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如何看待文学艺术作品禁毁(如何看待文艺审查)

qiaoqingyi 04-20 91

  有一种吉祥鸟,叫黑颈鹤,每年都会在农历九月九至次年的三月三之间,飞到云南昭通的大山包越冬。这是一群适宜在高寒冷凉的高山沼泽地带生存的高原鹤,尽管气候严寒,生态脆弱,它们也一样保持着优雅的体态、高昂的气质,对爱情忠贞不渝,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执着。同在云南昭通的乌蒙群山中,活跃着一个庞大的文学创作群体,“昭通作家群”,也因为这个独特群体的存在,这一现象被称作“昭通文学现象”。这种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气质,这种不甘平庸的桀骜不驯,使得“昭通作家群”与黑颈鹤有着何其相似的精神脉相。

  “昭通作家群”,通常指活跃在昭通本土和曾经在昭通工作生活,后来调到外地工作的一个昭通籍的文学创作群体。他们有共同的故乡记忆,有共同的精神血脉,有共同的文学追求。这个创作群体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昭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报刊,树立走向全国平台的文学理想,至今一直保持着兴旺、活跃与执着的创作态势。且作者老中青三代呈梯次结构,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相互扶持,相互弥补,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文学生态。一大批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内重要的文学期刊,并获得全国性的各类文学奖项。这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与文化积淀的相对丰厚和文学创作的异常活跃形成反差,业界把这一独特文学生态称之为“昭通文学现象”,把这个三十多年来一直扎根乌蒙大地坚守文学创作的群体,称为“昭通作家群”。

  分析昭通作家群形成的原因,除了昭通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得风气之先,文化积淀厚重,文脉薪火相传外,也得益于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视。近年来,昭通市投资建设了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使昭通作家拥有一个温馨的创作家园。并设立了昭通文学艺术奖励基金,设立了昭通市政府文学奖、昭通文学年度创作奖等奖项,激励着作家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作家人才队伍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通过召开小型创作研讨会、大型文学笔会、改稿会及举办各类文学采风活动,下派作家挂职体验生活等方式,昭通作家以多种渠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升创作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近年来,昭通本土作家在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更为显著的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开始向影视改编迈进。继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分别获得飞天奖、金鹰奖及其他一些国内外奖项之后,昭通青年作家的部分文学作品也纷纷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根据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包裹》,根据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网络大电影《我和三甲有个约定》,都获得不俗的成绩。由夏天敏工作室担纲文学策划,组织蒋仲文、吕翼、沈洋、杨莉、刘平勇、周远清、沈力等八位昭通作家完成文学脚本创作的36集电视连续剧《锻刀》,于2016年国庆期间在央视8套热播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如何看待文学艺术作品禁毁(如何看待文艺审查)

  纵观昭通本土作家的创作,发现这些文学作品继续关注普通群众生活的本来面貌。作家、诗人们的笔触直接关注农村和城市普通群众的奋斗与挣扎,关注社会变迁,关心群众的疼痛和温暖,关注他们生存的喜悦与辛酸。同时也关注他们对待生活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可谓零距离地贴近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急剧变迁,并注重挖掘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德,开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同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一批作家开始发力,注重文本叙事的探索和创新,在小说艺术的探究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批作家的作品大都立足昭通大地,心怀悲悯,与昭通这块土地血脉相通,同呼吸。一批新锐青年诗人的诗歌有沉重感、有疼痛感、有人性温度,对故乡充满了强烈的热爱,是在昭通这块大地上自然生发的深情吟唱。

  在看到昭通作家群创作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短板和危机。由于昭通本土作家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小城或乡村,能否超脱和升华,从“生活”里提炼精华,轻盈起飞,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开阔视野,扩大阅读,深入思考,转换视角,另辟蹊径,实现新的跨越,这更是一个需要不断琢磨和探究的问题,因为这关乎着“昭通作家群”的未来与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系云南省昭通市文联副主席,刊于2016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13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