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宋代有哪些科技文学艺术(宋代有哪些科技文学艺术特点)

qiaoqingyi 03-29 131

  《长城》

  

  张艺谋导演与好莱坞幕后班底合作完成的奇幻大片《长城》,已于12月16日正式上映。影片故事发生在架空具体年代的宋朝,讲述了古代一支精英部队为保卫人类,在长城上与饕餮决战的故事,片中除了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器,由于人类的贪婪暴虐,天降怪兽“饕餮”来惩罚人类,大开眼界的怪兽,还有不少脑洞大开的黑科技,毕竟宋朝时中国很多科技可是领先世界的呢。而我们所知的万里长城就是用以抵御60年一犯的“饕餮”所建造的。

  《长城》中,熊、虎、鹰、鹿、鹤军所代表的步兵、骑兵、工程兵、空战部队等,功能各异的古代军队协力迎敌的壮观场面令人大开眼界,而影中所展示的机关兵器更让人目眩神驰。当然,作为一部架空奇幻片,片中许多奇观都是原创而来。例如“蒸汽朋克”风格的巨型齿轮,虽然中国战国时就开始大量使用齿轮,但主要运用于里程计,天文钟等方面。而大放异彩的长城“巨型剪刀”也是源于编剧的奇思妙想,历史上没有实物对应。

  不过另外一些“黑科技”,如多弓床弩,热气球等就并非空穴来风,他们都有着历史上的原型。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真实的古代历史上,都有哪些比电影还不可思议的“黑科技”。

  

  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现实中的长城起到的作用,本质上与电影中的长城相似,自战国之时开始,各国就开始修筑城墙来协助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除了城墙本身的防御属性之外,长城也是对外进行攻击的主基地,修整好的长城更能为各处的协防提供较好的运输能力。

  

  在电影中,长城里有许多机关设置

  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设有关隘驻守,关隘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

  电影中的主战场就是一个长城关隘,处于两山之间最窄处,易守难攻。主将们举行作战会议和庆功宴的是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片中也出现了点“烽火”的镜头,在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而墙壁上的投石机也是传统的中式兵器,它们更多被用于攻城。

  

  不过,在《长城》故事设定的北宋时期,长城并非完全处于宋人手中:在太宗、仁宗两朝的北进战略失败之后,一部分秦长城落入了契丹(辽)的辖地之内。而契丹本身也修筑过长城用以防御高丽以及女真人。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在山西境内西北部的岢岚同样修筑过长城,并在修筑过程中加入了炮台、瓮城等宋代才开始有的新设施。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长城内部其实别有曲径,有不少机关暗藏在厚实的城墙中,而“饕餮”也聪明地在城墙下挖洞绕过防卫,直捣京师。真正的长城墙身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所以在墙中暗藏机关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城墙有多种建造方法,明代以后,长城砖之间的黏合剂为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而成,性能远超一般砂浆。

  

  中国人使用火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的时候,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他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了硫磺和硝石加以皂角混合,就可以剧烈点燃的事实。到了唐代中期,炼丹师清虚子发现了“伏火矾法”,他记载道:“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

  

  火药在宋代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军事方面,颇有成果。宋初之时,军队开始使用加入了火药作为推进物的火箭,此外还有火球、火蒺藜等火器运用在了军队中。到了北宋中期,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就已经记载三种复杂的火药配方,和利用火药制造霹雳火球、铁嘴火鹞等简易炸弹的方法。

  不过,由于两宋重文抑武的政策,火药武器并未得到非常好的发展。相反,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主要敌人金、元两朝都擅用火药武器。蒙古围攻汴京之时,守城的金军就使用了一种名为“震天雷”的炸弹。《元史》记载说:“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有意思的是,片中投石机投向饕餮的“弹药”的原型,很可能就来自于“震天雷”。

  那么中国的火药是如何流传到欧洲呢?片中的雇佣军们不远千里来中国寻找神秘的“black power”,最终主角马特·达蒙选择了以好友换火药,并未成功将火药带回欧洲,否则世界历史也许将就此改写。真实历史上,作为亚欧之间的桥梁,中亚的阿拉伯人为亚欧文化交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240年阿拉伯人首次使用火药,并将这种威力巨大的中国武器带到了欧洲。到了12世纪初,欧洲人终于也用上了火药,比片中晚了两百多年。

