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电影电视文学艺术论文(影视文学论文怎么写)

qiaoqingyi 05-23 48

  博士论坛

  

  作者:赵益 等

  责任编辑:檀秋文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17年第3期

  本期议题

艺术史是什么?艺术史只是美术史吗?电影史是什么?电影史是艺术史吗?当电影史与艺术史遭遇,会发生什么?电影史视野下的艺术史,在还是不在?艺术史视野下的电影史,又该如何阐发?

艺术学科自诞生之初起,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电影便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持续频繁地与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产生着互动,并从中汲取营养。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我们当下的电影研究之中。因此,在当前“重写电影史”的浪潮下,探讨如何重新确立艺术史与电影史的关系,如何将电影史研究置于艺术史之中,如何从中发掘出异于以往史学研究的新途径,不仅具有突出的史学价值,而且不乏完善学科体制的重要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届北京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国际论坛以“艺术史视野下的电影史研究”为题,旨在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观照电影史,以期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石小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5 级博士研究生)

  导师点评(节选)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由于议题本身的深广性而造成的困难度,论坛的一些成果也是不容易读懂的。从柏拉图、吉尔·德勒兹到艺术间性和观念解构,从先锋艺术、建筑电影到数据库思维和VR伦理危机,电影史研究之艺术史视野,看起来似乎是没有知识和学科的边界了,或者说正在重新划定知识和学科的边界。这就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这恰是当下中国思想学术界与艺术史、电影史研究所面临的普遍局面。

  张文燕(《当代电影》杂志社副主编/ 编审)

  本届博士论坛的“电影史研究之艺术史视野”议题,尝试将电影史研究的视野再度拓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跨学科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不过,以艺术史视野研究电影史,虽有跨学科特征,但实质上又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电影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决定了它与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戏剧等其他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对电影的艺术创作来说如此,对电影的研究也无例外。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些理论和思想给我们几点启示:1.传统的概念和命题依然可以寻找新的定义和内涵。“艺术媒介”“戏剧性”“人类表演学”等概念被重新反刍,并赋予其在电影乃至艺术理论中当代意义延伸的可能性。2.电影媒介和电影语言的突破,推动了全新的电影类型的出现,也开启了电影媒介和电影语言无限可能的未来。3.图像学对电影学研究的意义日益彰显。从建筑史与电影史的交叉视野中来考察政治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作为符号的影像中得以呈现的,或者从论文电影的图像学演化史中思考电影图像背后的意味,这些都是可贵的理论探索。4.独立意识和批评自觉。有的论文深入考察了新时期以来主流中国电影艺术史书写背后的思想构造问题,以青年学者的锐气反思了重写电影史的几种范式。

  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我观察到,论坛提交的文章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电影中的艺术,也就是艺术包括艺术观念在电影里的表现。这些文章展示了电影史里较少为人所关注的面相,使电影史变得更“好玩”。而且,重要的是,探讨了电影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共生”与“同构”之关联,更能促使电影史研究从孤立走向开阔与开放。另一类是技术与电影,也即在“媒介与技术”发展的趋势下,电影本身发生的新变化。电影会成为“泛电影”吗?或许可以展望一种观念或假想:电影似乎开始脱离电影。前一个“电影”是发展的电影、未来的电影,后一个“电影”是我们已有的电影观念。

  论文精选

  

  

  艺术史视域下的电影史研究观念

  

  

  

《一条安达鲁狗》海报

  

  文 赵益

  

详见《当代电影》2017年第3期第149页

  

  文章片段

  从艺术史的研究坐标、电影对艺术史研究中时空关系的变革、电影史对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影响, 以及人与艺术史及电影史研究的互动关系等四个方面总结来看,电影史实际上是艺术史现代艺术新序列与后现代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填补者和交叉点。因此,艺术史视域下的电影史研究观念,将电影史归于艺术史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区别于传统空间或时间艺术史的自身特性;电影史的时空属性、真实概念和人与电影史的关系等研究领域,仍处于不断推进当中。

