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云之讯网络技术(云之讯宣布b轮融资3亿元)

qiaoqingyi 2023-10-10 114

  编者按:第二次走进云之讯是7月5日的晚上9点半,当时公司几乎还有一多半人在加班。这次见到了CEO彭玉龙和联合创始人罗志坚,他们都是技术出身,一惯的低调,有时甚至会稍显羞涩。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里,谈到了行业、谈到了营销、也谈到了云之讯的快速成长。

  去年云之讯的营业收入接近2个亿,要知道这是一家2014年成立的公司在2015年所取得的成绩,这个成绩在国内新兴的企业级市场也是值得关注的。

  然而,我却把注意力放到了他们所服务的客户身上,小米、滴滴、钉钉……个个都是国内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企业。做为他们背后的支撑,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不做应用,提供能力,正在被集成。

  在采访的过程中,甲佳老师说:“云之讯是站在这些大佬背后的大佬。”的确,这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默默站在巨头背后的云之讯值得期待和关注。

  从2015年起,“风口”这个词开始不断被人们提起,SaaS的风口来临,也让诸多创业企业大放异彩。当我们更细致地研究行业风口的时候,发现不少垂直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令人为之惊叹的新力量。

  崔牛会中有不少扎根通讯领域的2B企业,也曾和其中部分佼佼者有过深度交流。恰逢一次到深圳参加活动的机会,牛透社主笔与崔牛会创始人一起,在云之讯看到了更多……

  未来的通讯,一定是有场景的

  云之讯多年来都专注于做通讯。在我之前的认知里,所谓的通讯其实是没有场景的,只是一个工具,打电话聊聊天而已。但罗志坚却说,他们认为将来的沟通、或者说通讯,一定是有场景的。

  比如:工作上,聊聊项目进度、合同审批等,各有不同的场景。并且,工作上的聊天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解决某件事情。

  但我们也能看到,其实企业级的场景非常碎片化,或者说个性化。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用通用的产品去覆盖所有场景。因此,罗志坚特意提到:“未来并非一定要聚焦某个产品,而是要聚焦某个场景。”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产品总是以厂商自身的观点和认知去提出解决方案,而聚焦到场景,则会是真正以用户为对象去解决问题。企业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场景,而一个场景面对的其实只是一类客户群体,也正是因此,国内出现了诸多ISV,切入不同的场景。

  

  谈到这里,罗志坚也提到,云之讯本身不可能做好所有的场景,但又要通过各种场景真正做好沟通和通讯。因此,云之讯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做好“沟通”的工作,让做各种场景的ISV能很容易地集成云之讯。当然,这里的被集成并非是提供一个简单的产品,云之讯本身还需要根据这个场景本身作出变化。

  也正如罗志坚所说:“云之讯并不是想做一个通用型的通讯工具,而是想要解决具体场景问题,并给予各种场景尽可能实现闭环。”

  云之讯的合作战略

  我们能看到,国内很多厂商,在某一领域做得足够出色后,往往会向别的方向开拓业务。云之讯在国内PaaS领域已经是佼佼者了,也会在之后涉足SaaS领域吗?

  当我们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罗志坚毫不犹豫地就回答——不会,并为我们讲了云之讯的战略。

  云之讯一直推行合作战略。什么是合作战略呢?罗志坚认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云之讯没有客户,只有合作伙伴,所有的ISV都是其合作伙伴。此前已经提到了,云之讯是“被集成”的,因此,他们坚决不会涉足合作伙伴所处领域,他们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去瓜分合作伙伴的利益。

  当然,这个战略也是云之讯考虑和纠结了很长时间的结果。云之讯也看到很多同行,一开始是做PaaS,干着干着突然发现某一领域比较挣钱,于是一家PaaS公司开始做SaaS。

  而一家企业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同时涉足两个需要深耕的领域去做,显然是不现实的。集成、合作的战略反而更容易赚钱,从而获得更多资源,做更多事情。

  从云之讯当下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个“合作战略”无疑是成功的。

  另外,目前的企业级市场,大家都在考虑企业级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门户?

