下酒菜,喝完酒以后又上插食,上完插食又上果盘,上完果盘又上各种精致面点,前前后后光菜名儿就有好几百种,宋高宗和随驾群臣从上午一直吃到天黑,吃得眼花缭乱、天昏地暗。

  果盘、面点、开胃菜、下酒菜,这些我们都能理解,问题是在下酒菜后面还有“插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食呢?我以前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那是在酒宴当中穿插着摆上的主食。现在读书多了,总算弄明白了,原来插食是经过装饰的食物。

  食物怎么装饰?宋朝人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在食物上面插花、插彩旗,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竹子或者铁丝扎成某种造型,把食物挂上去。

  比如说宋朝人过重阳节,要互相馈送重阳糕,这重阳糕就是一种插食: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参见《梦梁录》卷5《九月》)。好好的糕点,为什么要插旗?不是为了好吃,只是为了好看---糕点插旗如同给美女戴上珠翠,是在帮美食扮靓。

  再比如说宋朝人过端午节,家家户户用艾草、菖蒲和向日葵扎成小树或者小山的形状,摆到家门口,再用红丝线拴几十只粽子挂上去,就像西方人过圣诞时往圣诞树上挂糖果一样(参见《武林旧事》卷3《端午》)。有钱人则用金银丝扎一个大蜈蚣,蜈蚣百脚朝天,脚上串起橘子、柑子、粽子、蜜饯,时称“插食盘架”。小孩子贪玩,把果子蜜饯从插食盘架上取下来,抱着啃,据说可以辟邪。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张俊那天给宋高宗上的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肫(烤羊肚)、炙鹑子脯(烤鹌鹑)、炙炊饼(烤馒头)、不炙炊饼(蒸馒头)……本来都是些寻常食物,但是张俊让工匠扎成假山和盆景,再把这些俗不拉叽的吃食往上一挂,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宋朝名人与美食的趣事

  苏东坡以食聚友

  苏东坡是一个文人,更是宋朝的一个大食神。这个从骨子里迸发出乐观天性的诗人,从平淡生活里不断开发出美食来激励处于低潮的人生。他辟出菜园子耕种,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号东坡居士。一波一波的诗友食客来到东坡园内,吃喝玩乐,不醉不归。

  传说: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宋太祖与豆油卷的传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蔡京家的厨房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宋徽宗的宠臣、神宗三年进士及第的蔡京同学对于吃是相当讲究的。这种讲究放在苏轼身上,绝对是风雅之人的典范。但可惜,由于蔡京同学臭名远播,因此,史料上对于蔡京的吃用得最多的评语就是“奢侈淫靡”。

  宋人周密就曾在《鹤林玉露?镂葱丝》中讲了一则故事: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做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做包子?”对曰:“妾包子厨中镂葱丝(切葱丝)者也。”一个包子而已,蔡京家的厨房却能细分出择菜、切葱丝、擀皮、包包子等不同工种来,可见蔡京对吃的讲究已经上升到了相当高大上的境界了。

  蟹黄馒头、鹌鹑羹以及黄雀鲊等美食,都是史上记载的蔡京的最爱。尤其黄雀鲊这道腌制品,甚至一度因蔡京而成为奢侈淫靡的代表美食。

  饮食差异造就不同性格

  几千年前,《晏子使楚》这样的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意思是说:橘树生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果实味道却井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营养学博士丰洁明表示,这是因为水土条件不同的原因。“同理,人也一样。由于进食不同食物的营养和各种微量元素,使人的相貌、气色、神韵、身高都有着迥然不同的区别。饮食文化地域差异,也会造就不同相貌和性格的人。”

  东辣

  辣椒是明代末年传到中国的,明代以前中国人几乎没有吃辣椒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吃辣椒水平也各有比拼。其中以东北和中部最为霸道。丰洁明博士介绍说,吃辣椒地域的人们,性情异常火辣,最具典型的就是湖南辣妹子,性情奔放,歌声缭绕。湖南素有中国南方人中的北方人之称,当年贺龙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毛主席还说过:“不喜欢吃辣椒的同志不是好同志”。从前的国民党的川军打仗也是最勇猛的,冲锋之前要先吃上一把辣椒来提神。现在的湖南人和四川人说话嗓门也是最大的,长期吃辣椒会伤害到嗓子,所以声乐演员和患有痔疮的人是忌吃辣椒的。

  西酸

  山西人爱吃醋是出了名儿的,什么拉面扯面刀削面,统统的往里面放大量的醋。丰博士告诉记者,“中医认为摄取酸味的食物过多,会导致肝病。所以山西一带肝炎患者比例很大。”

  南甜

  无锡苏州一带的人们,喜吃包子,里面的馅都是放糖的,难怪这里的人们一天到晚,总是吴侬软语。男的一幅甜蜜蜜的样子,手舞莲花指——昆曲。女人则芊芊细步,一步三摇,如杨柳扶风,姿态万千。

  北咸

  内蒙古一带的人们,口味非常重,就连奶茶里都要放很多盐,所以他们的性情非常豪爽和大气。内蒙的手抓羊肉,干脆就是直接粘满盐来吃。“过多的食盐后,使人骨骼粗壮,心情躁动,皮肤毛发粗大,易患三高症。”丰博士提醒大家。