  

  

  媒介进化与艺术“共生体”的形成

  ——走向艺术生态链与有机整合的电影发展史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报

  

  文 李建伟

  

  详见《当代电影》2017年第3期第152页

  

  文章片段

  在我们对今天的电影媒介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其主体的历史发展脉络就是媒介进化的过程,而具体微观的研究路径应该遵循电影存在的三大核心属性:一种高成本低消费的文化产品,一种承载了历史必然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关系的视像性艺术,一种技术的产物并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的媒介。然后分别对百年电影进行技术、美学、文化、作品、创作主体、消费等方面的史学研究,即技术及技术美学传统的研究、电影艺术及思想观念变迁的研究、电影社会文化发展史的研究、电影与其他艺术互动历史的研究、作品语言化演变与审美形态变迁的研究、创作主体更迭的研究、观众构成及消费史的研究、影院建设及设备装置历史的研究、制片发行及国际传播史的研究、电影明星的历史沿革研究、电影海报的视觉设计史研究等等。

  回顾百年电影发展史,电影由一种杂耍发展到复制与再造人的存在意识的多重世界,电影为人类留存了不断认识自己的光影记忆。这种记忆由保留自我的生命实践还原、揭示人生现实的情感寄托,到延伸欲望与梦幻的视觉制造,再到自我异化和多维时空的人的延伸,在电影艺术媒介与其他艺术媒介互动的过程中,清晰呈现了媒介进化的历史路径。不管是电影与其他艺术的互动形成“共生体”的历史经验互动,还是电影走向数字时代的形态变迁,其媒介进化将持续进行。因此,无论对于电影的理论研究还是史学重构,都必须要不断调整和适应电影观念的变迁,对电影及其文化进行跨越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客观书写,力求还原电影的艺术化、语言化、全思化的三大历史进程。

  

  

  古典美学视域下中国电影的“隐性书写”

  ——以《血染海棠红》(1949)

  与《海棠红》(1955)比较研究为例

  

  

  

  文 赵寻

  

  详见《当代电影》2017年第3期第154页

  

  文章片段

  《血染海棠红》(1949)和《海棠红》(1955)都是“上海电影大王”张善琨的电影公司创作的影片,但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创作团队和时代背景,后者是前者的翻拍片。它们的相同之处是脱胎于同一个故事,且皆具有浓厚的好莱坞“黑色电影”风格;不同之处在于,翻拍版本(《海棠红》)的叙事更加成熟精炼,但前者(《血染海棠红》)所隐含的时空背景和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在后者中也不复存在。本文从《血染海棠红》的一个空镜段落展开,从中国古典文人画的“语图关系”入手,回溯两部电影文本。反观其所背靠的时代背景,翻拍片所抛弃的“冗余”部分或许是一种无意的缺失,亦可能是一种列奥·施特劳斯所指称的“隐性书写”,一种有意的回避。

  

  

  论电影和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

  ——建筑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

  

  

  

  《德意志零年》海报

  

  文 黄也

  

详见《当代电影》2017年第3期第156页

  

  文章片段

  总而言之,无论是绘画雕刻还是写真视频,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只有不断持续运动的电影(影像)才能充分表现建筑的空间性。由此可见,不仅是电影需要不纯的物质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建筑,建筑也需要最适合的媒介——电影来表现其特性。与人类历史同长的建筑和不过121年历史的电影之间的相遇充满了必然性。

  编辑:高珊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请点击图中二维码

  d

  d

  d

  y

  z

  z

  公众号

  投稿信箱:dddyzztg@163.com

  发行部电话:010-82296104/82296101

  编辑部电话:010-82296106/6102/6103

  官方博客:https://blog.sina.com.cn/u/1686032783

  官方微博:

电影电视文学艺术论文(影视文学论文怎么写)

  https://weibo.com/contemporarycinema/home?topnav=1wvr=6

  微信号:dddy1984

  若需深入交流,可添加我们的微信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