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州网7月27日消息 随着网络的发达,不出门就享受到异地的特产对消费者来说不再是难事。众所周知,兰州的农产品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七里河区的百合产品,永登县的玫瑰、有机中药材产品,榆中县的胡麻油、青城醋、甘草羊、北山散养鸡等,皋兰县的禾尚头小麦、红砂洋芋……这些兰州特产在网络上也颇有人气,不少南方城市的消费者都想一尝这些农产品特产,纷纷通过电商平台选购。
这本是本土农产品拓宽市场的好事,然而,在网络上,“李逵”却遭遇了“李鬼”。不少网络商家打着兰州特产的旗号,把冒牌农产品生意做得风声水起。被抢了生意事小,本土农产品被这些品质无法与原产地相提并论的冒牌货坏了名声却是大事。一直以来,我市相关部门都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近日,记者自市商务局获悉,即将上马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与本地农产品原产地认证相结合,将为本土特产的外销之路保驾护航。
现状:农村电商大有可为
“我们的团队从去年10月份正式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在榆中县有了10个服务站,经营的主要产品就是当地的农产品特产。”甘肃陇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芦俊元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是去年10月成立的,目前在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网络平台上都有网店,农产品特别是榆中羊肉的销售情况比较理想。许多案例都证明网络销售农产品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永登县甘肃江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苗西江告诉记者,他通过网络营销玫瑰,目前已经形成了与订户在网上洽谈,线下交易的交易模式。他把县里农户种植的玫瑰基本都能统一收购然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现在玫瑰种植户每亩收入能多出700至1000元左右,网络营销农产品已初见成效。
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传统企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促进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本地电商逐步壮大,020线下便利店稳步推进,末端配送难题逐步解决,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已经建设本地电商平台44个;三维e家、陇上十三宝、三服家政、老张的店、聚沙盘、安翔商旅等电商和平台企业建设运营,建成社区O2O线下服务网点、体验店、便民服务店47家;建成县区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4个、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近500个。
困境:网络上冒牌货随处可见
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兰州农产品特产的名声渐响,网络平台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假冒的产品,打着“兰州百合”、“兰州玫瑰”等旗号的农产品数不胜数。然而即使是一些“有图有真相”的“兰州特产”也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办法来证明是真身,只能用拍小视频的方式向买家证明。”说起特产防伪,芦俊元也很无奈,他告诉记者,无论是照片还是小视频,其实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些网店卖家只在兰州的百合产地拍几张照片,销售的百合产品却是其他地方生产的,品质、口感远远不及“兰州百合”。
“目前本土电商能采取的防伪手段是产品二维码、为产品配图文,但收效甚微。”甘肃淘一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斌告诉记者,目前电商自身对农产品特产的认证很重视,自己也在做溯源,不惜花大成本在地头连接摄像头,把种植和收获的全过程都拍摄下来,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在网络上的可复制性很高,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即使是一些兰州特产已有的溯源码也并不统一,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认证标志,这些五花八门的标志在网络上不仅不能起到验名正身的作用,可复制性还很高。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传统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积极应对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采取各种措施拓展网上销售,但线上销售并不乐观。据调查,去年各企业线上销售额只占到企业总销售额的不足10%,没有标准、缺乏品牌成为企业营销的短板和软肋。
出路:认证+溯源为农产品网销保驾护航
兰州特产网上遭遇“李鬼”,不但让农产品种植户很“受伤”,也严重影响了兰州特产的声誉和销售价格,破坏了兰州特产多年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要想让农民把产品很好地销出去,卖出好价钱,要想让真正的兰州特产借助网络走向全国、卖向世界,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精准扶贫,必须首先抓源头、抓标准、抓追溯、树品牌。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前印发的《加快兰州本地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质量标准、产品认证、追溯监控”三位一体的电商农产品经营标准化体系。支持农产品经营骨干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实现追溯体系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产品的覆盖面,实现特色电商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确保食品安全。2016年,七里河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初步完成电商农产品经营标准化体系建设,涵盖特色农产品大类3个以上。据悉,目前兰州市商务局正力推电商农产品经营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甲骨文超级码赋予每个产品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使产品信息数据化、标准化,通过扫码就可以进行产品溯源,了解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