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首届曹雪芹文学艺术奖(曹雪芹艺术节)

sukai 06-13 31

  

  “

  本期人物:桑麻

桑麻,本名王治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小说艺委会副主任。

已出版散文集《在沉默中守望》、《归路茫茫》、《心是苍青的岛屿》、《回归大地的种子》、《以右臂的代价》、《邯郸道》等,多人合集《原生态散文13家》。

多篇作品入选“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卷”、“华文最佳年度散文”、“中国散文排行榜”等五十余家选本。

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首届浩然文学奖三等奖、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等。”

◆◆◆

桑麻文学观点

  一

  关于文学及梦想

  人人都有梦想……对我来讲,文学梦想这个词有些大,有空阔苍茫、辽远无际之感,而我已经到了不愿意说出梦想的年龄了。写作是具体而诚实的劳动。我想要写一篇作品,我写出来了,应该算一次小小的梦想的实现吧。当一个个具体的梦想实现之后,你离真正的文学梦想的距离就更迫近了一些。

  什么是文学,或文学是什么,好回答,也不好回答。理论家和评论家早有表述,他们就此出版的书也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他们的理论和观点互为映照和补充。如果不愿意翻书,在网络上随便搜一下,估计会出来数以千计的符合条件的词条。我们很难跳出约定俗成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我更不可能讲出什么新意来。让我试着换个角度说:科学不是文学,心理学不是文学,教育学不是文学,历史学不是文学,关系学不是文学……但是,某些时候,文学是科学,是心理学,是教育学,是历史学,是关系学……你可以根据阅读和写作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

  二

  对好作品的理解。

  好作品多如繁花。法国的《理想藏书》是一个参照。《中国家庭理想藏书》的文学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每位作家都会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好作品书单。我以为,好作品应该忠诚地记录时代,艺术地反映时代,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微缩景观。曹雪芹的《红楼梦》如此,哈金的《池塘》也如此。好作品应该聚焦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关注人的命运,无论它写人生的残缺、沉沦、觉醒、奋斗、成功乃至毁灭,总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从一个方面——正面或侧面给予启示,发人深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发宽恕、良善、仁爱之道德情感……在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你感受到恶中的善,以及惩罚中的宽恕。好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其艺术性,无论是形式、结构、语言、叙述方式和风格等,具有独异性和审美价值。总之,好作品应该是社会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三

  关于作家在未来的发展。

  作家通过作品,对社会、时代、人类精神予以关照和反映。社会愈发展、科技愈进步,人的体验愈丰富,问题和困惑也愈多。在写作资源愈益丰饶的前提下,作家愈是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读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带来鉴赏力的提升,相应地需要作家素质的提高。他要向读者负责,向自己负责,应谨慎、认真地对待写作。熟悉他要写的领域和对象,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基本前提。有一种声音认为作家应当学者化,我觉得未必,但应该有学者的自觉和相应的知识储备。

  我不认为文学会消失,文学时代会终结,它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可能发生新变化。作家这一职业在未来会继续向两极分化:一是网络文学的传播进一步普及和细化,更多的网络作家将大行其道。这是大势所趋。“全民写作”、“人人可当作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二是传统写作的圈子日趋缩小,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作家成为“小众作家”,其写作成为“小众文学”或“精英文学”。文学业已失去轰动效应,一些作品在相对有限的圈子里被欣赏、被认可。作家的作品成为“稀缺资源”,读者或许需要订制才能获得。既然电视节目和新闻可以订制,作家的作品也应该可以。有一部电影叫《危情十日》,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在与世隔绝的冰天雪地里,一位女读者救了车祸中的一位作家。她把他救回家疗养。她凑巧是他的一位崇拜者。在新作中,她要求作家按她的意愿进行创作。作家动辄遭受她的呵斥,后来发展到暴力胁迫。她要订制她的人物,操纵人物的命运。她就是作家新书的订制者。原本难以见面的作者与读者,却阴差阳错地生活在了一个屋檐下,离得太近,发展到不可收拾。这难道不是斯蒂芬·金的预言?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作家关注的永远是人,是时代和社会中的人和人性,而不会是别的。他对人性的幽微、复杂、深不可测,永远充满兴趣。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这句话永不会过时。

