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思路清晰、规划长远,保障有力、制度落实,部门协同、百姓支持,气氛浓厚、成果明显,经验做法值得全省借鉴。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范卫平
文化锦州大写意
作为“辽G的”锦州,在文化建设上向辽宁交上了一份A的答卷。
图片丨锦州籍艺术家魏松回乡演唱
已
经誉满世界的锦州籍艺术家魏松今年受邀回到家乡倾情演唱,他不仅仅惊叹于锦州环境旧貌换新颜,像换了一座城市!他更惊喜地发现,家乡人欣赏高雅艺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温文尔雅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很少来市级城市,却对锦州情有独钟。因为锦州的听众特别喜欢他的音乐,他在锦州收获了大批“死忠粉儿”。
清华大学的学子回到锦州,接受采访时狠劲儿地给锦州点赞,还对着镜头说:“点赞、点赞、点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
神舟十号航天员 张晓光
五年前锦州籍的艺术家们,迫不及待地走出锦州到北上广深闯天下,五年后的今天,却产生了文化回流现象。走出锦州的艺术家们,又纷纷回到锦州来寻根。
这一出一进的五年间,文化在无数碰撞交流中迸发出火花。文化底蕴本就厚重的英雄城市锦州,在历史的积淀中早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城市文化,正是这片热土培养了王丹、秦百兰这样的艺术家在家乡的土地上迅速成长,享誉全国。
锦州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博大胸怀。一个小小的送水工康谦竟然拿下了中国电影剧本夏衍奖,而他本人做梦都想不到。康谦的命运也从此改变,锦州市委重视文化人才建设,他马上被调到文化局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创作,并再获大奖。
锦州领导重视人才,发现人才,不拘一格,不说空话。
黑山穷孩子张晓光的逆袭最终成为神舟十号航天员,这个在锦州家喻户晓的故事已经传遍全国,成为个人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最佳现实版。
这里有实现梦想的土壤
在锦州这座城市,你可以大胆地梦想,因为这里有实现梦想的土壤。
有多少文化名人带着具有浓厚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冲出锦州,走出辽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又有多少次,名人们回到家乡聚会、演出时相视握手而笑:“哈哈,你也回来了!”
锦州的“京、评、歌、杂、木”经常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辽宁工业大学的大学生们研发的机器人今年又拿下了全国大奖……
走在锦州街头,随便一个大妈就能给你来一段《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段;在市府广场,你经常可见白发飘飘的老大爷尽情挥毫,在地面上临摹起《兰亭序》来颇具神韵。
你看那上百场“凌河之夏”演出季和数不清的文化艺术节,既有代表浓厚传统地方特色的大秧歌,又有节奏火爆的街舞;既有展现旗袍美的古韵古风,又有流行歌曲大联唱。让锦州人天天跟过节一样,玩儿得很嗨!
就连锦州的乡村文化广场建设,也几乎覆盖到了乡村的各个角落,为村民们带来欢乐。五年来,锦州的很多文化活动早已形成了品牌。锦州人感慨,现在各种文艺节目、文化活动多了,文化场所也多了,在锦州享受生活,真是挺好的。
在锦州,不仅仅现代文化成果得以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延续了血脉。不忘历史,继往开来。这五年,锦州铿锵行走在路上。
在无人机的摄像头里,锦州这座郁郁葱葱的古老城市律动着现代元素。
在微信指尖、APP图片中的锦州,是青山绿水、候鸟频顾、民风淳朴的锦绣之州。
五年来,锦州锐意改革、生态文明修复、转变作风的故事频频登上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锦州五年来的文化成就看得见,摸得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骨髓里。
它在画家的作品中,在书法家的笔端上,在老者的皱纹里,也在刚入职青年人的笑脸上;它在最美村官王桂兰实干的田间地头,也在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员们行进的脚下……
文/记者:孟嘉多 摄影/记者:张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