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大众文学艺术学会(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成立)

sukai 01-28 119

李云竹先生

  李云竹,原名:李国、字白云、号云轩、竹仙子、又名天竹,山东安丘市人,1966年4月出生,渤海大学美术系大学本科毕业。

  系联合国文化总署中国执委会副主席,联合国国际美联总会执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美术家、美术师,联合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与海外画报社副社长兼编审,世界教科文卫组织执委会委员、首席艺术家,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华书法家、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常务副主席,中国艺术产业促进会副理事长,原中央中国今日评论社特邀评论员,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副主席,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艺术)委员,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日本中日友好艺术院美术院终身名誉教授,中国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联全国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英国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学术永久顾问,台湾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兼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俄罗斯艺术家协会会员,香港文联美术家协协会员,中国文联国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中纪委(中华)清风书画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国家友好画院特聘画师,国际(中国)美协书协会员等职。石猴子文化传媒会员。

  李云竹先生喜绘花鸟画,尤擅画竹,画如其名,笔下的竹虽不粗壮、稠密,看似简单几笔的勾勒,却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彰显出竹的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的高贵气节,这也是李先生的人格写照。因为他做人的原则就是大度、宽厚、仁慈、和谐、完美,这些“德”已融入其“艺”,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而自成家法。作为画竹名手,在画界有着“古有郑板桥,今有李云竹”之美誉。

——《世界知识画报社》王琪、阳子、信贺林 评

李云竹作品

  浅谈墨竹(论文)——李云竹

  一千多年来,墨竹以一种秀劲挺拔的魅力启发了无数画家的创作灵感,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争相为竹写貌取神,塑造美的形象,谱写美的旋律,以画墨竹著称于绘画史坛。

  竹是心灵的升华,做人的根基、守的是德、育、美、真、至高无尚的思想,天地、宇宙、静虚、空灵的艺术境界。竹群居不倚、独立不惧、高风亮节,中直心虚、不计寒暑,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它根生大地、喝饮甘泉,未出土时就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又虚心。其竹的性格:坚贞高洁、顶风战雨、傲雪严寒、刚烈不屈、虚心劲节、四季长青,因此,被人们冠以四君子之一的美称。同时,也被人们作为品德高尚,情操磊落的象征。对于竹另有几种表达含意:如墨竹、挺拔刚劲,高雅文静;朱竹,喜庆吉祥,有避邪之意;绿竹清秀爽朗,给人以幽静新快的感觉;金竹是财富的象征、荣华富贵的象征。

  竹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植物,古人说竹,非草非木,其实竹为常绿本科,中竹亚科,呈乔木或灌木状。竹约50余属,1300多种,我国有26属,250余种。由于竹的地下茎生长不同,竹可分为丛生、散生和混生三种类型。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地。墨竹:至于究竟哪位画家所创,说法不一。据说画竹起源于唐代,在文献史料记载中,一九七一年陕西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有一段《侍女与竹》。在侍女之旁有竹三竿,不足双勾,亦不着色,枝叶俱以墨写出。在敦煌的初唐壁画中,也有在佛身后面以墨竹形象做背景的(如322窟东壁《说法图》)。竟究画竹何人创作有一种说法,传“画竹始于摩诘,王维(摩诘)曾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造型很美。修、稚、正、背皆有理致、枝叶扶疏,纤密不乱。

