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6月10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福清山山水水,大家多耳熟能详,福清的文化遗产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福清特色文化遗产,来一起领略福清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吧。
一、福清话
福清虎话是福清历史文化沉淀,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存有大量的古音古义。保留了许多上古语音与词汇。其音韵系统丰富,曾有人称之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二、民间歌谣
福清民间歌谣语言生动洗练,体裁、表现手法、风格等丰富多彩,艺术形象鲜明,反映了福清人民精神风貌。福清歌谣种类多样,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福清歌谣产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记载福清歌谣的,是在唐代。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大量福清歌谣,只是少有系统记录。直到1990年,才开始系统完整地收整福清民间歌谣。
附:一首福清民歌《单身歌》献给广大的单身朋友,希望传统文化,能安慰你们的心灵。
《单身歌》
单身哥,快成仙。
一碗半碗,自家尖(吃)
。腹佬(肚子)那疼,
固着去叫厝边。(邻居)
三、民间故事
福清民间故事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各种类型,有动物世界、神奇幻境、婚丧嫁娶、英雄传奇、人间百态等。其中,《叶向高祈梦》不仅赋予这位福清名臣传奇色彩,也推动石竹山“梦文化”的传播。此外,各种名人、地名、美食故事,都在福清街头巷尾广为流传。
叶向高
四、伡鼓舞
“伡鼓舞”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末。其之所以得以广为流传,除了以敬神和自娱的方式求得一方安泰,还在于它的民族情结。民间传说“伡鼓舞”流行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据称,明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是伡鼓产生的最初原由。伡鼓舞是新厝镇春节闹元宵等重大节庆日的必备舞蹈,融合历史性与民间性,反映劳动人民智慧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厝镇硋灶中心小学学生练习伡鼓舞
五、光饼舞
“光饼舞”是福建省著名舞蹈,流传于渔溪镇一带,民间艺人林宝光从诸多民间舞蹈片段中挖掘、整理后编入闽剧《戚继光》中。其主要表现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部追剿倭寇进入福建境内,家家户户制作光饼给戚家军做军粮的事迹。“光饼舞”表现光饼特殊制作流程与百姓犒军感人场面,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歌颂抗倭英雄,赞美劳动人民,广受福清人民喜爱。
六、微雕技艺
微雕是一种以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中最为微小的一种。微雕是在米粒大小的寿山石、象牙片、竹片等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的,其作品主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雕刻内容,故被称为绝技。祖籍沙浦镇坑北村的毛新华,不仅擅长微雕,还是中国立姿蒙眼微雕的创始人。他作品获誉无数,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都对其做过专题报道。
七、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用福州话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福清闽剧具有地方特色,源远流长,吸收多家剧种声腔,形成特色地方戏。目前,福清民间剧团达100多个,遍布各街镇,演职人员达3000余人,年演出2.5万场,收入超亿,为繁荣福清文艺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八、宗鹤拳
宗鹤拳创始人是镜洋镇西边村茶山自然村人方世培。方世培,名徽石,字世培,生于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卒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他勤学苦练,运用五行相克的原理,开创了中国南拳拳种之一的宗鹤拳(也称“纵鹤拳”),成为一代宗师,扬名海内外。宗鹤拳行拳时,导周身之气于任督二脉,时发吼声,手法上讲求五行变化,刚柔并济,威力无穷。功力深厚者,与人交手,会使对方如触电,或身飞数丈之外。2007年,方世培的第四代传人方碧莺和第五代传人方长玉、方长灿3人共同发起成立了福清市宗鹤拳协会。2009年,宗鹤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石竹山“梦文化”
“梦文化”是石竹山道教文化最大特色,石竹山被世人称为“中华梦乡”。石竹山道院乃祈梦之所,始建于唐大中元年,现由仙君楼、观音殿、文昌阁等组成。道院内供奉汉代何氏九仙君。石竹山祈梦习俗最迟在明代,最早在宋代就已形成。马铎、叶向高、李光地、陈宝琛、萨镇冰等名人都与石竹山祈梦结缘,并留下佳话。祈梦者在石竹山独特的气场中,与宇宙神秘超意识进行沟通,是一种科学尚难以解释的神奇心理现象,用于医学、解释人事百态等,凝结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成果,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有益于社会发展。
十、塘边“走街”
江阴镇门口村塘边自然村的“走街”习俗已有600多年历史,可追溯到元至正年间。如今,每年正月十九,该村都会举行“走街”活动。“走街”这天,村民将家中打扫干净,恭候巡游队伍到来。巡游主要为村中青壮年抬着坐着菩萨的轿子,前方手持由松针扎成的火把、敲锣之人引路,由祠堂出发,绕村而行,一路上不能停顿。沿途的人纷纷打桃符,祈求吉祥与驱魔。走街活动对促进村民团结,凝聚海内外族人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