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文学艺术创作方言(文学作品使用方言的优缺点)

sukai 01-25 109

  □ 杨青

  谈论方言,笔者并非首次。为何还要再写方言,一则方言有趣,魅力无限;二来深感方言在流失,必得捉笔记下。或问,方言是什么?笔者认为,方言就是你自幼便讲的话,是一份乡音乡情,更是一种文化感染力。甚至,只待你一张口,方言就能立时唤起,他人对某地的怀念和憧憬。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这说的就是方言的变化之快、之多。四川各地方言,多经千百年的沉淀而成。历史上,北方人迁徙南下,清初湖广填四川等,都对川内各地方言,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一地之方言,不仅是语言的混合体,且更是文化的大熔炉。你若问方言有什么用,有一个最直观、最恰当的例子就是,你生病住院,需受苦喊疼时,你满口叫出的定不是普通话,而必是一口地道方言,如此才痛快、才舒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地文化频繁交流,方言却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正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土壤。换句话说,会讲一口地道方言的人少了,进而能用方言来讲几段歇后语、老故事的人就更少。隐忧之下,笔者却看到了方言传承的一线转机。那就是除了政府部门保护,热心人士的挖掘外,方言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运用,无疑是近年来,一种提振方言魅力、传播方言内涵的有效途径。

  贾平凹的《秦腔》中,不乏陕西方言的运用。颜歌的小说《我们家》里,也充溢着四川话的麻辣活泼。放眼看去,方言还在地方戏曲、山歌民谣、本土电影等艺术表现中,起着难以忽视的作用。而这些艺术表现,也正是人们认识方言价值、体验方言文化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要传承和发展方言,必得先让人们感知到方言的魅力。若是社会各界,未充分发现方言的价值,或没有领会其独特的语言之美、文化之魅。此时即便各方对其强力保护、勉强传承,自然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方言的尴尬,在于它既不能成为官方通行的语言,又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退居边缘。此时,我们呼求认可方言、传承方言,便需巧妙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收揽方言精华,运用方言魅力,进而让方言获得广泛的传播效应。而得益于方言的内在价值,艺术创作也将因此受益。要知道,艺术作品是传播方言的纽带,我们只有维系好这样的纽带,并以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来充实和牢固这样的纽带,方言传承才能事半功倍。

  让方言在当今社会中,多一点艺术表达,多一点出头露面的机会。这对于日渐隐没的各地方言来说,都将大有裨益。毕竟,只有当“家乡话还这么安逸”成为大家的心声时,方言才能得到广泛认同,并被代代传承。而要让方言摆脱边缘化的困境,摆脱无人问津的困局,各类融入了方言表达,并汇聚了本土元素的优秀艺术作品,无疑是唤起我们文化自信、文化归属感的有益途径。

文学艺术创作方言(文学作品使用方言的优缺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