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河南文学艺术报(河南文艺学校)

sukai 03-23 126

  风吹洛阳,相聚瓦库。4月23日上午,京沪粤豫等地的文艺名家相聚古都洛阳,参加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2017年“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以“书香生活与文艺之美”为主题,在瓦库洛阳7号店,大家谈读书、论“副刊”,在三个小时热情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文/本报记者冻凤秋 赵大明

  春天正是读书天

  

  河南日报中原风主任编辑、主持人冻凤秋:在这人间最美的四月天,适合踏青出游,适合相聚品茗,也适合读书写作。本期读书会把这三件美事结合在一起了。中原风读书会自2014年底发起以来,已成功举办了30多次活动,这是第一次较大规模地走出省会,到地市举办。同时,这也是一次报纸副刊人的大聚会。我们一直希望能邀请全国的报纸副刊人,有这样一个机会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谈谈副刊和读书。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所以,这次读书会有着特别的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河南文学艺术报(河南文艺学校)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高金光:中原风读书会举办两年多来,每一次都吸引很多读书人参与,已经形成品牌。这次读书会有四个特点:一是时机选得好。今天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选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举办读书活动,可谓正逢其时;二是地点选得好。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在这里积淀很厚。这个时节,牡丹与图书同争艳,花香与书香共芬芳,在洛阳读书是最适宜的地方;三是主题选得好。“书香生活与文艺之美”这个主题很有诗意,能够唤醒我们对读书生活的回忆,能够激发起我们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书香中浸淫长大,那些优秀的作品,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甚至化为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精神的滋养和生活的希望。我最喜爱高尔基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这个比喻非常好,一本一本书摞在那儿,确实像阶梯,人类就是通过这样的阶梯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四是嘉宾选得好。这次读书会邀请的嘉宾大多是报纸文艺副刊主编以及经常为副刊供稿的作家诗人。这个群体是对读书坚持得相对最好的一个群体,也是相对最喜爱读书的群体。作为曾经的报纸副刊人,我深有体会的重要一点就是,副刊不副,它是新闻版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习总书记说,副刊也姓党,也要讲党性,这就规定了副刊的宗旨和方向,也是副刊突最出的特色。

  “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周舒艺:每家报纸的总体定位不一样,所以它们对副刊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各地报纸对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注,表现得很有特点,也是一个优势。说到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我觉得应该强调这三个方面:价值导向的担当、在文化品位上的坚持、在内容上对现实关怀的强调。

  有句话叫“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个人都想找到特别好的素材或者故事,但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东西关键不是看你写什么,“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我自己平时也写一些东西,主要以散文为主,很多人说散文的门槛比较低,如果想真正写得好、写得出彩,也是要动很多脑筋、做很多思考的。

  副刊编辑的压力是“温暖的”

  

  文汇报笔会主编、作家周毅:因为要一直和大文化人打交道,做副刊编辑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不然很难做到跟对方交流对话。所以,副刊编辑面对的压力往往有一种“书香之美”,也算是一种温暖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人能够一点点地往上走,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2006年,“笔会”创刊60周年,当时我们编了很厚的两本选集,我就把60年来的报纸全部调出来看了,第一次感受到时间和历史的触动。我们今天在编一个版面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感受,但是过了几十年再看时,真的觉得那些是非常鲜活的历史。与新闻不同,它们是一部心灵史,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对美的向往和理解。扑面而来的那种历史感,让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敬畏。你必须认认真真地做这件事情,因为你在选编,是你决定了什么东西被淘汰、什么东西留下来,这是特别直观的刺激。

  副刊需要“做大活动品牌”

  

  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主任陈桥生:羊城晚报今年刚好是成立60周年,从创刊第一天开始,它的副刊版面和新闻版面就平分秋色,这是其显著的特色。但发展到今天,作为一家地方媒体,在面临着生存问题的时候,如何坚守文学副刊,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现在重要的转型,就是做精传统媒体,做大活动平台。

  副刊主守,但一味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首先做好传统媒体,做好我们的版面,守住阵地。然后就得开辟一个缓冲地带,通过一个个活动、策划,去延伸它的品牌,凝固其成果,扩大它的影响。有了这片缓冲地带,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核心的一些板块,否则很容易在一次次的改版中被冲击掉。

  2013年,羊城晚报“花地”开始做文学榜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花地副刊已经构建起了一个以花地文学榜为龙头,以其他文学题材单项奖为辅的一个立体的花地文学奖体系。副刊要获得应有的地位,就要将副刊的内力呈现出来,释放出来,让人们看到副刊的影响力究竟在哪儿。

  现在都在谈融媒体,都在谈媒体如何去融别人,或被别人融,其实,媒体内部资源的自我融合,还有很大的开掘空间。比如,我们今年的文学榜活动,就分成若开板块,与多个部门打通,通过新媒体的手段,通过两微一端的立体方式进行呈现,极大地扩充其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不管什么体裁,都要能反映这个时代

