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厨房的美食纪录片(厨房美食记)

qiaoqingyi 04-30 127

  “热气袅袅的厨房里,明朗的橙色灯光下,给自己做一道菜,旁边躺着一只可爱的猫。我希望把这种生活状态传递给看视频的人,如果你身处某种困境,那日食记描绘的这种美好的生活态度,能稍微为你鼓一鼓劲儿。”

  姜老刀,这位靠着一系列饱含情感的美食短视频圈粉无数的“萌叔”,这样形容他的《日食记》。

  而在一位《日食记》的粉丝眼中,三句话就可以简洁地形容这档陪伴了自己近四年的短视频节目——

  “一位只做饭,不吃饭的工作室老板。

  一群只吃饭,不做饭的熊孩子员工。

  一只卖萌,不卖身的小白喵。”

  酥饼,是一只出生在马路边的白猫,被姜老刀“强抱”回了工作室,作了压寨CEO。

日食记的“萌宠”酥饼大人

  姜轩,江湖人称姜老刀。80年白羊座,有着温暖内敛的小胡子,也会被粉丝称为姜叔。他就是罐头厂CEO酥饼大人的铲屎官,《日食记》系列视频的主演、导演。

姜老刀

  用认真细腻的态度来对待美食,在姜老刀身上,散发着治愈系暖男的气质。一群人,一只猫,是《日食记》团队的组成。这位治愈系暖男在《日食记》里,一边抽烟一边逗猫,把做饭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在豆瓣评分9.2、8.9。

  导演里做饭最好 厨子里最会养猫的姜老刀

  “温暖治愈系的美食纪录片”,这是粉丝们眼中《日食记》的标签。

  对于中国人来说,美食总是一个特别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在《日食记》中,以美食为载体记录着每个人的生活,传达美妙的情感,勾起甜蜜的回忆。

  2002年大学毕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姜老刀都赋闲在家,爱好音乐的他在空闲之余组建了自己的摇滚乐队,偶尔拖着乐队走穴做些商业演出,只不过报酬甚微。

  姜老刀曾在谈到日食记所传达出的理念时,这样说道:“日食记不是一个美食节目,而是反映我们内心世界的窗口。”每个记忆中的美食,都连接着一个温暖内心的情感。那么:关于食物,你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年轻时候的姜老刀,爱折腾新事物,想到的事情就会去做。组过摇滚乐队、做过网站、当过线上音乐DJ、兼职过纹身师、用DV拍过纪录片。

  而回想起当初玩摇滚乐那段略显拮据的时光,让姜老刀最记忆犹新的并不是那些演出的舞台时光,而是一道番茄炒蛋。“那个时候没钱,我就经常给乐队的人做番茄炒蛋,便宜营养,还特别下饭。”

  在姜老刀的身上,似乎很少看得到“创业者”惯有的那种企图心。“你在做这件事情时,是拿它当一个项目在做,还是这辈子就是需要做它?”姜老刀的这句话,或许是蠢蠢欲动的创业者在迈步之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姜老刀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大学毕业后他就开始做内容创意行业。虽然专业是金融,但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平面设计,之后在SMG做编导。

  2013年的时候,姜老刀开了自己的影视工作室,当时5个人挤在20平的地方,给机场的客户一遍遍通宵改片,“后来只要一看到飞机就想吐”。那个时候行业不景气,大家一起熬夜,也没钱给加班费,每天充满着焦虑感。

  那个时候,因为同事一帮人比较贪吃,姜老刀会给他们加班时买点夜宵,也会熬鸡汤给他们。在不痛快的时候,没钱的时候,对生活恐惧的时候,只有食物能温暖人的心和胃。“后来被在视频平台当编辑的朋友提醒了一句,为什么不拍成短视频放在网上。于是就有了《日食记》和今天的这些故事。”

  提起那段时光,姜老刀最庆幸的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工作、拍片,是我的兴趣,所以我总会有很多热情去做一些当时看似没有回报的事。比如拍短视频,当初被许多人所不看好。因为喜欢而坚持下来,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遇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是一件自豪且幸福的事。”

  人格化的美食纪录片

  在姜老刀看来,和其它美食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理念大不相同的是,《日食记》并不是单纯拍摄食物本身,而是强调独立的人格设定和KOL的价值,以此聚拢粉丝。“与用户建立直接的信任感,以精准和强转化获取变现。”

  在《日食记》5分钟左右的短片中,对话极少,有的多是恰当好处的BGM和能充分调动你味蕾分泌不明液体的美食。

厨房的美食纪录片(厨房美食记)

  日:时光,岁月;食:食物;记:记录,日记。这是《日食记》名字的来由。

  《阿婆的肉圆》、《孤独的石锅饭》、《回忆的豆腐脑》······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出来的每一条片子都体现着美食和情感的联结。

  寻找美食与情感契合点的《日食记》,在美食垂直领域辟出一条独特的叙事方式。

  因此在第二季的《日食记》中,食物制作的过程本身在推动着影片的发展,而故事则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另一条主线。这两条主线并进发展,彼此又互相缠绕。

  食物和故事独立抓住观众的眼球,但同时彼此又有紧密的联系。

  姜老刀在第二季的《日食记》里,更多的开始把食物当做一种媒介,用这种有温度的媒介,触发着人们内心激荡出各种不同的感受、记忆和情绪。

  “人,真是复杂而脆弱的动物。幸好,我只是一只猫,有鱼就快乐。”“现实不如剧,食物才是最切实际的安慰。”《日食记》的片尾,姜老刀习惯性地会抛出一两句让人拍手叫好的人生哲理。

  虽然电影《后会无期》里出了一句“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但适时地提醒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每一个人都在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为何不选择笑着面对?

