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文学艺术上的讨论发言(文学艺术上的讨论发言是什么)

qiaoqingyi 2023-12-25 133

我为美而死去

但孤零零的躺在坟墓里

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人

被葬在我毗邻的墓地上

他轻声地问我你为何而丧生

我回说“为了美丽”

“我为真理

真和美本是一体”他说

“我们也是兄弟”

于是我们像兄弟在黑夜里相逢

隔着那坟墓喋喋低语

直到苔藓封住了我们的嘴唇

遮住了那墓碑上我们的名字

——(美)艾米莉·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思想如何演变,唯一不变的是对“真理”和“美”的追求。真理与美总是结伴而行,交织于人类的历史中。所以要认识美学,总要从哲学、文学、艺术中寻找线索。《西方美的历程》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诠释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西方美学发展史。

麒麟/品读

  西方美学如何拾级而上?

  文/郑渝川 评《西方美的历程》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审美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高度统一,了解美学理论,不是要求从抽象概念出发去理解美,而是让我们对现实生活更多一份敏锐的观察力。美无处不在,它的无限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对美的寻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神话到诗歌,再到戏剧,古希腊文学、美学就这样诞生并拾级而上,而这也开创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的传统,甚至西方的哲学、科学传统。

  古希腊哲学有着“哲王”的理想,文学、美学、哲学、科学、神学之间还没有实现分离。苏格拉底慨然面对毒酒,将自己的死比喻成“天鹅之死”(并非感叹不幸的命运和结局,而是预感自己将回归神性和真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释了人生、命运、真理的至高法则,提出“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并认为这是哲学家应当寻求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强有力的推进了古希腊人对美和美学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已经意识到,美能够引起人在心理上的普遍的审美感受,这是艺术和自然的相似性所在。他提出悲剧理论,并定义了悲剧的情节方式,这在后来被概括为戏剧的金科玉律“三一律”。古希腊文明时期之后,在古罗马文明时期,哲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美”,叩问如何在一个纷乱甚至充满着罪恶的世界里,怎样才能建构道德,怎么才能寻求幸福。可以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尽管彼此之间的界限还不明显,还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化,但美学深深的影响着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上的讨论发言(文学艺术上的讨论发言是什么)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波所著的《西方美的历程》一书,带领读者走进自古希腊肇始的西方美学建构发展的进程,去品味领略西方美学以及相关的哲学、艺术、文学如何在相互影响中成长。这是一本经过了精心梳理,叙述生动,以尽可能简练和朴实的语言引介西方美学史的普及佳作;知识密度却并不亚于一般的美学史、艺术史专著,可以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西方美学历程有一个相对全面、深刻的了解。

  全书第一章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美学诞生发展,第二章则转向文艺复兴时期,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向读者引介了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得以复兴再攀高峰的发展情况。书作者在点评这一时期高扬的人本主义旗帜,以及科学、艺术巨匠达·芬奇的美学观点时还指出,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意味着美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这为文学、科学、艺术起到松绑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欧洲的雕塑、雕刻艺术成就相当惊人,而在英国和西班牙,则分别涌现出了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两大巨匠。

  这本书并不讳言文艺复兴之后,古典的美学风格成为教条后,就走向了复古呆板而不是解放人性、释放唯美的反面。启蒙时代的到来,不但休谟等思想家在试图突破束缚,而且拜伦、雪莱、华兹特斯、雨果等文学大师更通过具有爆发力和感染力的伟大作品,让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美学情怀重新得以提振。

  全书第四章专门讨论了德国古典美学。康德推崇的“美”,可以用他那句流传最广的“金句”来概括“我头顶上有着灿烂的星空,我心中有着永恒的道德法则”。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即大大充实了有关美学的概念和逻辑。这一时期,德国的思想界、科学界、文学界巨匠频出,歌德、席勒促成了美学意识的整合和提升。

  本书作者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都开始因现代化的到来而嬗变,“现代主义”美学应运而生。传统价值体系出现危机,理性、经验也受到怀疑,“本体论”问题甚至饱受嘲弄,各种非理性元素被用来阐释美和文艺。而弗洛伊德和荣格在心理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为美学贡献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等重要成果。现代主义美术、文学都展现出与之前各个时代所迥异的风格。在20世纪中叶之后,“后现代主义美学”开始狂飙突进,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杜尚等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大师以及各式不同的行为艺术者,都在加剧其体系的复杂性,当然也提升了神秘性和魅力所在。

  古老而年轻的西方美学

  文/林颐评《西方美的历程》

  古希腊神话说,在卡德摩斯和哈默尼的婚礼上,众神赞美新郎和新娘:“唯有美的才受人爱,不美的,没有人爱。”类似的故事以及古希腊人对美的歌颂频现于后人的诗文。“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西方美学并不遥远,我们去了解它,不但能通过它了解超越了东西方的普遍的美学,而且还能在一种参照之中,加深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青年学者、美学研究工作者程波在他的著作《西方美的历程》中如此说道。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探讨西方美的历程,溯本追源,必然要由希腊开启这趟旅程。美存在于自然与人类生活之中,但有意识的审美需要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古希腊的很多思想家注意到了美的各种现象,力图通过他们的思考和阐述,揭示出美的本质和规律。他们的学说或许显露天真片面,但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的经验因他们而触及了哲学的高度,逐渐构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雏形。

  毕达哥拉斯由打铁的节奏感中发现了数的比例关系,又于竖琴的弦长粗细进一步得出了“美就是比例的和谐”的观点;苏格拉底最早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强调美必须从现实中得到合理解释,进而使得文艺的现实基础问题、社会功用问题成了“美”的重要课题;柏拉图说,美是超现实的,超感性的,是最高永恒的“理式”,对永恒“理式”的凝神观照所产生的“无限欢喜”,就是最高的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实践的集大成之作,车尔尼雪夫斯基后来评价《诗学》是至十八世纪末叶,一切欧洲美学概念的基础……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美学的历史是古老的,它的源头距今已有几千年之久。

  美学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年轻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正式产生于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首先使用了“美学”这个术语,即“伊斯特惕克”。按照希腊字根的原意,这个词表达了“感觉”、“感情”的意思。鲍姆加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它的对象是感性认识所理解的完善,这种理解到的完善就是美。很显然,鲍姆加通所讲的感性认识实际上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美感。在鲍姆加通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沿用了“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而且都有专门的著作。他们把美学的基本范畴系统化了,使它有了一个完整意义的理论体系,成为哲学研究的分支体系。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事情,就时间而言,西方美学真的很年轻。

  《西方美的历程》讲了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这些探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方美学的理解。不过,仅此远远不够。正如程波所说,我们要了解的西方美学,并不是仅仅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而是在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美学。所以程波在时间轴的安排上突出关键节点的同时,很注重美学思想和实践的互动关系,力求在散点透视中把更多的知识点和趣味性嵌入对美学的解读之中。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展读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而此时西方美学早已在我国广泛传播并时刻浸淫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中不断对撞的思想共鸣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现代主义表现出对于实际生活的疏离、不满和反抗,后现代主义则表现出对于生活的妥协、调和与迎合。人们一方面追求个性和创新,一方面又被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所俘获,呈现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复杂性,同时又拓展了美学的内涵,使得各种美学思想纷繁丛生,呈现出更加年轻的旺盛的生命力。

  推荐阅读

《西方美的历程》

程波 著

  这不是一本“象牙塔”中刻板的西方美学简史,更不是一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知识杂烩,妙趣横生的字里行间充斥的是鲜活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一以贯之的美学法则,美学、哲学、文学、艺术在整体的框架和线索中有机结合,它们相互解说,彼此对照,共同诠释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