  四

  关于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因为发表的门槛太低,总是显得芜杂、繁乱,优秀作品难得一见。一个网络写手要保持点击量,需要天天更新,据说一天贴四五千字是常事……他靠什么持续,靠编造故事。文学是精神生产,不止要你提供故事,更要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抚慰和情感上的满足,要有对于世事人际的独立思考,要提供对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的新理解、新认知,要有精神标尺及考量在其中。以流水线一般的生产速度制造精神产品是不可想象的。我以前也上网浏览,后来不看了。没有精神支撑的故事是苍白和肤浅的。或说它是文化快餐,其实连快餐都不是。快餐还能充饥。它不能。它只会败坏胃口。一个网络写手不会对此没有察觉,有所觉悟,真正有责任担当的人,最终会归向严肃文学。他借助网络写作和发表,将被他视作基本功训练。一些经典作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的,不在此列。

  五

  关于热爱写作的人

  我要向他们表示祝福和尊敬。一个人爱好文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幸和祝福的事情。文学原本“无用”,它影响的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家得到的是心灵的安妥和熨帖。写作为靠近、喜爱它的人提供心灵的栖息地。他坚持写作,表达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他的观察、思考和写作,使他成为一个心灵通透、精神世界丰富、情感沉实、不盲从、内心坚强的人。

  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思考。拥有知识令人敬重,而思考让人成长。写作是写作者切入社会的入口,他借写作成为一个别具只眼的人。写作固化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发表固然好,不发表也毋需悲观。我们观察,我们思考,我们表达(记述),对人生而言,不失为一种独特而美妙的体验。这体验带给人的快乐持久而深切。

◆◆◆

  桑麻作品评析

  (桑麻散文作品《偏锋》)俨然是当今乡村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酷烈、坚硬的现实感本身即令人震撼且沉思。——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白鹿原》作者 陈忠实

  集中阅读《以右臂的代价》系列作品,我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文学的力量”——确切地说,是桑麻所能为读者展示出来的那种文学力量!是的,生活可以被消磨忍耐,历史可以被扭曲淹没,但是文学却可以还原和提纯,因为她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这种有质量生存的可能性,即回忆和思考。甚或说,她还可以为人类的精神提供最大限度的尊严感。所幸历史尚未远离,桑麻笔尖上的力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可能性。——国家一级作家、邯郸市作协主席 赵云江

  蓝墨水的故乡是汨罗,所有文字的起源都应滥觞于真善美的真诚讴歌,对罹难者的无限同情,对暴力的无情鞭挞,对自然的深切问候,对永不可解人生的邈远扣问。作为文学的布道者,也许永不可能像皈依宗教的圣徒,神圣到像圣方济各一样向小鸟布道,但他自有一份责任在肩,自有一腔激情沛然于胸。搦管的他,心里一定有盏灯在照耀,它让他用朴素而宽博的情怀遣词造句,用美丽的思想和同样美丽的语言,获得大众的共鸣。——著名作家、诗人 大鸟

  可以想像的,在一个以强制为前提的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充满了敌意和戒备。而当桑麻写这些显然不是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简单的臧否,而是在呈现计划生育影响下中国乡村的真相,那么多怨怼、仇恨、伤害如何滋生出来,进而我们可以思考一个关乎中国前途和生存有积极意义的“国策”为什么到了中国乡村社会普通老百姓却没有感到它的福音,相反产生了抗拒性的反弹。对于这个问题桑麻应该还可以更深入,深入到合法、正义同样可能带来的伤害。对于苦难的现代中国为什么不能写出“纪念碑”式的伟大作品?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些苦难时代的苦难人与事有没有首先成为写作者心灵的“纪念碑”。——著名青年评论家、南京师大教授 何平