  西安碑林仍存有后人摹刻之双勾竹碑石。原作是双勾,还是墨竹?不能肯定。独立成画确属事实。唐明皇李隆基会不会创出墨竹,尚待研究,我们只可把“肇自明皇”看作是时代的标记。吴道子、王维都是明皇时代的人,他们都有水平、也有可能画出墨竹。张退公是元代与李衍时期的专门画竹的画家,对画竹很有研究,他所说的墨竹肇自明皇,应有根据。他的提法从绘画历史上说,是有道理的。提到肖悦,在唐代他确以画竹名世,他送给白居易一幅画着“森森两丛十五茎”竹的画,很受白居易的称赞。为此白居易还写了《画竹歌》诗一首,来赞美这幅画和肖悦的高超技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有:“肖悦,协律郎,工竹、一色。”一色竹,不一定就是墨竹,肖悦画一色竹,学习了前人的墨竹技法,也属可能。另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墨竹为五代李夫人所创。记载的大意说,李夫人是西蜀名家之女,善属文,又工书画,后唐大将郭崇韬伐蜀时得到了她(实为虏得),李夫人以郭崇韬武弁,尝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见竹影婆娑可爱,即挥毫摸写于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或云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了墨竹。在历史上确有李夫其人,她的遭遇也很令人同情,至于她画墨竹,却近似民间传说。在晚唐成都大慈寺已有张立的墨竹壁画、盖墨竹不始于五代,更不始于李夫人,何况李夫人也并无墨竹作品传世。

李云竹作品

  宋代时期,墨竹已很盛行、造型也趋于完美,不仅形似逼真,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文同(与可)墨竹来说,在形象上已达到“疑风而动。”看他的画“如坐渭川淇水间”这样的形神毕具;他在用笔上和写草书一样,下笔如风雨,把书法用到了绘画中;在用墨上,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有了浓淡变化;在构图上,不仅画全竹,而且有折枝,形式趋于多样,檩栾潇洒,气韵风发。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作画之前他主长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作画时要“振笔直遂、兔起鹤落”,“不在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通过墨竹形象表达,“拂云而高寒,傲雪而玉立”的意境,“招月吟风,”寓意寄情。苏轼评文同的画,更把竹的描写进一步人格化,他说:“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而不依,独立而不惧,与可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他说文同画竹得竹情竹性,也是称颂文同有些情此性。文同自己也说,竹之为物,“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他是怀着爱慕竹之节操的心情来画竹的,他说:“若论檩栾之操,无敌于君(竹),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所以他画竹不单是描绘竹的形象,而是借画竹抒发自己的意志感情。文同的墨竹,以划时代的面目出现,古人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文同为人画竹并说:“勿侍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而苏轼则以为轼作此乃莫大之幸,日夜所愿而不可得者。所以文同的画,很多都有苏轼的题诗,而以此抒怀,题写诗也就成了画幅中新的成分。绘画与书法题目诗、题句默契结合,刻意求神,借物咏志,不专于形似,而多于浮想联翩,是苏轼、文同所倡导的文人画。墨竹则是这种画的突出典型。有人说墨竹是名人画的产物,文人画也因墨竹的丰富营养而促进了发展。

大众文学艺术学会(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成立)

  由于文同苏轼的提倡,宋代从事墨竹绘画的人越来越多,创作了大量墨竹作品,宋朝内府做了一定数量的佳品收藏。《宣和画谱》把当时内府收藏的绘画作品编为十大门类,“墨竹门”即为其中之一。在绘画种类里,墨竹占有一个席位,自宋而始。一种植物题材,在绘画中立为一个门类,墨竹最早。

  到元代时期,崇尚清简,墨竹的迎合这种审美情趣,因而大为盛行。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专工墨竹的画家,如李衍、顾安等,很多山水、花鸟画家大都兼善此道。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股墨竹热,因而推动着墨竹创作向形式的完美化、技法的规范化、风格多样化方面发展。如李衍的法度谨严,管道升的清秀纤巧,王蒙的纵横淋漓,顾安的风姿潇洒,柯九思的笔墨苍雄,倪瓒的逸笔草草,吴镇的劲简,都使墨竹的造型,寓意、气度、韵致达到了较高水平。元代是墨竹发展的黄金时代。