  罗志坚所理解的门户其实就应当是微信或是钉钉那样的产品。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钉钉是一种工作方式。这二者都希望通过一个应用统一所有场景,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沟通是一个基本要素。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钉钉就是很典型的以通讯做门户的入口。

  云之讯目前和钉钉有着深度合作,为钉钉提供了基础的通讯服务,而其他东西都是由钉钉自己研发完成。其实这也是云之讯“合作战略”的体现。

  “被集成”下的四大业务板块

  牛透社此前曾和通信领域的另一巨头Simba有过深度交流,同处通信领域,云之讯又是怎样的业务模式呢?

  罗志坚说,其实云之讯本身是做API和SDK的,正如此前所提到的——“为了被集成”。但这其实并不好理解。

云之讯网络技术(云之讯宣布b轮融资3亿元)

  因此,云之讯就基于API和SDK做了一些演示程序,以让更多人明白自身业务,告诉用户,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具体来说,云之讯有四大业务板块:

  行业语音能力:

  为各行各业提供语音的场景化通讯服务 ,满足行业客户对用户隐私保护,客户联系方式防盗,录音,通讯数据分析,多方通话等需求。

  例如:云之讯为Uber提供的隐号方案就可以有效防止乘客被司机骚扰。

  企业通信能力:

  开放面向企业办公场景的各类通信能力,包括企业云呼叫中心、云会议、以及企业UC等。

  例如:云之讯为Udesk,亚信等云客服企业提供了呼叫中心接口,方便其聚焦客户的业务流程

  新短信能力:

  把短信和IM的能力结合,做一个类似于跨手机品牌的“iMessage”的新短信。

  互联网通信及后向流量接入能力:

  把互联网通讯和运营商的上网流量结合,对外提供:

  1.互联网通讯能力;2.互联网通讯网络能力;3.定向流量。

  当前翼卡车联网,金立手机都在使用云之讯的互联网通讯解决方案

  提供的是能力,而非产品

  云之讯出色的产品体验,让其获取了大量用户和行业顶尖的企业合作伙伴。

  比如:国内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领域的龙头企业明源就和云之讯是合作伙伴。明源云客将云之讯呼叫中心的点击通话接口内嵌在云客的应用程序中,让案场的主管可以有效管理到案场经纪的销售行为。而由于云之讯的能力都是在云端的,这让客户端无需本地部署,具有调用云端的能力。

  而如果没有这种基于云端的能力呢?明源需要购买或者开发一个呼叫中心系统,还要在全国各地的案场进行部署,并且需要向全国各地的当地运营商申请通讯资源。

  而对于云之讯来说,其本质是已经建立完成了一个通讯的虚拟网络,用户可以调用其SDK/API。用户花费几天时间就可以集成所有的通讯能力,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云之讯提供的是一种通讯能力,而非产品。

  未来,有两类公司能“活”下来

  在和罗志坚的交流中,我们谈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他说:“未来,有两类公司能活下来。”

  一类是非常贴近用户,场景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另一类是技术非常出色,并且适配了各种场景的企业。而云之讯选择的就是扎根技术。

  说起来,云之讯一开始的起步也是“盲目”的,没有想太多,就因为认准了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于是坚持至今。

  罗志坚坦言,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要做到现在这么大。一开始的时候只有二十多人,后来,大家都发现这是一个风口,于是开始加速发展。到现在,云之讯已经有了近两百人。明源、飞企互联、钉钉、腾讯、金蝶、用友都是其合作伙伴。

  独特的商业模式

  我们一般所熟知的软件产品都是按使用期限或者人数收费,这几乎可说是IT领域的常态。但罗志坚却说,他们的收费模式是按使用量收费。

  我们开始思考这其中缘由,或者与一般收费模式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其实深度研究下来,这其实是取决于云之讯这样的厂商对待ISV的看法和态度——究竟是把ISV当成客户还是合作伙伴?

  如果厂商试讲ISV当做客户,就会想着卖给他,不论对方能否卖出产品,至少自己都收到钱了。但云之讯的模式显然并非如此,他们与企业集成是免费的。当 ISV找到用户,并开始使用了,才会收费,这是典型的按使用收费的模型。而这一模型与云之讯的“被集成”战略是高度一致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