  文学有浪漫的一面,但最基本的是良知和良心。《我的沉重的纪念碑》是桑麻写的别开生面的一部长篇散文,形象生动的细节叙述,真切的情感,深入又富有启发的文化思考,是这一题材领域的第一本书,是难得之作。——《美文》执行主编 穆涛

首届曹雪芹文学艺术奖(曹雪芹艺术节)

  仔细阅读桑麻可以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并不是把散文当作“事业”来经营,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换句话说,他不是刻意去营造散文,而是生活在一种散文的氛围中,不经意间,业余写作的他克服了许多“职业”写作者无法逃离的悖论。——天津师大文学院教授 刘卫东

  桑麻的这部书一定会使批评家们感到不安的,这倒不是他写了一个相对敏感的领域,而是他天生所具有的叙述热情——书中的细节太有力了,那些暴力的场景,好像不是散文所能直接支付给文学的,反倒更像以虚构见长的小说的叙述。不过,话说回来,计生工作中的难点和凶险之处,即使秉笔实录,虚构的小说也会为之逊色的。——著名诗人、评论家、《嘉兴日报》文艺部主任 邹汉明

  桑麻兄的“灵魂”,应该就是他那历经世事而愈发显现的良知、极度的敏感、在内心深处充盈的悲悯情结和人文关怀。他书中通篇的文字,都在诠释着无与伦比的至真至性。凡是读过他文字的人,定会过目不忘。归结这种超强的感染力,当是心灵的碰撞与共鸣。他太像一位邻家大哥,他的叙述宽厚而又原则,智慧而不狡黠,幽默却不低俗,绝不与当下部分散文的无病呻吟、道貌岸然、莫测高深、故弄悬虚为伍。——著名青年作家 姚伊飞

  敢于正视严峻的现实,勇于审视阳光下的暴力,这是读桑麻“计生题材”的社会问题散文集《以右臂的代价》的第一感受。——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 赵献涛

  可以相信的是,随着时间和世事的变迁,《我的沉重的纪念碑》自身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其触及的现实和书写意义也会进一步自行扩放。——著名散文作家、青年评论家 杨献平

  桑麻的这种写作无疑是可敬的,也富有启发意义。因为,《我的沉重的纪念碑》打开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者如何进入时代,进入生活实质的可能,尽管它只是先行的一个。——著名青年作家、诗人 任海青

◆◆◆

一碗小面

文 | 桑麻

摘自《邯郸广播电视报》

桑麻近作选读

来眉州第二天,我在一家名叫“臻品小店”的地方吃早餐。

小店位于东坡湖畔,“穿过湖滨路,一直向右走,五十米就到了。”这是我入住的远景楼那家“可以读书的宾馆”老板告诉我的。我走了两个五十米还没有找到。我犯了嘀咕,停下来打听。我一连问了三个人,一个是悠然散步的干部模样的人,一个是刚刚收了拳式的练功者,一个是在器械上滚磨后背的发福的中年妇女。我微笑着送上我的问题,他们都友善地还回一脸懵懂:臻品小面?……不知道 ……没听说过……好像它根本不在这里,不在这座城市一样。

我只好按照酒店老板的指示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大约五十来米,当行程足足超过三个五十米时,一抬头,蓦地,“臻品小面”像一幕幻灯片出现在了我眼前。我嘘了一口气,与一枚算珠串进一挂算盘,一头大蒜辫进一挂蒜辫儿相比,它还是好找多了。

它的门面很小,冲街两扇对开的玻璃门,没有窗户。黑底金字招牌悬于店门上方,长短与门宽差不多。店面是窄了些,进深却足够。中间隔墙分开,外间稍大待客,内间稍小作操作间。里外一门一窗相通。操作间里一厨一侍的辗转腾挪尽收眼底。

