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个人信息不安全的事件有点多,民众的心里有点慌,因为信息一旦泄露,人身财产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接几个诈骗电话都是轻的,至少我们还可以对骗子说不。严重的是,有时候没等我们说不,钱就没了。
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搜集、整理、传输、加工和复制信息变得更加便利。那些拥有巨量注册用户的电商网站、装机量庞大的客户端软件提供商,他们甚至越过了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通过其经营或服务行为而获得了数以亿计的个人信息,还可能通过对数据加工而掌控用户的行为轨迹和生活习惯。如果不严格加以规范和监管,一旦其所收集的用户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从中非法牟利,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给不良动机者可乘之机。微信聊天、投票、拼购,不经意间留下了姓名、电话、职业、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有人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甚至有的个人信息就是公民的家人、亲友、同事以及合作伙伴泄露出去的。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成为“大面积灾害”。有数据统计,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面对当下个人信息安全严重泄露的现状,人们自然担忧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公民合法权益最终需要法律来保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刻不容缓。应整合现有分散、零碎的保护规章,统一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保存和利用行为。同时,还必须加强执法的密度和力度。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政府机构和部门,需要进一步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动信息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