李云竹作品

  王绂、夏昶是明初写竹大家,他们继承了宋元传统,在前人所立的成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的作品严谨秀丽而矩度雍容。但守法有余,创新不足,我们看了文同、顾安的作品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突出。从明代整个时期看,还是在写意和笔墨上的追求为主流。陈淳、徐渭在花鸟上的写意笔法,很自然地影响到了墨竹。唐寅、归昌世等人,笔力劲健,墨色焕发,各有风格特色,墨竹作者,大有人在,但赫赫惊人之作品不多。到了清代初年的石涛,集前人之大成,在形肖、笔墨、神采、意境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气势磅礴,笔墨淋漓。郑板桥临过他的画之后,发出赞叹说“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石涛为墨竹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清代初年不少画家,赋于了墨竹多种风格面貌,如朱耷的笔简竟足,吴宏的洒脱奔放,诸升的工丽严谨,罗聘的豪放姿肆,恽格的清润淡雅,各领风骚。独郑板桥兼备众家之长,创出一种偏于清瘦健拔的格调,再配以自称“六分半书”的“震电惊雷之宇,”与“掀天揭地之文”,之诗,而独树一帜,为时人的所重而风行于世。郑燮(即郑板桥)自称“无古无今之画”实际他的画并没有离开传统,他只是不师一家,而运思高妙罢了。他的作品,在当代受推崇,而在以后也立得住,原因就是他画出了时代精神,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前人相比,他有创新,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谁有创新,谁写出了时代精神,谁就能打动人心,赢得赞誉。自此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陷于陈陈相因,画竹风气可称鼎盛,但有创新者很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将金石之气溶入墨竹绘画之中,羊毫长锋,缓慢行笔如刀镌石,力足扛鼎,写出了独具特点的墨竹。由于被他们的其他绘画题材所掩,而未行人瞩目。

  在当代时期,画竹大师不凡有中国美院的卢坤峰,天津美院的董寿平、孙其峰、鲁讯美术学院的王盛烈教授,郭西和教授、晏少翔教授、季观之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的白澄教授;西南师范大学苏葆桢教授;古书画鉴定家扬仁恺、谢稚柳;天津美术学院的溥佐教授;上海国画院陈秋画师: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教授;清华美术学院张世简教授;苏州蒋风白教授等等。他们所画的竹,可以说风格独特,积古今之精华,自成一家清新脱俗,真正画出了竹的高雅情操和节节向上,步步高的意蕴。