门右是一个高可及胸的小柜台,窄瘦,老板娘身形小巧,倒与之般配。往里,靠墙一排摆着四张长方形小桌。门左难能摆下同样家什,靠墙走起一张狭长的条案,从门口一直排到出菜口。条案下是几张与酒吧大同小异的高凳,空间完美地利用了起来。

进到店里,首先感到光线宜人。阳光透过远树洒在门口的地上,几只中式吊灯全都开着,纠正了深处的幽暗;二是环境的洁净和齐整。桌面、条案上摆放的玻璃、不锈钢调料瓶罐,干净得像一组艺术品;三是在有些闷热的早晨,我竟然感到周身凉爽。这凉爽似乎不是来自一路之隔的东坡湖,而是来自遥远的海洋。我注意到了老板娘的工装,注意到了厨师和服务生的工装——蓝白相间,像水兵服。腰间系着浅蓝色围腰,精当得体。当然,厨师的围腰长过双膝,应该叫围裙才对。你恍若置身海港,或者登上了一艘泊岸的舰船,正是它们制造了凉爽的假象。

跟许多北方人一样,面条是我喜爱的主食。小面为何?应该是窄小一些的面条啰。眉州人、重庆人、还有成都人普遍这样命名,透出的是谦逊和可爱。

听得最多的“小面”一词,来自光头孟非,他总是当着24位美女的面,当真不假地兜售他的重庆小面。直到今年5月,我在重庆的石柱县参加一个文学活动,才有了品尝重庆小面的机会和冲动。有一天,我从磁器口乘车回到北站附近,与一位下班返家的女士临座,顺便问她去江北机场乘坐轨道交通的情况。她很热心,不仅告诉了我该在什么地方乘车,从住处出来往哪里走,大约走多远,还告诉了首班车的发车时间。她由此打开了话匣子,跟我这个外地人讲了很多,从交通讲到了房价,从房价讲到了旅游,从旅游讲到了小吃,从小吃讲到了小面。汽车下坡,经过一个拐弯。她指着窗外说,她经常在这里吃小面。透过车窗,我看到不少小面店走马灯般纷纷后退,却没能数清到底铺排了多少家。她强调说,小面是他们的日常饮食,她平均每天都要吃一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闻名天下的火锅高出很多。我从她的谈吐以及见闻中得出一个结论:重庆的小面馆,就像这个城市的高楼和树木一样,多到数不清,如果拿邯郸街头的油条摊、粥铺的数量和它相比,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概是一筐菠萝与一筐枸杞的比例。

我在重庆期间刻意上着劲品尝它的小面。原以为跟面条的味道大同小异,但味觉告诉我,差别摆在那里,它们的秘密就在调料或我们常说的卤子里。尤其是那天中午,在磁器口“秦云老太太摊摊面”连锁店用餐,原本得出的“其它小面也不错”的印象,受到严峻挑战。我的味蕾迟钝的舌头,在这家“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Ⅱ”唯一推荐的重庆小面店里,被其独特的美味唤醒了。至此明白,不是我的舌头挑剔,不是它的味蕾迟钝,而是以前没有遇到多少美味,让它频繁醒来。

前面说过,我住在远景楼,那是湖滨路上最起眼的建筑。住宿费包括了15元的早餐。我不知道它与“臻品小面”是什么关系,一家是最起眼的建筑,一家是最不起眼的面店。我开始坐在狭长条案下的高凳上,双脚悬空,觉得不踏实,就换到了门口小桌旁,一度担心收银台里的老板娘出入时,我的座椅会否对她造成影响。