  

  河南日报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陈炜:报纸的副刊是党报的一块重要的阵地,它与纯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属于“新闻文学”的范畴,也就是说副刊作品要有一定的新闻性,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人民。不管是什么样的体裁,都要能反映这个时代,让读者能看出时代的信息,传递时代的信号,反映广大百姓关心、关注的题材。如果只写纯粹的个人感受,局限于风花雪月、一花一木,那报纸的副刊也和纯文学期刊没有区别了,读者也不买账。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不应抵触和疏离新媒体,而应积极地关注,主动地融合,为我所用,为我所借,为我所融。网络上有精品力作,有精辟见解,有民间高手,发现他们,邀约他们,成为报纸副刊的作者,有何不可?但报纸的副刊也要坚守本质,不能迷失。不能被网络和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副刊编辑心中要有压舱室和定盘星,要绷紧“政治家办报”这根弦。此外,也要坚持原创性,要以质取胜。

  副刊要有一种服务文化的精神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文学院专业作家冯杰:先说读书。读书不一定是生活里的唯一,但是生活里必须要有一种读书的心态和心境。

  再说副刊。副刊的名称最初与诗人有关。孙伏园1921年办《晨报》,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最早在《晨报》连载,名字是“晨报附镌”,他让一个书法家题词,书法家是写隶书的,认为没有合适的“附”字表达,书法家就改成这个“副”,叫“晨报副镌”。后来诗人徐志摩接手办这个报,才改成“晨报副刊”。从1921年到现在,不到100年。

  从业余到专业,我写作也一直和报纸副刊关系密切。我一直给河南日报副刊写文章,“中原风”的前身名字叫“大河”,是大诗人苏金伞先生前命名的。副刊是社会和读者进入一张报纸的一面窗口,这个窗口在报纸里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我想,无论编和写,副刊要有一种服务文化的精神。

  阅读的形态在发生变化

  

  散文随笔作家何频:目前媒介转换,触屏阅读或电子阅读与纸媒的传统阅读各不相让之际,呼唤经典阅读,似乎格外急迫。可是,我觉得,只是阅读的方式和形态在演变,其实阅读者是更多了,文艺和知识的受众更加广泛。

  之前我们常常要说,使用工具和文字等等,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阅读和读书,是最明显而直观的标志。我是个文字工作者,常常陶醉于古老的纸质书和油墨印刷书籍而产生的墨香里,钟情于读报翻阅杂志时手指与纸张互动的轻微的交响曲,迷恋手写书稿……现在,实体书店和纸媒遭遇到空前的转型危机,选书买书,图方便图实惠多是网上购书,读报看新闻与资讯,一个手机屏幕就轻松搞定了。年轻的下一代,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貌似不读书,其实阅读面很广泛,偶尔看到她在网上的文字表达,无论概念还是思想深度,都挺好的。

  今天我们共聚“瓦库”,是报纸副刊人的大聚会,——这么多人编副刊,阅读副刊,为副刊写作,为副刊的存在和光大点赞加油,读书与写作,阅读与欣赏的魅力,还是挺大的。

  读书要读到心里去

  

  散文随笔作家胡竹峰:一个人读书应该是让自己更通透,如果读得不那么通透,就很可怕。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他们跟我谈的是萨特、尼采。但是我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还是有差别的,可能这跟一个人的心性有关,有的人读书,没有读到自己的心里去。我珍惜那种真正的读书人。我有幸认识到一些前辈,他们从来不谈自己的阅读,他们都很害羞,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上,让自己变成一个特别通透的人。

  读书让一个人有内心的生活。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变得冷静一点,对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但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成为一个旁观者,有时候,好像生活需要旁观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读书让我们发现人性之光

  

  河南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陈茁:有人说,读书是少数人的事情,我的感受是,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体会不同,使得读书还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但无论读哪种书,无论用什么方式读书,读书总能赋予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善良的能力。美和善良是人性之光。这些光芒可以一直引导我们在粗砺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尘世中的幸福,离不开文学家园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洛阳日报执行总编郑征:说到文学和阅读,想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文学的终极意义,我以为就是让人成为这种英雄。从某种角度上解读,生活就是抗争;文学作品,就是要帮助阅读者对抗生命的荒凉、绝望和惶惑,在“无常”的时空中,证得“当下”“存在”的意义,用“繁花”去中和“一地鸡毛”,实现海子所说“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如果我们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我们何以对抗?

