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高中历史文学艺术特点(高中历史艺术文化)

qiaoqingyi 04-02 1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和的初义是声音互相应和,后引申为相安、协调、融合、和谐之意;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后扩充为闭合、对拢、结合、全部的意思。而和与合相配生成的“和合”两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_郑语》中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作为中华文化独创的“和合”概念,总体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由阴阳或者五行之气和合而成,“和合”连用,更能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匹配、协调与和谐。

  “和合”在日常生活中有具体而卓越的表现,如和睦,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如烹调,调和百味,在于相知相配,在于因人因地;如匹配,宇宙的阴阳协调、天地的日月同辉、婚姻的男女之合、器具的榫卯相配。更有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将“家庭和合,婚姻美满”作为其主要的司神职责,极具正能量和文化象征意义。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华传统的“和”思想贯彻始终。在探索中国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结合方面,我们主张“和谐活用”;在尊重和保护全球文化多样性方面,我们可以“和而不同”。但“和合共生”应该是更高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理念,也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价值的追求,因此也成为了本展览的重要主题和思想,它展示的是协调融洽的关系。

  

  檀夔龙靠椅

  -

  明代

  南京博物院藏

  

  (—)天人合一

  -

  -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的核心概念。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与原则的本源,而为人之道亦是人性固有的,所以天人合一是自然的、不自觉的合一。道家主张,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天人本是一体的。所以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找到了认知自然的方法,并能与之和谐相处。图为新石器大汶口文化的四瓣花叶纹彩绘扁腹陶钵。

  

  1.认知自然

  -

  -

  我们的先民依赖自然而生存,他们畏惧进而敬仰天地万物,人类生存的优劣、文明的进程与自然息息相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古人合理的解读与利用自然,通过认知到描绘自然。传说仓颉观星宿运势、鸟兽虫鱼而创造文字时雷电交加,天地为之动容。那些从具象到抽象甚至文字出现的演进,也是从单一对自然界的描摹与欣赏,逐步提升至敬畏乃至圣神的宗教礼仪上。正是在认知崇敬自然万物中所形成群体共识,架构成我们华夏族的最初样貌。架构成我们华夏族的最初样貌。架构成我们华夏族的最初样貌。架构成我们华夏族的最初样貌。

  

  八角星纹彩绘陶盆

  -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1976年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 。以白彩在红陶的器腹绘上连续的八角星纹七个单元,两两间用竖线隔开单元。对于抽象的八角星纹,通过图现象学的推演认为可能是自然星辰或是水生的乌龟壳形象的几何化。如同“花”形主题一样,八角星纹也是彩陶文化中,单元纹饰的共性特征之一。(南京博物院藏)

  

  花叶几何纹彩绘陶器座

  -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1976年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这是一件并不常见的器类,腹部呈圆台式,上敛下广。上部光素不装饰,下部用褐、白两色绘抽象几何连续性图案,间饰镂空以增加空间层次感。从施绘的部位可以推测,器座需高置,如此方能尽情欣赏下部的图案。或许,它本身就是一件代表礼制的重要盛器。(南京博物院藏)

  

  2.神灵崇信

  -

  -

  广大华夏疆域的先民经过日久天长的观察,总结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不过,他们依然敬仰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动物与植物,而随着人类进步,他们并不止步于自然体的盲目原始崇拜,而是将崇拜意识附加在这些具象的事物之上,画出图形、制作象形的玉佩饰。 神灵是可敬的,神灵也是可畏的。对于神灵的敬畏是人类的生存之道,随着社会中的宗教领袖自然升格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人,他们从而拥有对社会特殊资源占有和支配特殊权利,祭祀天地的玉质礼器也随之出现。同时,自然崇拜也在经过不断丰富中构成了具有相互关联的神灵体系——宗教。

  

  人鸟兽玉饰件

  -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1991年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77号墓出土。原本湖绿色透闪石玉质在埋藏千年后已焕发出带有柔和光泽的白色斑纹。飞鸟悠闲驻足于一位跪状显贵者长长的发冠上;鸟的身下,人双手举托起的四足短尾小兽奋力向上攀爬。鸟,遨游云端,上下翻飞,先民深信它们是通天的生灵;兽,奔跑原野,下穿三泉,是大地的主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与生俱来地拥有智慧而承担起沟通天地的桥梁。兽通过人的与飞鸟沟通关联,我们的先民似乎已经将天、地之灵逐步转嫁到目光所及的代言者身上,通过这些生灵传递人类对神灵们的敬畏。(南京博物院藏)

  

  神人兽面纹玉琮

  -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出土。在这件被堪称为良渚微雕杰作的玉琮,其四面上下转角,各装饰着具有繁冗底纹的神人像与兽面像。以人为原型的圆眼神人,驾驭着象征大地的獠牙猛兽,人类的宗教领袖幻化为神灵在大地的代言人,他们与象征大地的猛兽共同构成了良渚文化原始宗教中崇拜图腾核心因素。(南京博物院藏)

