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马克思文学艺术的研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

sukai 01-26 106

  王向峰半个多世纪著书60多部。王向峰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1958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到辽宁大学任教,现为辽大文学院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教育部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并指导博士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担任中国国学研究院专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辽宁省文联及作协的顾问、省美学学会和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多年来,在全国核心和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500多篇,出版著作60多部,获奖30多次。其中获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2013年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专家。

  王向峰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半个多世纪的美学研究,研究领域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艺术的审美特性》《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艺术文本的解读》《中国美学论稿》《西方美学论稿》《中国古代美学史论》等几十部学术著作,使其独树一帜。尤其是用20多年时间完成的《〈手稿〉的美学解读》,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奠定了他的学界地位。

  记者采访王向峰时发现一个小细节,不论写诗还是著文,他都刻意在篇末注上写作的年月日,意在日后回忆过往时,能知道那个时间做了什么。“人生尽在流年里,似水流年何处寻?且把文章存卷底,珍藏岁月惜留痕。”王向峰在他第五本散文随笔集《卷底的流年》封页上的诗意慨叹,也是他对历史与文化的感动与牵怀。

  半个多世纪,王向峰积累的“流年的卷底”超过60部,文字超过1000万。

  读书写作每天超过16个小时

  一个人的学问得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是否有可供借鉴的方法?从在美学领域的建树到文艺理论批评的引人关注,再到散文和诗词创作,王向峰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采访王向峰时,最难忘的是这个家无处不在的书籍。书是这个家庭的充分存在,就像进了花园看到满园都是花一样。十几个书架全都装满,重重叠叠的书籍和成包堆放的书占据了四个厅室,书架上的书从地板直达天花板,走廊过道也是书的存放地,连卧室也被书占领。到底有几千册藏书,王向峰并没有确切统计,但对这些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不少内容都烂熟于心,至于哪本书存放在何处,他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的位置。

  藏书是为了方便读书。王向峰每天用于读书和写作的时间经常在16个小时以上。从青年时代到现在,他从来不睡午觉,用以争取更多的读书时间,即使现在年过八旬,他仍然不舍得午睡。他专注于国学经典,对于经、史、子、集普遍阅读,对于《诗》《书》《易》《礼》《春秋》,以至孔、孟、老、庄、荀、韩,前四史,历代各文化名家的别集,以及全唐诗、宋诗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鲁迅以来的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毛泽东著作,等等,他都认真阅读,有的书他不知读了多少遍。对于欧美的文学、文化、哲学的古今典籍,他也有广博的读取视野。

  他按篇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启蒙主义哲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欧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他都有广泛的阅读与相当的了解。

  《庄子》《红楼梦》《唐诗三百首》《哈姆雷特》《共产党宣言》是王向峰最爱读也是反复读的几本经典。他认为这些书中的义理、启示、张力、辞章都是无限的。

  几十年来,王向峰已经发表论文与评论500多篇,出版专业著作60余部,这些书籍摞起来已超过他的身高。他以大量的论著阐发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很多论著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在文化艺术界得到了充分肯定。2014年他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辽宁省“最佳书写人”称号。

  2004年,《〈手稿〉的美学解读》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这不仅是对王向峰历时20多年对此选题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一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高度赞扬。

  书中对如何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世界多种文化融合、社会大众文化勃兴、娱乐泛滥、艺术商品化、网络异化的趋势,如何准确清醒地分析判断出这种局面带来的复杂作用,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防止重蹈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经济富裕、精神空虚的覆辙等问题都给出一个学者的答案。

  1988年,王向峰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出版,是他经过25年不断深入探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审美创作理论的力作,回答了现实主义问题研究中的诸多困惑。

  一部部美学著作的出版,如果没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王向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体现在他的多部专著中。而他的每部著作的面世,都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年时间的打磨。

  学术研究与时代一起律动

  翻检王向峰的著作会发现,他治学的内容并不停留于中国古代和欧美的文化典籍上,而是特别善于由古及今、由中到外,在取向上充满现实关怀,这就使他的论著总有一个为时为事而作的基调,是不断地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他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一向与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尤其突出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阐述和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关注与推动上。

  他不仅在学校几十年的各类教学中给上万名学生讲过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课程,也在学院之外通过可能的方式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仅2012年至2015年,就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王向峰发表过几十篇文章。

  2015年8月,应《文艺报》之邀,他撰写长文《抗日文艺战线的丰功伟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最近一年来,他就在多家报刊上连续发文阐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根据和深刻意义。

  他还在专著《理论的围城》中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从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到文艺与社会物质生产;从文艺的倾向性表现方式到文艺的现实主义问题等论述,既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渊源的追溯,也有结合现实的深刻分析。

  他通过各种途径阐发现代的“文以载道”,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的各种文艺之文所要载之道。这个道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道理、道德、道义……

  在“辽海讲坛”开办的多年中,王向峰每年都不止一次地受邀去做讲座,传播中外的先进文化,向社会公众普及文化知识。2014年,他获得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优秀专家的奖励。

  把理论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也一直是王向峰的学术追求。他曾建议沈阳市应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来抓文化遗迹保护与利用工作,将这项工作作为提高沈阳历史文化品位、增加沈阳文化含量、提升沈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治学态度生活情趣坚守美学品格

马克思文学艺术的研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

  王向峰是以教书育人为事业的勤恳园丁,他的工作重心,不论校内还是校外,都是以培养人、发现人、提高人、推举人、成全人为行事原则。

  由于在文艺美学上有深厚学养,又有诗文的创作实践经验,王向峰在业界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再加上他对作品说真话的态度,很多作者和学人都愿意让他评论和鉴定自己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他写评论和写序言的书现已接近百部,这些作者大多数都是辽宁的文学作者和文艺家。

  生活中的王向峰朴素、淡定、自然。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被传为佳话:出行总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手提一个旧书包,这已经成了他出行的一种标志。行走中有时被一辆轿车叫停,车里坐的是他的学生,学生感叹老师这么大年纪还骑车出行,其实遇事完全可以跟他们打声招呼……

  记者曾看到一本专门研究王向峰美学著作的书,那上面评论说,作为美学家的王向峰,他的这种生活情调和治学态度,是否标志着一种美学品格?如果是,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品质?

  王向峰特别崇奉庄子的一句话:“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也许这就是答案。 □本报记者/高慧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