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世界史文学艺术成就(世界文学史诗)

qiaoqingyi 2024-05-01 146

  

  见字如见人,古语不骗人!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说出了书法鉴赏的精髓,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书法审美观念。在我看来,书法鉴赏需要“七看”,即一看人品,二看内容,三看线条,四看间架,五看结构,六看章法,七看风格。

  下面这八位

  他们的书法造诣令人惊叹!

  来猜猜看都有谁

  

  ▲《长安道诗帖》局部

  

  ▲ 《揪树帖》

  

  ▲ 《盆池诗帖》

世界史文学艺术成就(世界文学史诗)

  

  ▲ 《桃林诗帖》

  猜出来是谁的字了吗?

  往下看

  

  韩愈(768—826)

  韩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今天我们能看到他作的很多散文,从碑帖中能看见他的书法。

  

  ▲ 《龙城石刻》

  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挑战,

  容易猜

  

  柳宗元(773—819)

  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看到全貌实属一大遗憾!

  

  ▲ 《寒食帖》局部

  

  ▲ 《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 《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邂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宝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致季常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 渡海帖局部

  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帖名,

  我想各位书友已经猜出了是谁

  

  苏轼(1037—11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大名,举国皆知,本文不作累述。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一个人,可是,他的字没有王羲之的随意,颜真卿的工整,张旭的洒脱。乍一看,他写的字怎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石压蛤蟆体!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却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其实,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精彩正在于此。

  

  ▲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位和上面的那位是一家子

  

  苏洵(1009—1066)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你们猜的没错,

  他和上面两位也是一家子,

  后世合称他们三位“三苏”

  

  苏辙(1039—1112)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

  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 《集古录》

  

  ▲ 《自书诗文稿卷》

  

  ▲ 《灼艾帖》

  

  ▲ 《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

  这位猜对了吗?

  

  欧阳修(1007—1072)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我们再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 《过从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他,

  书友们还记得吗?

  

  王安石(1021—1086)

  关于王安石,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一面,忽略他作为书法家的一面。王安石的书法虽然不能与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但在当时有很高的评价。苏东坡称王安石书法乃是无法之法,不可学。米芾说王安石学杨凝式。黄山谷说王安石,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

  

  ▲ 《局事帖》

  《局事帖》是他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他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上面七位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大——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他与王安石年轻时便交好,但为官之后,因政治理念不同,关系日渐尴尬。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巩主动要求离京外放任地方官。他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待到写《局事帖》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他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 《局事帖》局部

  这短短124个字的信中,将他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道来,读来意味深长。

  

  ▲ 《局事帖》局部

  

  ▲ 《局事帖》局部

  ......

  他

  就

  是

  ——

  

  曾巩(1019—108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

  他们就是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