  

  3.人与动物

高中历史文学艺术特点(高中历史艺术文化)

  -

  -

  人类天生亲和自然,从人类通过劳动组成社会群体,到有意识地跳脱出愚昧,而那些可爱的动物生灵总是伴随在我们身侧朝夕和谐相处。中国人认为“制器尚象”是手工创造的最高境界,从这些动物们身上所精炼的世间美丑被制成各类日常器用,蕴含着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哲理。从被成固定鲜美的肉食供应者到田间地头正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耕耘中的畜力;从温顺忠诚的家宅看护者再到便捷的运输骑乘的工具,驯养动物也是人类大步迈开探索与自然深层相处的成功尝试。

  

  错银铜牛灯

  -

  东汉

  1980年江苏省扬州邗江甘泉2号墓出土。这是一件包含巧思的艺术品,不仅设计环保,造型与线条中还蕴含着无穷的张力。低首沉哞的犍牛蕴含着无尽力量,蓄势待发。肌肉的张弛、线条的缓急,匠人们将牛儿的倔强和沉稳表现的酣畅淋漓。(南京博物院藏)

  

  鎏金嵌宝石神兽型铜砚盒

  -

  东汉

  1970年江苏省徐州土山1号墓出土。这枚铜砚同样是古人巧思的杰作。砚盒外形取自蟾蜍的匍匐形态,羽翅及犄角表明它来自仙宫。汉晋以来“蟾宫折桂”包含着多少文士对金榜题名的寄望,用蟾形的神兽作为盛装墨水的砚台,此中寓意便是不言自明了。(南京博物院藏)

  

  4.礼乐制度

  -

  -

  对自然的敬畏模式蜕变成完善的宗教体系,而传说中的黄帝统一华夏九州,铸做出象征权利的礼器宝鼎。中国的青铜礼器和使用这些器皿的规范,成为礼制与礼仪制度的物化表现。两千多年前先贤周公总结血缘伦理与宗教仪轨而创“周礼”,逐渐成为华夏社会和谐唯一规范与准绳。在钟与磬的“金声玉振”中,在鼎与簋的“锦衣玉食”中,金与玉、听觉与味觉有节奏的协调互动,方能构成一首完美而和谐的乐章。

  

  七鼎六簋

  -

  西周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虢季”列鼎一组7件,形制、纹饰与铭文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鼎侈口,宽折沿,微束颈,浅鼓腹,圜底,三蹄足。颈与腹部饰窃曲纹和垂鳞纹。内壁有铭文:“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虢季”簋一组6件,形制相同,大小、纹饰与铭文略有差异。分盖、身两部分,盖隆起,正中有喇叭形捉手,子口;器身母口微敛,鼓腹微下垂,腹两侧附龙首形双耳,底近平,圈足下有三矮支足。捉手素面或有纹饰,盖缘与器口外沿各饰一周S形窃曲纹,盖面与器腹部各饰数周瓦楞纹,圈足饰垂鳞纹或火字形卷云纹,支足根部饰兽面纹,足下端饰兽爪纹。盖与器底皆有铭文七字或八字:“虢季乍旅皀殳永用”或“虢季乍旅皀殳永宝用”。(河南博物院藏)

  

  5.小康生活

  -

  -

  《礼记_礼运》中说:天下祥和没有战争纷扰,人们关系和睦,对亲朋友善、对子女关爱,贵族们按照礼制行使权力,大家有自己的田宅,生活衣食无忧。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哲人对小康生活状态最基本的祈望。 现实中的闲适康宁并不是苛求衣食无忧的田地千亩里与仓廪满盈,而是庭院中三五好友饮一壶浊酒、焚一炉青烟;悠闲南山而卧,逍遥东篱赏花。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中,触动心弦而对自然与生活之美的追求与品味,寻找到人们心灵深处的静谧,似乎才是小康生活的真谛。

  

  陶厨夫俑

  -

  东汉

  此俑应为厨师,身着长袍,头戴帽子,双袖卷起,面带微笑。身前放一桶,席地而坐,桶内有鱼,桶上放一案板,板上有鱼,双手做杀鱼状,鱼的头和尾巴翘起,活灵活现。(南京博物院藏)

  

  东汉陶提水俑

  -

  东汉

  该俑为站式,身穿长袍,左手提水罐,右手提绳靠在腹前,似在准备浇灌。 (南京博物院藏)。

  

