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文学艺术娱乐功能的地位(文学艺术娱乐功能的地位与作用)

qiaoqingyi 03-23 148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美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最早的美育实际上就是艺术教育,而且艺术教育至今还是美育的核心,因为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历史,它最集中地体现着特定时代和特定种族人们的审美意识,以艺术为媒介最容易达到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中的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也不能完全等同。艺术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技巧的教育,并以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为主。审美教育却不一定涉及艺术技巧的培养,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培养也是为主体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建康人格服务的。艺术教育以艺术作品为教育手段,而审美教育除艺术作品之外,还以广泛的审美活动为教育手段。所以,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教育。把单纯艺术技巧的训练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美育的观点,对于美育的开展是有干扰作用的。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观些(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条件:1.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1.美的本质

  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2.美感的本质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是人在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作品中)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艺术的审美功能评分标准

  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2分)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1分)

  2审美教育功能。(2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1分)

  3审美娱乐功能。(2分)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1分)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1分)

  艺术的审美功能答案:

  主要有三方面:

  (1)审美认识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是指艺术作品里通过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或真实体验的抒发,使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习俗以及政治、经济、历史、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从而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可以称作虫恬的教科书。比如《红楼梦》就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风俗….”的图画,甚至连灯谜酒令、琴棋书画、谈禅说道之类也一应俱全。作者还借着贾府的荣衰,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既具有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表层认识作用,又具有启示生活真理的深层认识作用。即便是一座雕塑、一支乐曲、一幅画,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例如,从秦始皇兵马俑可以了解秦代军队建制、行军作战状态;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不啻是一幅宋代民俗风情的百科长卷,从中人们可以形象地观察到当时的城市生活的全貌。

  (2)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思想宣传鼓动作用。艺术可以成为时代的号角、民族的心声,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刻,它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唤醒民众,团结战斗,具有强大的宣传鼓舞作用。例如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支《义勇军进行曲》曾成为中华民族奋起血战的号角。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一支《国际歌》同样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战斗的象征。二是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这是教育作用中更为主要的方面。优秀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美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古人说文学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鲁迅把这种教育作用称为“催人向上”。它在人们探索真理、寻求人生价值的途程中是一盏明灯,一种“精神食粮”。唐太宗极喜欢王羲之的行书,因为从中获得对于人生的旷达态度;岳飞从诸葛亮《出师表》学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列宁从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学到顽强的人生意志,逝世之前还不断请夫人朗读其中的章节。

  (3)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等给读者、欣赏者以自由的快乐、舒心的休息和审美的愉悦。人们阅读欣赏艺术,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专门受教育,也不是着意于认识生活,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享受和情感满足,以便在暂时超越的自由境界获得休息。因此,艺术的美感作用是工种自然舒适,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当人们在观赏一幅色彩绚丽的花鸟画时,聆听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时,或者玩味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时,心境是那样平和、安详、从容、恬逸,不啻是一种优美的人生享受。

  艺术的美感作用不但在于它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的形式技巧,它们同样是艺术魅力的来源。一部小说巧妙的构思,幽默的表现,惊险的情节,一首乐曲优美的旋律,一幅名画奇绝的色彩,乃至一首古诗平仄谐调的音韵,朗朗上口的节律等等,都能使人心驰神往,与之感应,获得创造性乐趣。

  艺术有一种化丑为美、点铁成金的功能,现实中许多丑恶的事物在文艺家审美理想的烛照下,在深邃理性的评判下,在高超技巧的处理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文艺作品中变成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关系

  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三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的。它们其实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要统一于审美功能之中,并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寓教于乐”来概括说明。

  “寓教于乐”,最早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来的,“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以益处和乐趣,‘…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这提法是完全符合艺术的特征和规律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去打动欣赏者,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和想像,使他先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美感享受,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真理的启示。倘若形象枯燥乏味,根本不能给人以美感,那么,再多的真理也成为干巴的教条,无人理睬,人们还不如去读科学理论著作了。所以,艺术的三种社会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必须通过美感作用体现出来,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以情感人”的目的。,“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泥坑。

  然而,有“乐”无“教”也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深层要求,“乐”一旦失去了内含的思想意义,就会显得轻浮浅薄,甚至流于庸俗低级。因此,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说,“乐”和“教”缺一不可,二者应当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艺术的社会使命。

文学艺术娱乐功能的地位(文学艺术娱乐功能的地位与作用)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乐”和“教”的侧重可能不同,比如山水诗、花鸟画。轻音乐、抒情舞蹈等同一些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戏剧、电影、,长篇巨著相比,前者“乐”多,后者“教”多,总体来看,它们仍然是“乐”与“教”的结合。

  为什么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中介?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形式,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精神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不仅是引发艺术家创作冲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和中介。

  (1)艺术家是以情感为触媒,进行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像的。

  (2)艺术家情感的性质和强烈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格调的高低。

  (3)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像和联想的客体材料,使之生发出与主体相契合、相吸引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总之,作为艺术创造的中介,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由于它的中介作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会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会体现出相同的审美趋向,为创造艺术形象发挥作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