落座5分钟,“臻品小面”端了上来。

胶木托盘里,除了一碗小面,还有一只三连环异形餐碟,两头的浅小,中间的深阔,依次盛着泡菜、银耳羮和熟鸡蛋。另有一只小碗,盛着半碗面汤。一团小面蜷曲在清冽的骨汤里,上面是翠绿的小香葱码、豆丁样的肉沫、褐色的梅菜屑,也许还有少许榨菜。我搁了醋,挑匀,开始享用这顿早餐。

我是一个不挑食的人。医生提醒过,书上也介绍过,我好像没忌过口。这得益于胰岛素的使用。不仅如此,我还对食物一视同仁地怀有强烈欲望。这种粗疏的脾性,导致了我对味道的不敏感。

那天早上,我的味觉系统前所未有地敏感起来。挑起第一筷,尚未送到嘴边,我就感到了诱惑。送进嘴里,立马感到一种新鲜、别致、脱俗的味道,是以前没有遇过的味道,是欲其所是果真是其所是的味道。我对这碗不起眼的小面当即产生好感。我一筷接一筷挑起来送进口里。最初的感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这是不同于“秦云老太太摊摊面”的小面味道,是不同于重庆北站附近,一位自称邓公老乡开的“长江小面”的味道,更不同于我从石柱来到重庆的当天夜里,在一条不知名的小街,就着半瓶歪嘴郎吃过的小面味道。我道不出那种滋味。那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滋味。我只好笼统地说,它十分鲜美,十分够味,十分提劲,十分诱惑……我一边吃着,一边开始羡慕老板娘,她可真有口福,想吃的话,天天可以吃到。我则只能算作幸运,在入住眉州的第一个早晨就邂逅了它。

我吃得十分顺溜,十分惬意,十分满足。我一次又一次挑起面条送到嘴里,旋即发现碗里的面条越来越少了,后来,只有短短的几条,最后,一条也挑不起来了……这才如梦初醒,我已经吃完了。于是,顺溜、惬意、满足变成了回味和遗憾。我觉得还没有吃饱,跟没吃差不多。我还能再吃一碗。我站了起来,没饱的感觉还在,但确实已经吃好了。

我对这家小面大加赞赏。我想中午还要来吃,晚上也要来。我甚至不愿意搬到别的地方去住,想什么时候来就能什么时候来。将近中午,周闻道先生安排司机把我们接走了。我就这样与“臻品小面”分道扬镳。晚上更别想了。我们搬到了岷江东湖饭店。我不清楚两者间的距离,但感觉它从现实中退去,似乎是退到了宋朝……

晚餐在岷江东湖饭店。仪式及餐后,周闻道先生开车接我们出去,安排老友小聚。坐上他的车,不知经过了多少路口,穿过了几组红绿灯,行驶了多长时间,我的眼前一亮,哇,又来到了东坡湖边。“臻品小面”就在这里。车子没有经过它,绕到了它后面。我们来到一个可以唱歌、喝啤酒的地方。我心猿意马,总想抽空偷偷跑下二楼,再去一趟“臻品小面”,时间够的话,就吃它一碗,时间不够,就在那里坐一会儿,在它整齐、洁净、安适,充满鲜美卤子味的气氛里,回味早上的情景,不失为一种美好体验。我没机会开溜。周先生的盛情,朋友间的情谊,让我蠢蠢欲动的心渐渐安顿了下来。

我不是美食家,印象不具权威性,或者感觉迟钝,根本是少见多怪。宴席多少吃过些。酒肉穿肠过,记忆里留下的美味并不多。真正深入骨髓,让我思念的,是小时候患病,母亲做的卧了荷包蛋、放了芫荽、点了香油的挂面;姥姥用铁锅炒了笨鸡,鸡肉被分而食之,而锅底剩下金黄色的鸡油,蘸着油饼吃;妻子炖的五花肉……它们皆出自亲人之手,堪称美味。“臻品小面”有类似味道:家常、亲切、纯粹、自然而不造作,或许,它最初就是做给亲人吃的吧……

◆◆◆

来源:邯郸广播电视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