  铜灶

  -

  明代

  1953年江苏省南京西善桥金英墓出土。五口锅一字横置显示出明代灶台的气派。明清时期房屋建构的稳定使得厨房这类功用型空间设计更加合理。与汉代灶台的最大不同是这组明代铜灶上一锅一灶,灶内有壁有隔,并没有考虑到节约能源;高耸烟囱口上置华丽的歇山方亭也更显奢华。(南京博物院藏)

  

  6.诚信友善

  -

  -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一直是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诚是一种美德效法自然的规律与始终循环的淳朴;信则源自人精神本身,亦是内在的修养。从西汉时苏武牧羊的坚韧容忍到宋人岳飞的精忠报国,心怀天下的诚信在于爱国忠义;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二十四孝,则展现出中国人在构建家庭温暖时所散出的人性伟大。豁达的谦谦君子们秉持着友善之道,居安可同游山川感触自然、畅叙幽情;入朝更能为怀揣的共同理想而抱节守志并矢志不渝。

  

  绿釉六博俑

  -

  东汉

  1972年灵宝县张湾汉墓发掘出土。博局与俑均为泥质红陶,模制,通体施绿釉。两俑与盘皆设置在一张坐榻上,两俑之间置一长方盘。盘上置博局,其旁置六根长条形箸。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两俑跽坐于两端对博。这套六博俑在灵宝张湾汉墓(M3)中发掘出土。它的出土再现了东汉人的棋弈形象,是目前较少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棋奕历史、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河南博物院)

  

  “诚信”双面印

  -

  西汉

  大云山江都王陵M1出土。双面印,方形,侧面有一穿孔,正面印文“诚信”,背面印文“信印”,均为阴文篆书,字体规整。系封箴书信使用。 (南京博物院藏)

  

  (二)阴阳和合

  -

  -

  阴阳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源自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大自然中一切对立统一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凹凸等,都称为阴阳。阴阳深入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阴阳八卦、阴阳五行、榫卯结构、凹凸等。而男女双方组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和谐。阴阳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至关重要的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图为青花八卦纹瓷碟一对。

  

  1.阴阳八卦

  -

  -

  八卦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以“—”为阳,以“--”为阴,八组各不相同的符号代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图形。《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源。八卦最初是上古先民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于卜筮。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

  

  紫砂“八卦星象”纹竹段壶

  -

  清 道光

  清嘉道年间著名艺匠邵大亨作品。壶体造型用64根细竹围成,细竹粗细均匀,工整而光洁,另箍圆竹束腰。四足亦由8竹组成,浑然天成,天趣盎然。壶盖贴饰微突的伏羲八卦方位图,太极图盖钮,壶把与壶嘴皆为螭龙首造型。寓《易经》之哲理,极大地丰富了该壶的文化意蕴。底钤“大亨”楷书阳文印。(南京博物院藏)

  

  2.阴阳调和

  -

  -

  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古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将榫卯结构运用在古代家具上,整件器物,不用一钉一丝的金属连接,全部采用凹凸结合的榫卯构成,纯手工制作;带盖的盒子利用凹凸原理合二为一,印章雕刻成的朱文、白文,只要有凸的地方必定有凹;而男女之间千差万别,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剔红波涛海马纹方漆盒

  -

  清 乾隆

  盒盖里面刻楷书:“泽马宝盒”铭(四字双行),盒心刻阴文楷书款“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 外朱内墨,黑漆底。

  

  “子庄启事”鸡血石印章

  -

  清代

  此印面朱白文“子庄启事”,血色鲜艳,比较少见。

  

  翡翠扳指

  -

  清代

  翡翠扳指

  

  金镶玉猫眼戒指

  -

  明代

  吴县五峰山出土。蛋白石。戒面椭圆,作瓜棱状托,内突出嵌宝石有三爪,箍扁平、环抱状,刻几何纹。

  

  3.龙凤献瑞

  -

  -

  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神性的互补对应,使龙凤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便有了“龙飞凤舞”、“龙凤呈祥”。《孔丛子_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龙凤呈祥的图案雍容华贵、具有皇家风范,充满宫廷气派。图为清雍正绿釉白里暗龙瓷小碗一对。

  

  4.琴瑟和鸣

  -

  -

  琴、瑟是古代两种乐器。琴瑟和谐,鸾凤和鸣,寓意夫妻和顺谐乐,是古人对美满婚姻的愿景。《诗经_ 小雅_棠棣》中,夫妻之间幸福的家庭生活被描述为“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夫妻的幸福与融洽,既是乐音悦耳,也是心灵相契,实属古代中国社会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图为西汉长毋相忘带钩。

  

  5.鸳鸯戏水

  -

  -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古人用比目鱼、鸳鸯鸟比喻男女相伴相爱。鸳鸯双宿双飞是人们的心目中对永恒爱情的向往,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象征。千百年来,鸳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的特性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备受赞颂。图为明代玛瑙鸳鸯。

  

