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心思(你认为文学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qiaoqingyi 2023-11-02 1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近期,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希望。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心思(你认为文学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底蕴,文化主体应当尊崇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持有一种敬畏、敬仰、敬重之心,在此基础上,以开放胸襟、包容心态审视和对待外来文化,在共存共生中提振民族文化骨气、底气。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去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这种改变,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更有效地传播并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对于民族文艺工作者来说,作品创新是彰显自身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让自身获得观众和市场认可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媒体工作者,笔者有不少机会接触到民族文艺工作者们基于大胆创新精神而创作出的作品。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领域,这种创新改变在近几年来蔚然成风。一些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频繁推出打着“创新”标签的文艺作品,期待将早已深入人心的悠久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元素相结合,来获得更为良好的传播效果。这自然是很好的想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化创新,创作者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其文化创新产品就有可能失去民族文化底蕴,变得不伦不类。

笔者曾经欣赏过这样两个文化创新作品。

一位女歌唱家将我国脍炙人口的传统民歌《康定情歌》,融入了西方电子音乐的元素,从而打造出一种节奏感非常强、充满时髦元素的新演绎方式,并拍摄了音乐MV。但尽管融入了类型完全不同的音乐元素,新的演绎方式在整体上依旧延续了传统演绎方式的风格和精髓,充满西南地区民歌的韵味,而由于加上了更有节奏感的电子音乐元素,更好地展现了康巴人对婚恋自由的追求,让现代年轻观众听着更有情绪共鸣。可以说,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化创新。

而另一位女歌手将另一首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也进行了创新改编,加入了西方爵士乐的音乐元素。这首民歌本身拥有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其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深远意境:在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柔婉的歌声中。歌声沿着小河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然而,改编后的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却不如人意: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穿着华丽的女歌手用爵士乐慵懒的嗓音唱着这首民歌,用妩媚的眼神挑逗着观众的视觉神经。观众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歌舞夜总会,听着描述旧上海纸醉金迷的《夜上海》。在笔者看来,这种创新改编,已经颠覆了经典民歌原有的意境,失去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底蕴。

爵士乐这种西方音乐是一种很受现代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方式,其慵懒、磁性,略带忧愁的舒缓唱法很能引起年轻听众的情感共鸣,但它确实不适合《小河淌水》质朴清纯、充满对爱情美好幻想的意境。如果仅仅是因为这种音乐方式更易为年轻人接受便去采用,而不考虑两者结合最终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那便是丧失了文化自信的“乱弹琴”。

  结 语

文艺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文化创新的目的是让民族传统文化既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传承延续,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被同化和异化,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丧失了该有的文化自信,那么,其文化创新的作品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发!

  统筹监制:许兴旺 责编:李鹏臻 制作:赵琳 审校:赵琳

  微信ID:zgmzbwx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哦

  声明:本微信是国家民委主管的中国民族报社主办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方立场。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和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话:82685629/82685958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本微信的关注!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