  “没有廉价的食物,只有廉价的成见。” 这是茶叶蛋那一期的美食物语,这触动人心的情怀是怎样搬上荧幕的?姜老刀团队从发现热门话题到前期拍摄,三个小时迅速搞定,第二天包装上线,这颗茶叶蛋就“砸”出了600万的播放量。

  对于《日食记》的选题,姜老刀说:“我们尽量会选择更接地气,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平民化美食’,夏天吃烧烤、冬天吃火锅、端午吃粽子,最近尝试做了一些‘地域美食’,比如肠粉。《日食记》在配乐上也会选择更加安静温暖的音乐,这种娓娓道来又归于宁静的感觉,我很喜欢。”

  目前《日食记》的观众主要集中在1990~1995年出生的女生群体。姜老刀说,这个群体刚刚完成学业,开始独自生活,内心充满未知、担心和憧憬,但未来的生活是什么,这并不具象,而“日食记”像是为他们营造了在某个领域的生活状态。

   “广告洁癖”的文艺青年如何探索短视频商业化

  商业考量可能是所有内容创业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以何种方式积累用户,内容平台最终都绕不过“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但是在姜老刀看来,变现当然是最终目的,但假如太急于变现,又可能会因为商业化太粗暴而影响内容,最终影响的还是流量。

  作为一个2013年圣诞节上线的美食短视频,基本保持一周一更的《日食记》,已经走过了近四年的品牌沉淀。迄今已经更新了超过100条视频,在公众号现在有200W粉丝,在微博上累积近840万粉丝,全平台大约有2500W的粉丝。

  但是,对于《日食记》而言,姜老刀更看重的是用户沉淀而非流量。他更希望通过原生内容和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单品销售,最终获得销售分成。“老实说平台过多,平台之间也有很多竞争,所以流量的真实与否或者是到底有多少利用价值,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现在,《日食记》拥有了上亿级的点击量,其商业化之路能走得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品牌与商业之间距离的把握。

  在外界来看,《日食记》的风格印记过于强烈,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形象认知。其天然的调性吸引了一批高质量品质好的小资商家如“星巴克”、“松下”、“明治”、“无印良品”等等。而商家找《日食记》合作,最看重的正是是他们内容天然的品质与性格。

  因此,对于姜老刀和团队来说,“广告洁癖”让他们不轻易接单,或者广告内容不能破坏原有的内容框架。《日食记》逐渐在弱化广告收入的影响,更多发力用户消费和品牌IP,如增强电商渠道、推出同名电影或剧集等。

  姜老刀希望能更好地围绕《日食记》本身做孵化,打造线上淘宝店与线下体验店结合的商业形态。《日食记》上线了销售周边产品的淘宝店,拍摄使用过的餐具或者料理工具都会品牌化,并实现线上销售。

  如今,在原生内容创作方面,罐头场正在延续“日食记”、“我要的样子”等5—10分钟短视频形式到家居、健身、汽车评测等更多生活领域中,希望通过优质原生内容吸纳该领域的精准KOL,精确垂直群。

  “现在娱乐搞笑类挺热的,但我们没有接触尝试,这也跟我的个人兴趣和习惯有关。我们罐头场的拍摄重心只是有些小的调整,比如美妆我们减少了关注,但是从最初到现在一直都坚持生活品类,更多专注于美食、家装、探店、旅行。”

  今年罐头场出了不少新的爆款视频栏目,比如手工家居类的《做个东西》,也会向其他垂直领域继续拓展短视频,也会在线下打造品牌店铺,并且出网剧和网大。

  在姜老刀看来,拍网剧的目的,是为未来院线大电影的目标做准备。而从商业逻辑来说,网剧这类相比短片来说更重的内容模式,也更有利于产生真正的通吃 IP。

  后记:

  姜老刀在很多场合说起过《日食记》的核心价值观:“我不具备所谓对美食的敬畏之心。缺乏记忆和感情的食物,对我来说,肉包子和鲍鱼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也正是《日食记》能够触动人心的原因,能做出这样温馨的故事,一定源自于他内心的良善。

  而对于自己创业的经验,姜老刀这样总结道:“互联网理解力、视频制作能力、内容传播数据、行业变现潜力以及我团队里每个真诚的人。”

  文 | 清水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