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文学艺术改善人的异化(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

qiaoqingyi 2024-02-03 143

迷失在消费时代的游山玩水

——评黎明《游山玩水》

朱 鸿

  

  最初见到黎明的《游山玩水》,是第六届丽水国际摄影节前在一家影像工作室输出这批作品的时候。作品做得比较大,每幅宽度大约不低于1.2米。不久,这批照片在丽水摄影节展出,在主展区油泵厂给了很好的展位,并被评为优秀展览。接着,作品又在第12届连州国际摄影节获得展出,知名影像文化批评家鲍昆还为此写了专评。

  ? ?黎明是近些年活跃在全国许多大型展览的三峡地区的年轻摄影家和策展人。

  这位与三峡有缘的摄影家,受三峡山山水水和历史文化的滋养,从《三峡情景》到《家园》到《三峡游记》,作品的结构形式虽与古代“景大人小”的山水画图式有过某些暗合,但内容上从注重主观情绪的表达,到对自然、社会变迁的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些年的创作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而到了《游山玩水》这里,黎明又从那种注重忧郁浪漫情怀的主观表达,回归到摄影最本质的记录形态,反而让它们成为一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其实,游山玩水作为一项人类的平常活动古已有之。在古代,“游山玩水”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标榜:游览者往往拥有足够的闲暇、财力与文化素养,他们去山水间探访,寻求自然与心间的某种契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态在流传下来的古人诗词、游记和画作中有着充分的记录和表现。

  而游山玩水作为被影像表现的对象,早在30年前著名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就已经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的《最后的度假胜地》、《小世界》、《生活在沙滩》等系列,

  《最后的度假胜地》新布赖顿,英格兰,1983-85年。

  

  《小世界》,比萨,意大利,1990年。

  

  《生活在沙滩》

  把平时司空见惯的旅游度假地的场景和人物收进镜头,让它们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表现力量,成为他打开摄影作

  品走向世界的通道。

  那么在当下,黎明推出《游山玩水》又有何意味呢?

  从“后三峡”的“忧郁情绪”中走出来,黎明的镜头游走在山山水水旅游景点之间,但他绝不是如浩浩荡荡的旅游大军一样去拍摄“到此一游”的纪念照或旅游宣传片,在“游山玩水”中找到了他切入当下现实生活的一个路标。沿着这个路标一路走下去,我们看到:山水间开辟的大型停车场,成群结队的旅游大巴,登临山顶后困顿漠然的表情,云雾飘渺歌舞升平,如梦似幻仙境再现。

  

  

  

  

  

  

  

  这些看似光鲜的照片也许有一些会误被景点投资者或旅游部门当做广告宣传片接纳收藏,但我相信这一定不是黎明的初衷。照片中这些朝圣般的旅游者,成群结队,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他们真的是如寄情山水的古人般的游客吗?他们真的是吃饱了喝足了搭上幸福快车的游览者吗?不是,其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消费时代随波逐流的他者。

  游山玩水从古之文人雅兴一路走来,到如今,已经演变为一道蔚为壮观的消费景观,而这些

  光鲜的照片正是对被鲍德里亚称之为“炫耀式的景观表象”的一个反讽。

文学艺术改善人的异化(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

  根据鲍德里亚理论,人们今天在消费中更受吸引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消费主体不是个人,在现代消费中,真实的个人恰恰是被删除了的,真实的个体需从他者的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所以,游山玩水的人们看似风尘仆仆,陶醉于山水,在被现代人制造出来的充满各种“象征性符码意义”山水目前,人们早已不是消费主体,他们消融于山水中,同山水一起成了一道被“异化”的消费景观。人们并未如古人享受到山水之乐,如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欧阳修那般“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而是随消费大军一道,在某种意向或幻象中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与古人把自己逸散于山水气韵不同,现代人是把自己发送到山水,成了一个个消费山水盛宴的饕餮。而真正的游山玩水则如同修行,在旅行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旅行。好的旅行不只是向外观看,而是向内反省。——消费时代的人们是无法做到这样的。

  当代摄影的价值并不是创造一种图式,更不是去模仿某种想当然“很当代”的图式,而是要贴近生活,扎进生活,揭示生活的内在意涵,揭示看起来光鲜外表下的本质,以体现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游山玩水》正是透过“旅游”的繁荣外表,揭示了消费社会的精神实质。马丁?帕尔当年没有沉湎于那些色彩艳丽的海滩,而是漫不经心地攫取看似芜杂、夸张甚至荒诞不经的画面,但如果你细细地品味它们,却会感觉得到一股绵密的、不知来自哪个方向的冲击力向你袭来。难怪有人把他的镜头称作“毒舌”,他在与温情脉脉纵情山水的游客的冷眼相对中,将社会刮骨三分。

  在当今中国文化批判领域,对消费“异化”的批判是被忽略了的。黎明的《游山玩水》影像,恰逢其时闯入当代艺术场域,从“游山玩水”这个角度对文化批评领域所缺席的“消费异化”进行了填充。在这里,他没有去迎合什么图像范式,而是完全从自我观看的视角出发去采撷影像,一张张包抄过来,完成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其实,《游山玩水》展现的充其量不过只是庞大消费社会景观之一角,但它却如样本般地让我们窥见到消费社会之异端。其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就不足为奇了。

  近些年,黎明在摄影创作和展览策划两个方面一直探索前行,其视野越来越开阔,对于当下中国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包括摄影自身的问题)的思考也正不断深入。其观察,有了自己的视角;其思考,有了自己的深度。在摄影创作的道路上,他特别强调要坚持自己,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要一味地追赶时髦,停留在外在的技法与形式上,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风格、结果去追求,它只是我们实现结果的一种媒介手段。”他说,“传统经典的摄影语言永远不会过时,认真地把当下现实的景观变成人们共同的记忆永不过时”。《游山玩水》正是黎明褪掉各种“艺术”外衣,本本真真做自己所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黎明的摄影创作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莫忘初心,摄影就是你自己。记录万象现实,表达自我心相。”

  ——这可算是黎明的摄影宣言,我特别欣赏这句话。

  我要说,摄影不仅应该就是你自己,更要不断地构建自己,超越自己。

  《游山玩水》正是黎明超越过去黎明的用心之作。

  责任编辑:郭秀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