  

  在电影的中后半段,长城上的无影禁军为了支援汴梁,只得使用未经试验过的、火药驱动的简易气球作为交通工具前往。在历史上,真正的热气球投入使用是十九世纪欧洲的事情,但热气球的原型——孔明灯出现得则要早得多。

  广泛认为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之时,为了传讯求援,发明而成。不过,按照李约瑟的说法,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即战国时代之时,就曾经在战场上使用上升气流驱动的“气球”类工具。而在西汉《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也有类似孔明灯的物件记载:“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纳卵中,疾风,因举之飞。”

  

  早期的孔明灯主要运用在战争之中,它除了能够作为指示军队的“信号灯”之外,还是测量风向和风速的重要手段。它关系到不少战场细节,甚至战斗的成败。此外,孔明灯还被用于祭奠亡魂,相传诸葛亮在作战后,曾经通过灯来超度死去的将士灵魂。后来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曾效仿诸葛亮,以孔明灯作为慰藉亡魂的一种工具。

  到了宋代,孔明灯不再只是军事战争时的工具,同时也是庆祝节庆时的礼仪用具。时人称呼孔明灯为“天灯”,每当遇到一些重大节庆或宋皇大寿之时,文武百官和各地百姓也以施放天灯的形式来庆祝,并表达祝福,从而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宋代史书中有这样记载:“东坡宿径山中,夜有叩扉者。徐问之,则云:‘放天灯人归’,如此则天灯之伪,不辨而明。

宋代有哪些科技文学艺术(宋代有哪些科技文学艺术特点)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长城》中,马特·达蒙饰演的威廉被众人嘲笑手中弓箭不入流,其实这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宋代真正赖以为傲的军事科技并非火器,而是弓弩。

  由于两宋之时并未掌控“中国”全境,境内也无良好的产马地,步兵就成为了宋代对抗外敌的主要手段。而弓弩更是重中之重,《宋史·兵志》提到:“(北宋)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两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两分习枪、牌”。而弓弩中的神臂弓,是宋代军队的重要法宝。

  

  《长城》中的马特达蒙

  根据记载,神臂弓射程可达367米。同期欧洲最好的单兵十字弩射程不超过140米,稍后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弓箭手使用的紫杉长弓威力极大,其有效射程不过228米左右,而蒙古人使用的复合反曲弓的有效射程,也不过在320米左右。

  神臂弓其实并非宋代本土产物,它来自于西夏党项人,此外,它也并非字面意思的“弓”,而是弩。沈括《梦溪笔谈》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首,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宋朝军队所部置的阵法中,就有专门的神臂弓手。

  宋朝军队中也设专人教习神臂弓,《永乐大典》载:“忠义统领官关宝结集义士,搜拣伉健之人教习神臂弓,以为战守之备。”就连起兵反宋的军队中,也广泛使用神臂弓。史载:“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三月初四日,群贼杨进号没甲牛,领众......并力攻城,一齐发弓弩及神臂弓箭凿射城上人,并持云梯四面奔城。”

  

  用张三弓床弩开开眼

  《长城》中出现的另一项远程利器则是多弓床弩。电影里,它们不但对饕餮倾泻着大量的箭矢,捕捉饕餮也全部依靠这种力大无穷的武器。床弩在东汉就有雏形,根据《后汉书·陈球传》记载,在一次战争中,陈球曾“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这种能射矛的大弩就是床弩。宋代之时,床弩则是主要的守城设备,根据《武经总要》所载,床弩自二弓至四弓,种类很多。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五至七人,大型的如所谓“八牛弩”甚至要用一百人以上,威力也极为巨大。床弩除了发射单支的箭之外,还可以“系铁科于弦上,科中着常箭数十支,凡一发可中数十人”,当时世人也称床弩为科子箭,也有人称其为“寒鸦箭” ——射出去的箭会像寒鸦四散飞出,极为震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