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生活服务大队(生活服务分队)

qiaoqingyi 02-09 127

  引子:雷锋故事,穿越时代云烟,历久弥新;雷锋传人,历经时代风雨,永葆青春。驻商某旅官兵在经久不衰的学雷锋活动中,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注重精准发力,融入社会扶贫帮困的大潮,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强国梦贡献力量。学雷锋带来的暖流,惠及人民群众,打造了拥政爱民的良好局面,大大提升了军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生活服务大队(生活服务分队)

  阳春三月,百花吐蕊。驻商某旅“红星服务队”开展“受助学生进军营”活动,并按照精准扶贫方案,针对对象情况、标准设置、救助效益等内容,将2万多元助学款发放到10名学生手中。“红星服务队”这个学雷锋组织接力领航,让服务人民这一永恒主题,在新形势下历久弥新,展现了学雷锋与时代同行的新图景。

  红星诠释大爱,拥政爱民获誉“城市名片”

  1989年3月,“红星服务队”仅设立“修车、修鞋、理发、便民”四个小组,他们立足实际,把卖废品积攒的钱购买补鞋机、打气筒和理发推子等工具,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

  周末一大早一个身影在路口望眼欲穿,像母亲盼望游子归来,也像老妇期盼丈夫归乡,然而那是潘咏云老人期待“红星服务队”队员的到来。16年来,队员们每次外出服务,都要去潘大娘家走一趟,陪老人说说话,收拾一下屋子,时不时拿自己的津贴给老人买营养品,一直没有间断。

  潘咏云无儿无女,老伴早逝,形单影只非常可怜。一次野外拉练,“红星服务队”队员看到潘大娘佝偻着身子在路口卖零食,几个时辰无人问津。于是队员们主动来到老人家,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每逢周末假日就来照顾老人。如今潘大娘已93岁高龄,意识也已模糊,但她说起“红星服务队”时却如数家珍。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红星服务队”送温暖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又增加了电器维修组、卫生诊疗组、理论宣讲组等新亮点。陈其周的家与部队仅一墙之隔,陈大爷退休后中风偏瘫,生活无法自理,“红星服务队”队长李现周了解到情况后,和卫生诊疗组经常去老人家,帮老人推拿按摩、抓药煎药,给了老人活下去的希望。后来,李现周找来一辆废旧三轮车,改造成轮椅,一有空就推着老人出门转转,老人的病情也得到好转。

  临近退伍,李现周从结婚的费用中拿出1000元,给老人买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当李现周给老人道别离开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没有掉过泪的老人呆坐床上,泣不成声。

  如今,队员们充实学雷锋的方案和内容,积极转变观念,拓展服务项目,向科技扶贫、帮民致富等方面发展,通过举办“穿越时空看发展”新老照片展和“走在幸福大道上”科技成果展,引导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他们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并被驻地群众亲切地赞誉为“城市名片”。

  红星点亮希望,精准扶贫绽放“脱贫之花”

  2003年秋天,《京九晚报》一则消息吸引了“红星服务队”队长刘小东的眼球,商丘市艺术学校10名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周末,刘小东带领队员赶往学校,看到破旧的校舍、斑驳的墙壁、低矮的平房,散发着年代久远的气息。再看这些豫剧班的学生,她们都是艺术学校深入贫困乡镇挖掘的有艺术天分,但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孩子。

  看着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唱功和渴望求知的双眼,队员们泪眼闪烁,他们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给了孩子们。这些孩子是贫困村“脱贫”的希望,“红星服务队”不能让她们成为新的贫民。返营后,他给全旅写了一封倡议书,叫响了“不吃零食不吸烟,帮助学生渡难关”的口号。在队员们的辐射带动下,3万元捐款送到孩子手中。十多年过去了,“红星服务队”先后捐资40多万元帮助56名贫困生完成学业,艺校学生科孔科长感慨地说:“‘红星服务队’不仅给了孩子希望,也给了河南豫剧希望!”

  但学生蔡超的求学路拓宽了“红星服务队”的助学新思路。面临辍学的蔡超虽然获得资助,但却执意退学,原来他父亲常年患病,母亲查出患了癌症,精神上的创伤让蔡超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得知情况后,“红星服务队”邀请蔡超来军营过军事日,队员们爬冰卧雪不怕苦、精武强能勇争先的精神头给了蔡超继续求学的动力,让他懂得人穷志不穷,返回学校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刻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郑州豫剧院聘用。

  2013年,“红星服务队”紧跟政策开启了“红星点亮希望”扶贫活动,设立了“红星助学基金”和“爱心帮困小组”,每年都会和爱德孤儿院、艺术学校等“红星服务站”开展“受助学生进军营”活动,用艰苦奋斗、勇敢顽强的军人品格引领孩子们走出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瘠。

  红星树起形象,改革强军传承“雷锋精神”

  “雷锋没有走,你就是新时代的雷锋……”2月中旬,河南杞县男子索菲专程赶到商丘答谢他的救命恩人——“红星服务队”队员孔一帆,并把一面写着“救命之恩,永生难忘”的锦旗送到他手上。

  2015年10月24日,孔一帆去开封某医院检查身体,途经包公湖南路时,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啊,有人落水了!”千钧一发之际,孔一帆加速跑到事发地,来不及脱衣服一头扎入水中,向落水者游去。在达到体能极限的情况下吃力地把落水者托上岸,看到落水者无生命危险,孔一帆便悄悄离开了现场。落水者索菲经过多方打探,才找到孔一帆的部队,于是专程前来感恩。

  “雷锋不分国界,异国播种爱心。”政委王高峰告诉记者,“红星服务队”队长周保雷去苏丹维和期间,流离失所的难民牵动着他的心,他把配发的单兵作战食品留下来,遇到瘦骨嶙峋的讨食孩子,就赶紧递给他们,他的举动感染了其他维和队员,维和官兵自主成立了“红星班”,把“雷锋精神”播撒全球。

  “红星服务队”是一个追随榜样,又产生榜样的集体。全队128名队员训练成绩全优,考核比武摘金夺银的比比皆是,110名同志被评为“精武标兵”,75人立功受奖。近年来,队员们坚持将学雷锋活动融入部队中心工作,继承和发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立足本职苦练打赢本领,投身改革强军实践。队员王超在全旅年度各项比武中三度取得冠军,入伍一年多就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站在领奖台上时,他激动地说:“‘红星服务队’是一座熔炉,‘雷锋精神’助我在熔炉中百炼成钢。”

  年年岁岁学雷锋,岁岁“雷锋”各不同。27年过去了,“红星服务队”换了11任队长,队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却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让学雷锋活动更富有时代特色和现代气息,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不走的雷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