  说到地域饮食,营养学的丰洁明博士也谈到了几个典型:

  【东北人的“巧舌”】东北人的舌头像玻璃球一样的滑溜,那个干脆利落无法形容。中医讲心开窍于舌,一个的人语言流畅,思维敏捷都是由心脏所决定的。东北的松子、瓜子、玉米都是益于心脏的食物(唯一不合理的,就是他们的酸菜)。

  【上海人的“精明”】来两个小菜,泡个小茶,吃个小点心,最后再来个平等的AA制。吃了个大闸蟹,常常嚷嚷道:真是不得了的事情了。丰博士打趣道:“曾经在上海酒店用餐,最后点的饺子只上了一个,我一下又点了十五个,共三百元。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和技巧。”

  【山东人的“豪情”】山东大汉大部分都是大口吃鱼,大腕喝酒,性情豪爽,脾气率直暴躁。去烟台海边看看便知,吃海鲜论盆吃,客人来了,一盆的清蒸大海蟹,一盆大海螺,再来一盆八爪鱼,扇贝,鲍鱼。最后的饺子,跟包子一样的个头。所以这里的人,个个人高马大,性情豪爽,也不失侠骨柔情。

  【浙江人的“长情”】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写的异常舒心和精彩。他不仅仅是翻译家还是美食家,更是懂得滋补身体的营养学家。难怪八十岁的时候,靠饮食营养滋补调养的精力充沛,和小几十岁的韩菁清大搞倾城之恋,夜夜云雨的恋情,只爱得风雨潇潇,月满西楼。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先生的《故乡的野菜》,也让人心身为之畅快。

  【广州人的“颧骨”】丰洁明博士说道:几次到过广州,大街上几乎没有人牵着狗狗。再到广州菜市场一看,笼子里满是满眼惊恐万分等待宰杀的狗狗和猫猫,狗狗都让他们给吃了,猫猫也做成了龙虎斗进肚了。还有,广西的狗肉节更是让人痛心。所以导致他们的长相很不流畅,在广州广西大街小巷里,就没有发现一个柔顺满脸祥云的女子,海拔高高的颧骨和好好费劲的普通话,就是这里的特征。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十年前的非典,是从哪里传播开的。人们对动物的无限残酷的杀戮,导致非典对人类的报复。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还在偷偷吃果子狸和活猴脑。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如果对动物残暴,那么这种残暴会慢慢的扩展开来导致人吃人的结局到来。动物灭亡的一天,也是人类灭亡的到来。

  【北京人的“包容”】广东人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北京街头,无论是红粉女郎还是花甲老人,总是和心爱的狗狗一起散步。夕阳西下,人与狗和睦相处,是北京城最美的图画。北京是国际大都市,这里的文化和饮食,往往也是能纳百川之海,融八方之光,几乎所有的饭店的菜品都有五色大拌菜和五谷杂粮。前者,各种维生素完善组合,相得益彰,营养齐全;后者,滋补脾胃和气血,营养丰富。所以,在北京的街头,到处看到如007邦德一样的健硕的男子,和满脸油光,光彩照人的女子。

  说完国内,丰博士又举了两个国外的例子:

  【非洲人的“野蛮”】非洲的土族男人为了壮阳而喝大猩猩的血,吃猩猩的肉,这是导致艾滋病的元凶之一。看看非洲的土族人的长相,更是古怪的会吓死人。

  【法国人的“聪明”】法国人常年喝葡萄酒,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和活性物质,可以起到年轻细胞,细腻肌肤,防治肿瘤和癌症作用,所以他们患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少。

  为什么饮食营养特别重要呢?丰洁明认为,因为只有食物才是最好的医药。人的生长发育滋养,修复组织,都是离不开食物。只有食物中的营养素才是修复身体的唯一根基。所以饮食营养需要遵循的规律就是:“滋养为上,适口者珍”。也就是营养全面滋补为上,还要符合人的口感,吃的舒服。饮食营养应该以和谐、朴素、自然、全面为主。通过科学的营养,使人的气血、细胞组织、皮肤肌肉得到修复和滋补。才可以健康长寿。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上搭配来区别了。

  中国烹饪常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各自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却产生一种新的完整的美味。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从这道菜里面再也吃不出各菜的本味,尝到的是一道美味佳肴。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煌煌,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中国饮食的感性化,使它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是一种超越了必然性的自由境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中国饮食对营养科学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糊把握。如一桌宴席,必有各类荤菜,也一定配有蔬菜,其道理很简单,荤易生腻,必须要有清淡爽口的菜类来中和。

  

  饮食内容的差异

古代厨房美食视频下载免费(古代厨房素材)

  饮食内容就是吃什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根源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人们爱吃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多食用荤菜,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在其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航海、游牧民族以渔猎及养殖为主要活动,辅之以种植业,这就决定了他们饮食的主要来源是动物。不仅是饮食,而且生活的其它许多方面的需要都取之于动物。而中国人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在其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我们通常称之为“素菜”,通常只在年节里才加进荤菜。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之更加明显。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灭的,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戒杀放生”等思想,与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主菜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会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继而推广到家族之外。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在西式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自助餐。就餐者各取一套餐具,从已准备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这种用餐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所以在西式饮宴上,食物只是一种手段和陪衬,而不是全部的目的,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作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作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

  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而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

  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