  墨竹的盛行,随着岁月的累进,经久不衰。派别在发展,风格神貌也在不断丰富。墨竹为什么能招得画家的青睐,博得如此厚爱呢?首先,它是画家寄托思想感情最惬意的工具。竹本身有节、空心、竿叶俱青、干身挺拔、长势蓬勃,生命力强而又四时不改本色……。文人画家借物比兴:有节,可以联想到节操;空心,就是虚心;干直可比作正直不屈;枝叶一色,可以喻为文质并融;长势向上,犹如壮志凌云;经霜不变,更是不畏强暴的象征。而“虚心抱节”,“洒然清风,”“碧玉傲霜”,“直节凌云”是常见的画题。有的画家借以比喻人品道德,如柯九思在《晴竹图》上题说:“岁寒有贞志,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可比君子人,穷年不交易,晔晔桃李花,旦暮改颜色。”及吴镇在《画竹》中道:“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这是喻人,而主要又是喻已。有的借以喻志,如文同、吴镇等画竹,常呈蜷曲之状,强调百折不挠、倔强求伸的精神。有的说是先俯以应时,后伸而上仰,是标志在凌云。清代的戴熙,很想出人头地,后来做了官(兵部右侍郎)他画竹题诗说,“雨后龙孙长,风前风尾摇,心虚根底固,指日定干霄。”就是寓他的凌云志。有的借以寓情,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寓对人民疾苦同情之情;而吴昌硕的“客中虽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写罢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是寓不想在外为官的思乡、思归之情。元袁桷题《老竹》“謇謇凌云志,霜余节更存,春风宜管颂,生意属儿孙。”就说出了物生,人生之理,是借以喻理。有的借以论世,如徐谓的《雪竹》“山中雪厚没人腰,城瓦犹堆五尺高;压损青蛇三百万,起烘玉兔扫双梢。”是抨击当时对人才的埋没。而金农《题竹》所说“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是隐喻当时社会是非太多,容不得好人存在。有的是借写竹来自我表白,郑板桥在辞掉潍县县令时,借题竹《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说:“鸟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出一技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是向群从表白自己的清廉。石涛用“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原无心。”来开脱人们对他几次“接驾”的议论。也有的借画竹来陈述自己的身世,如吴镇少小有志,习文练武,想干一番事业,结果不被重用,而隐遁避世,写竹题诗说,“解箨初闻粉节香,拂云观影影苍苍,风凰不至伶伧老,无奈荆榛特地长。”明僧麟洲题《烟雨万竿图》道:“空江秋雨又秋风,疑杀山前路不通;多少黄陵莎草恨,尽情歌在竹枝中。”这对他在什么情况下出家,迨为僧之后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倪瓒曾借写竹表示自己的处世态度,他在《题竹》中说:“逸笔纵横意到成,烧香弄翰了余生;窗前竹枝依台石,寒雨萧条待晚晴。”李日华题竹(《写新竹》)则纯属抒情。“雨过春波一尺泥。玉芽迸出筋头齐;蜓蜓翅薄蜂须短,绿影差差野日西。”文人画家笔下丰富的寓意不胜枚举。从情绪上说,画家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画竹上抒发。元代觉隐说要以怒写竹;文同的“拟将一段鹅溪涓,扫取寒梢万尺长。”是以壮写竹;郑板桥的“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是以勇写竹;李方膺的“自笑一身浑是胆,挥豪依旧爱狂风。”是以放写竹,吴镇的“戏扫清风五百竿”是以畅写竹;倪瓒的“排闷不须千日晒,聊将小笔写龙蛇。”是以郁写竹;高壁的“试看枝上霜,不及泪痕多。”又是说以伤写竹,李云竹画竹题诗是:儿时学画竹,至今已有时;虚心又劲节,在世凌云志。是写画竹的志向、几棵老竿挺又直,虽无枝叶但真实、小竹生长叶最真,人称竹君名不虚:是写做人象竹君子一样活的真实,不图虚名;枝多叶茂,生长有律;一年四季,傲然玉立。是写竹的生长规律,和竹的气节。胸舞一点墨,画工自成竹;天来得春意,颜色如娇女。是写谦虚之人才能成竹,把竹君子比喻成妙龄少女了。画竹求神不求似,浓淡干湿不相宜;写竹未必真画竹,借竹生情最有趣。胸次芒角,笔底峥嵘。颠簸的身世,复杂的心情,都可以把竹写出。画家们爱画这一题材,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有的写毛竹丰收,表现人民的喜悦,有的赞美新生事物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仍是画家歌颂社会主义而喜用的题材。

李云竹作品

  墨竹之所以这么盛行,是它集中了绘画美与书法美于一身,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结。“古来画法即书法,时从用墨窥良工”书画相,是中国画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墨竹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把画竹叫写竹,就是因为它通于书法。王绂曾强调,画竹之法:“干如篆、节如隶,枝如草、叶如真。”墨竹是书法的绘画,也是绘画的书法。在一幅墨竹画中,书法艺术发挥的越好,而内在美的韵律也就越加丰富。宋代的书画家们就注意了这一特点的发挥。“石室(文同)先生以书法作画,山谷(黄庭坚)道人以画法作书,东坡居士则云兼而有之。而历代对墨竹高评论,无不提到他的书法功夫。黄华山主澹游翁,写竹依稀篆籀工:是对金代王庭筠父子的评论。到了元代,这种评论就更多。“共说倪君知籀法,数竿潇洒更风流。”是倪瓒的墨竹;手绝“爱监书柯博士,能将八法写疏篁。”是说柯九思;“夫人写竹如写字,不堕画家蹊经中。”是评管道升;“虎头孙子顾参军,八法纵横写墨君。”而又是评顾安。明代文征明说唐寅,《唐郎写竹如写字,正以风情韵度高》。以书法写竹,不但绘画美,连同作画人的风情韵度也拔高了。画如其人,通过绘画来衡量人品,是我们的传统审美观。画家作画犹如品格的表露,人们室中挂上一幅墨竹,也觉得清风高郎。当然对那些附庸风雅者,应另当别论。