  宋无款桃花鸳鸯图轴

  -

  宋代

  此画以“勾勒填彩”法,双勾作线描,以重彩渲染,严谨细腻,极具法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凡涉“桃花”或“鸳鸯”二字,都一定暗喻男欢女爱。鸳鸯最是专情,比翼双飞,成双成对,用来比喻爱侣,形容情深意长。本幅无款识。画幅左下角钤:“吴潘静淑”白文方印,“吴湖帆珍藏印”朱文方印,右下角钤:“梅景书屋秘籍”朱文长方印,诗堂有吴湖帆题:“桃花鸳鸯”。(南京博物院藏)

  

  6.和合二仙

  -

  -

  和合二仙,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说,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主婚姻和合。婚礼之日,挂和合二仙画轴于花烛洞房或厅堂之中,以图吉利。画轴之上为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有五只蝙蝠飞出。“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好合之意。一对孩童,相亲相爱,笑容满面,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喻夫妻永结同心、家人和睦幸福。图为清代江绸绣和合二仙。

  

  (三)和和美美

  -

  -

  分祥、和、喜、福四个组合,讲述吉祥和谐、圆满幸福的生活真理。第三部分则是中华“和合”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集大成,也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如人生四喜之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如祥和幸福之三羊开泰、花好月圆,最后以一个公众参与的“大团圆”结尾。图为当代惠山泥人“状元骑白马”。

  

  1.祥

  -

  -

  三阳开泰。《宋史_乐志七》:“三阳交泰,日新惟良”,为一年伊始的吉祥语,表达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祥瑞的征兆。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乃取其谐音,表达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传统文化意义。

  

  掐丝珐琅大吉羊

  -

  民国

  掐丝珐琅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宋元时,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其后结合中国传统工艺,纹饰等,得以持续发展。由于在明代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其制法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因具有五彩斑斓、华丽夺目之魅力,而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此珐琅羊铜胎,掐铜丝,工艺精细,体形高大,为民国制作掐丝珐琅精品。(南京博物院藏)

  

  清白玉通天灵芝如意

  -

  清代

  如意,旧时汉族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柄端作手指形,由于它可以挠及手够不到的地方,尽如人意,因而得名如意。吉祥如意,寓意诸事吉利顺遂、符合心意,多用祝福他人美满称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纹样,运用范围很广,人们用想象力把云彩描绘成如意状,称为“如意云”,把盒子做成如意的形状,盘子里绘上吉祥的纹饰等等,都表达如意称心的意思。

  

  2.和

  -

  -

  四季牧歌。宋代诗人雷震《村晚》写道:“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横笛,四季变换,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带人们来到江南鱼米之乡的田园中,表达了对平和闲适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阎次平四季牧牛图。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

  -

  南宋

  此图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图组成,合裱为一整卷,通观整卷四幅作品,四季景色各造奇妙,牧童与牛随季节而自然变化,生动有致。山水、人物、牛高度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组合为一曲醉人的田园交响乐章。阎次平的绘画兼收了北宋的雄强与南宋的优美,而成一种复合兼容之美,这也是《四季牧牛图》绘画艺术高超与突出的一大原因。本幅无作者款印。 (南京博物院藏)

  

  3.喜

  -

  -

  金榜题名。古代科举考试公布殿试录取者名字时,会在黄榜会写上中榜者的名字。金榜题名先指科举考试被殿试录取,后泛指升学考试被录取。这是传统的人生四喜之一,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宋代洪迈《容斋四笔_得意失意诗》写有:“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矾红地金彩双喜字纹碗

  -

  清 同治

  此碗专为同治皇帝大婚而烧制。洞房花烛,洞房指新婚夫妻的卧房,而花烛是有龙凤纹图案的彩烛。洞房花烛指新婚之夜,亦是传统人生四喜之一。新婚之夜在洞房里点上花烛,是古时成婚的一种习俗,红色代表喜庆,龙凤呈祥、连生贵子等纹饰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4.福

  -

  -

  全家福。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姓一直所追求和想往的。中国自古就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习俗,福如东海、福寿安康、多子多福等都体现对有福的追求。在传统的家庭厅堂布局中,福禄寿喜、五福捧寿等都是中堂、案几摆设所常用的题材,家庭和睦幸福,万事都兴旺发达。

  

  蓝地缂丝三星轴

  -

  清(同治至光绪)

  该图主要缂制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三神,即赐福天宫、福神杨成、南极仙翁。三神,也称为“三星”,其形象是:中间赐福天官,手执如意;右为禄星,是员外郎的打扮,手托婴儿;寿星在左,即南极仙翁形象,广额白须,执杖捧桃,笑容可掬。三星分别象征着幸福、官禄、长寿。福禄寿三星产生年代久远,但各自独立,作为群体出现在一幅画面上,现只见于明清两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