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大学生活服务方面提案(大学生活服务提案内容及建议)

sukai 03-15 116

  1949年10月25日,复旦大学召开首届学生代表大会,11月1日,选举产生了首届学生会。50年代初,校学生会提出"为帮助新政府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克服困难建设新上海的斗争"。学生会会同校团委,先后组织了庆祝共和国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活动。50年代,校学生会独立组织了许多全校性的文娱体育活动,把校园文化带入了建国后的第一个繁荣期。

  

1951年复旦大学校

  1978年以来,校学生会广泛组织学生的各项文体活动和科技学术活动,继续显示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活力,并与校团委密切配合,探索与建立新时期学生会工作的新格局。

  1981年3月,在第21届学代会上,确定了代表提案制度,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建设与管理。同年,学生会研究生部成立学生学习咨询服务社,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学生会学术部编纂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册《复旦大学学生学术论文集》。

  

80年代复旦校园草坪集体舞

  1983年9月,又成立了复旦大学学生科学协会,开展科普活动。1983年以来,通过建立领导机构、制定章程、确立节日,加强对全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学生社团由文体型转向专业实践型,把校园文化带入建国后的第二个繁荣期。

  1986年12月创办"复旦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向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同年,创办机关报《复旦人》,发行量多时达2000份。1990年3月,学生会举行了首届"校园文化节"。

  

80年代复旦大学图书馆

  1992年6月28日,第三十届学生会召开的"九十年代大学生形象研讨会"可以说是一朵有复旦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奇葩,是全复旦人形象讨论的一次总结。同时,本届学生会大胆创新,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学生代表汇报学生会工作的进展,通报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接受学生代表的咨询和监督。

  1995年学生会举办了"95复旦大学民族文化节"活动。以"扬我复旦风,振我中华魂"为主题,在外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全市高校中第一个由学生主办的外滩专场演出,体现了复旦学子对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也是把校园文化推向社会的重要举措。

  1996年学生会再次组织同学在外滩广场举行"96'中国心'文艺演出",深受市民喜爱。1997年,香港回归之年,学生会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爱国影片展、知识竞赛、诗歌创作朗诵比赛、"香港问题"讲座、"忆伟人、迎回归"征文、"我们奔向新世纪"歌咏比赛等活动。香港回归之后,又举办了"百年沧桑百年歌"大型活动,增进了当代青年对香港的了解,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1998年五月初,首个以学生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复旦学生生活服务网"开通,后经过不断完善,演变成为今天的"校园服务网"。同时,召开了全校社团工作会议,首次全面地确立了"管理、监督、培养和扶持"的四项基本工作职能。12月,"复旦人杯"学术征文大赛和《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学术论文集(1998)》出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1999年《复旦人周报》创刊

  1999年4月,复旦大学学生会建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三十五届学生代表大会中期会议胜利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以老校友和原学生会干部的名义发来贺电。同期,《复旦人周报》成功创刊。5月,隶属于学生会体育部的"复旦大学学生体育总会"成立。王生洪校长为"总会"揭牌,"总会"旨在倡导复旦体育新风尚,力争使体育社团活动走向大众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复旦大学学生会始终是复旦校园生活的服务者,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同时也是复旦校园文化重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扮演了引领精神文明的重要角色。走过半个世纪辉煌历程的复旦大学学生会,步入了更加灿烂的新世纪。

  ■ 图片源于网络

  距离复旦大学第四十六次学生代表大会开幕

大学生活服务方面提案(大学生活服务提案内容及建议)

  还有3天

  2017年6月3日 逸夫科技楼报告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