  墨竹的书画兼备,表现在各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长期实践中体会的甚为具体。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看来墨竹与书法在用笔、用墨、行款、章法等方面都是互通的。画家以书法功夫来充实绘画的韵律;历来也有不少书法家试画墨竹,以墨竹的风度来丰富书法的美。书画家互为补充,各相渗透,也为墨竹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

  当然,要想画好墨竹,不仅仅是有书法上的功夫就够了,还需要品德上的自省、学问、阅历上的积累,气质、风度上的具现,更重要的是长期苦练、日积月累、实践上的修养。我画竹已有三十多年,在实践中首先要自信、自养、自立、自强、自尊、自重,绘画就是情、神、气的结合;传统+功力=创新;有竹无竹,似竹非竹;心中之竹(情中之竹),忘我之竹。做到高、新、精、难;脱俗、超凡、大气。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个是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二是要有雷锋丁子的精神;三是要有冒险家的探险精神;四是要有大海捞针的破案精神;五是要有古代书法家临池不辍的精神;六是要有白求恩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等。同时要淡泊名利,更要守的住清贫,耐的住寂寞,学会在狐独中思考、在创作中走进去,走出来。因为绘画、写字乃文人一大兴趣和雅事,也是文人追求的一条比较艰苦而慢长的道路。做到胸怀要宽广,不惧小节,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民族的正义感,远大的思想抱负,以及高尚的情操,画品即人品的出世道理,不和小人争强好盛。以及为人类精神文明无偿奉献的敬业精神。“艺术是我的生命源泉,我要把毕生的精力无私的奉献给伟大的艺术事业。”艺术家的宗旨就是为祖国和人民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华夏子民,都应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民族事业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画画目的就是反映整个民族时代气息的伟大精神。如;画竹“就是画他的气节、骨气、灵气、高风亮节。”画画求的是一种平静而奇特的心理,不傲、不娇、不燥等一种自然之心态。画竹并非易事,终身画竹,百年画兰之说。可见画竹之难,多年来我画墨竹以劲、活、韵为主,深下功夫、去探索。我画竹之法是光、挺、圆、韵、坚、硬、实、真。吴镇曾说:“余力学州秋,始可窥与可一二。”郑板桥有诗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可见他所下的苦功。墨竹有无止境的探索,更可容纳高深水平的发挥。然而,它又具有简而易为,适于不同水平人作画的一点。文人墨戏,逸笔草草者不乏其例;儿童涂鸦,初学练笔者也可有所见。画家可用其作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初学者也可用其作为绘画启蒙的入门。画家爱画、书家也画,初学练者也能画,这样,墨竹作者的范围扩大了。众人抬柴火焰高,百花努放之势,也就自然形成。

李云竹作品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它的群众基础。以上已经提到它集中了书法与绘画的美,迎合了民族的欣赏习惯,就是群众性。墨竹虽属文人画,主要是借竹生情,通过画竹来表达一个画家的内心情感,就是言情达意。关健的是竹这种植物,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福利和方便,群众对它有感情。竹,在文人画与兰、梅、菊合称“四君子”。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却与其他三者不同。竹笋可食,竹材可用,在建筑、交通、劳动、生活等方面都能为人类提供工具、原料。既可制器、又能造纸。古代乐器的产生,很多就是出于竹。竹全身是宝,它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群众熟悉它,喜欢它。绘画是美的造型,使为人们所喜爱的形象入画,自然会博得众多人的欣赏,更何况通过诗人、画家的笔,又升华出了“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醇吸潇湘色,吐出万竿绿”、“霜重风毛碧,月明龙气寒”等诗的意境,再加之人们在看画时,又或显或隐地体察了各个画家的为人。墨竹,赋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内含如此丰富,为其他艺术形式所少有。人成真君子,花如自然美;竹君有劲节,难得更虚心。苍天恋幽竹,人间重晚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身如竹化,无穷出清新。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有国才有家。艺术是洞察和提炼的就是这个民族的崇高伟大精神,但最能体现精神的确是他真正的艺术(精)作品。人的宗旨是:对人类社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人的品格就是作风正派,办事周到。人的价值是、在人的心目中有为有位。

华企联盟网、石猴子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供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