  近花芬芳,近书心香

  

  洛阳晚报副总编段惠:“近花芬芳,近书心香,中原风拂洛城,相聚分享。”作为我个人来说,一入报社院,不出副刊门,可以说是进了报社,就一直在做副刊,副刊是我职业生命中的时分秒。来参加这次读书会,我只想说感谢。首先感谢洛阳,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所以让瓦库看中了洛阳这块地方,建立了这个驿站;感谢瓦库,因为瓦库的文艺之心,吸引了河南读书人、副刊人心中的旗帜中原风;感谢中原风,因为中原风独树一帜的强劲的风力,吸引来全国各地这么多文艺名家、副刊名家;感谢各位大家的到来,你们在洛阳留下的一字一句,给牡丹花城的文坛增添了一段佳话。

  脚步慢一些,等等自己的灵魂

  

  周口晚报副总编董雪丹:我一直觉得报纸的文艺副刊可以让人的脚步暂时慢一些,或者是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这种文艺应该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使人积蓄心灵养分的存在。在我看来,长期的读书生活可以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在平和的心态中,赋予生活美感和趣味。读书也好,上网也好,下棋也好,散步也好,找人聊天也好,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获得生活的智慧,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说到底,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就像在我们家里,我可以和老爸侃侃而谈《道德经》,和爱人聊他喜欢的书法,或是听女儿弹奏一曲古筝,但到最后都离不开老妈准备的一桌家常饭菜。人生的许多智慧,是活出来的。小学毕业的老妈对生活的理解就两个字“惜福”,不能不说,也是简单而又明白。读书,还真不能放过人生这部大书。百姓日用即道,我们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生活的智慧,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

  中原风读书会是河南读书活动的一面旗帜

  

  南阳晚报文化副刊主编、文化部主任郭起华:读书会我们做得比较早,2003年就开始了。中原风读书会开办以后,我要求我们的编辑记者向中原风学习。中原风读书会是河南读书活动的一面旗帜。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端。凤秋的文笔很有诗意,每次看她的文章,都是在读一篇散文,一首优美的诗。每次文章出来以后,我就让编辑们读读,学学。当然我们没有学会,为什么没有学会,因为我们缺乏凤秋这样的写作者。 中原风读书会办到这样的程度很难得,对如何践行全民阅读是一个启示,也是河南日报为河南的全民阅读树立的一个榜样。

  读书和相遇都是美好的

  

  濮阳日报副刊主编刘文华:我跟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一个感受,那就是副刊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副刊不副,这是我们做下去的意义和理由。我们那里有不少读者说,看报纸一二版的时候,只看标题,看副刊“金堤”的时候,才会认真看。我是因为写作才当上副刊编辑的。写作离不开阅读。我对读书和编辑都有很深的感情。为了倡导更多人读书,我们副刊上专门开设了一个叫《书里书外》的栏目,每一期都有,让大家谈读书的感受和在阅读中成长的故事。虽然阅读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依然认为阅读是贯穿一生的事情。相遇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作为一个编辑和一个写作者,对副刊的情怀和对于读书的热爱,不会随着读书日的离去而离去。就像古诗说的那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家对副刊都有深深的情结

  

  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赵克红:在牡丹花开的季节里,非常高兴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到洛阳,送来最强劲的东风。我觉得每个作家对副刊都有着深深的情结,我的第一篇文章就发表在洛阳日报副刊。这次见到人民日报的周舒艺老师,我想起了1995年牡丹花会期间,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缪俊杰来到洛阳。他那么谦和,那么平易近人。记得当时我准备出版第三本诗集,想请缪老师作序。我知道缪老师非常忙,但我还是鼓起勇气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缪老师,没想到他很爽快就答应了,时光荏苒,转眼20多年过去了,但这份情谊我会永远铭记。

  再会,瓦库

  这次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由河南日报社、瓦库品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洛阳瓦库七号店、瓦库·余舍精品酒店承办,河南日报洛阳记者站、河南日报新媒体部、大河网、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思客微信平台协办。据瓦库品牌总监潘松安介绍,瓦库成立于2004年,2008年开始品牌运作,目前在全国各地有21家店正在运营。在洛阳,瓦库的门楣上写着:一个喝茶的地方。它旁边,余舍酒店大门上方的瓦上写着:43间客房等着您。走进去,身心顿时安静下来,一种朴素、亲切、温暖的气息,仿佛伸手就能触到大自然的温度。

  是的,正如主持人冻凤秋所说,瓦库有一颗文艺的心。“那天,潘松安先生让我在瓦上写字时,我心跳得特别快,我写下:我听见瓦的心跳,它在呼唤我。瓦库的文艺之心和副刊的文艺之心,心心相印。”

  “如何读书 、写作,怎么办副刊,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读书会就像是一个仪式,我们短暂相聚以后,可能需要各自孤独前行。偶尔相聚,时常欢喜,这就够了。”

  再会,瓦库!再会,等待风儿下次邀约!

  (张大勇 张松桥 摄影)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ID:hnrbxmtb)”。

  策划:张光辉 庞向辉

  统筹:李东红

  责编:李静媛 谢丛蔓

觉得好就zan↓↓↓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