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曲艺种类很多,有京韵大鼓、北京评书、南京白局、扬州评话,直到淮海琴书,而淮书却名不经传。其实这些种类也都是根据某种艺术的流行区域才命名的。说实话,这个淮书还真是被艺术遗忘的角落,迟迟没有挤入全国曲艺品牌。
这里不禁要说到出生在我们民歌之乡淮安区南闸的老潘,他就擅长说淮书,特别钻研说淮书的艺术,这一说就是五十五年,在江淮一带很有名。这几年老潘“淮书”已经被列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是淮书当然传承人,这下子“淮书”这项目还真得到好多艺术名家的认可。
其实,要说“淮书”,还应该是一个大区域内流行的曲艺种类。这个“淮”并不单指淮安淮阴两淮,而是指一个很大的淮河流域。这里不禁要联系到老潘当年拜师学艺的过程,正是淮书流传区域的足迹。
老潘名叫潘恒球,因儿时得过天花病,死里逃生,留下一脸的小“汪塘”。由于面部特征明显,有好多和他有交情的人都很随便地称他“麻球”,好多人还叫他说书的“麻球”。他1944年出生,今年已经古稀有四。
也许搞笑就是他先天的个性,那是三年困难期间,家乡好多人都没有度过饥荒,饿死者无数。那一年他虚年十六,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安徽逃荒。那是在淮河边上的一个村庄,偶遇一位说淮书的老艺人,老艺人说书到哪里,他就赶场子到那里,讨饭也要听书,就那样着了迷。那位老艺人被他的执着感动,就收他为徒,他很勤快,把老艺人当着父亲尊重,就这样老艺人教了他一些传统的说书段子,告诉他关键是自己领悟,也就是一年时间,他就开始回到家乡摆起说书场子。
一开始只在本村的场头夜晚纳凉说给邻居听,讲一些简单的书头段子,邻居都感到很是精彩,没有想到还真有了一点小名气,于是就跑到河东泾河集镇澡堂子摆了个小书场,因为那时夏天人都在家里洗澡,澡堂子闲着,正好做个小书场,每天百儿八十人,五分钱一张票,老年人还可以不收钱,人总是满满的。同澡堂子分成,他一场可以得到一两块钱,比那两毛钱一个工日高强多了。
一开始他就钻研师傅传给他的《杨家将后传》。那是佘太君百岁挂帅以后,从杨宗保开始的戏文。这还真要有一点悟性的功底,除话本线索外,他又结合家乡流传在民间关于杨家将的系列故事,还听老私塾先生关于那个朝代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评述,就开始动脑筋以章回序目进行构思《杨家将后传》的全集话本。
这也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就像作家构思长篇小说一样,对人物性格的各异、战争事件的曲折、家庭情感的波折、奸臣昏君的暴敛等等都进行反复琢磨,注重书段中人物的脸谱刻画,人物各自的语言特征,大到场景,小到细节,一节连一节,一环扣一环,留有余味悬念,分成三十个章回,讲述时间为六十个小时(他每场书的时间为两小时)。他不识字,就用笔在每章节中出现的人物和时间画上只有他能理解的符号,关键是用头脑记住这些主线脉络。包括那些细节的表情动作噱头等都进行了演练。通过精心的准备,于是就开始正式地挂牌说书。
那是在一个小县城只容一百多客的小书场,没有想到一炮打响,每天爆满,座无虚席。就这样他的保留曲目《杨家将后传》一直说了五十年,得到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先生的好评,还接受过王丽堂老师的亲自指导。
要谈淮书的风格,老潘还真动了一番脑筋。首先是说书要使用淮腔,还要使用大淮腔,也就是说要说流传区域广泛的淮腔。明显比扬州评话要来得干练激昂,语言要直爽而不拖泥带水,话本中的人物要让淮人理解。至于话本中人物动作、表情、性格、场景、心理、习俗等都模仿淮地人的常规表现,适当带点下河人习性风味,这样也就形成了很特殊的淮地味道。
老潘可真是有心人,说书每到一地,他都要请教当地的老人,听当地一些很特殊的风情故事,这是一种广种薄收的积累。他在书中还调度本地的“调味”,这样他的书也就更受当地人欢迎。
《杨家将后传》他说熟了以后,又开始他第二部大作《七侠五义》的口头创作,那是1964年到1965年,一些传统曲目已经受到限制。但他认为一些传统的话本毕竟是流传好多年代,可不能失传。
到“文革”后期,老潘坐不住了,又开始了淮书研究和实践,尽管他受文化的局限,在理论上说不出所以然来,但他认定一个死理:就是淮书这淮字不可丢。既然你扬州评话能出名,我淮书也可以出名。如果把淮书丢了,以后也就没有人再继承了。于是他又理起老本子,理起老段子。一开始他说服儿子帮他整理,并教给儿子技艺。但儿子却没有入门,后又请文化馆创作员阮守天老师帮忙,老阮是一位淮书艺术的有心人,可惜这位老师却又患急病辞世。就这样,他很茫然地在淮书路上跋涉,由于他淮书说得精彩,目前听众和观众的凝聚力还在。
由于老潘厚道热情、勤奋敬业,这些年光环多多:全国法制宣传先进个人、好人榜提名、江苏道德模范,他感到这些褒奖都有点务虚,认为只有把自己的精品才艺向社会展示并留存才是大事,淮书的绝活很值得推介传承。
最近,老潘找到我,要我抽时间帮他整理淮书话本。尽管他找对了人,可我很难接受这项任务。因为自己有南闸民歌项目,有好多乡土素材需要整理成型、出版,还要加紧文艺创作。但也确实为他着急,毕竟已超出古稀,肚里的货再倒不出来,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遗憾和缺憾。
喜爱文学的朋友,请你支持老潘吧,天道酬勤,就像整理王少堂《武松》话本一样,让这珍稀的淮书话本公布于世,流传后来,让淮书传人老潘的淮书艺术在曲艺界得到公认。让才艺老人老潘在曲艺界留下一笔珍贵艺术财产,你的成绩也会记录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功劳簿上的,你是文字整理人,会和老潘一起共同享版权。
但愿老潘越活越年轻,祝福淮书艺术的活化石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
金矿,男,汉族,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勤笔乡土民俗散文和乡土情感散文,曾发表散文六百余篇。有作品曾获全国相关散文竞赛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多次,其作品细腻浓郁的乡土情感形象得到著名作家红孩、陆柱国、吕锦华等引荐和好评,已出版《姐儿香儿》民歌散文集等图书两本,作品《多彩的流云》获首届袁鹰文学奖,现为全国华夏散文学会会员、江苏散文学会首届会员代表,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