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隋唐时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

qiaoqingyi 2023-10-09 121

  编者按

  在没有录音设备的时代,古人通过书写记录音乐。古人笔下“声振林木,响遏飞云”的声乐艺术,如今得凭借想象才能去体会了,我们要如何研究久不闻其声的古代音乐呢?

  今日内容来自一篇书评,该文荣获今年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举办的第六届“人音社杯”音乐书评征文一等奖。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读王小盾《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

马 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以下简称《初阶》)一书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深黄色的封皮、简洁的设计代表了这本书的性格,平和而内敛。作者在《初阶》的后记中写到“本书是和音乐研究者相互交流的产物。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作者曾经在不同的课堂上讲授。特别是2007年11月、2011年11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两次系列讲座,讲座题目就是“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 。基于此,《初阶》的内容来自王小盾 先生长期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中的经验,他在撰写本书时,在内容、体例、架构方面与其它音乐文献学著作不同。

  《初阶》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坚实的文献知识,更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音乐文献学写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全书包括正文、附录、后记。正文由七讲内容构成;附录由四个不同专题资料构成,其资料由王小盾先生的学生提供初稿,再由作者校改定稿。作者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从个人成长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独特价值。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 王小盾著

以自我和学生成长出发,谈中国音乐文献学的价值

  王小盾先生的学术研究、学术观念、研究方法、对我们做研究,在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国韵文史、古代音乐、古代宗教艺术、敦煌学等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学术成果共达300多万字,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得益于在研究生阶段做了充分的文献学训练。从个人的成长出发,以研究期间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后的科研经历总结成《初阶》一书第一讲的内容: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经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学术之路的坚实基础,文献学成就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王小盾先生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除课堂学习外,都是在图书馆看书。他的硕士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他对《史记》《孟子》《诗经》《文选》《四库全书总目》等经典著作及其注疏书作了反复阅读,加强了自己在文史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并学会客观、完整地掌握历史著作的重要性,出色地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明曲本色论的渊源及其在嘉靖时代的兴起》。其博士研究方向是隋唐研究歌词,在博士学习的三年里,大量的阅读为其学术视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不仅完成了45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而且在此之前还编辑了一部长达120万字资料考订性质的作品《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集》。王小盾先生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充分阐明了中国音乐文献学这一学科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告诉音乐学学子掌握中国音乐文献学的方法是必要的,文献训练工作是必要的。

  此外,王小盾先生还以学生成长的个案阐释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学习价值,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音乐学学子了解如何学习中国音乐文献学,如何通过学习中国音乐文献学使自己成长,如何在学术领域耕耘并结出自己的学术成果。1995年赵塔里木在扬州大学随王小盾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他对确定赵塔里木的研究方向是很谨慎的:赵塔里木的研究方向既要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规范,又要结合其民族音乐学的特长。王小盾先生以比较特殊的方式指导赵塔里木完成学位课程。第一门课程是古典文献学,除要求赵塔里木学习文献学基本知识外,还对其进行文献训练。为此,赵塔里木为《四部精要》写了八十多篇解题,增加了对古书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第二门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学术史,以帮助其读懂资料、正确分析资料。王小盾先生要求赵塔里木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听课,一边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的方式写作,达到学习新知、深化旧知的目的。最终,在王小盾先生的指导下,赵塔里木完成了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该论文体现出新的眼光、视角和方法:把对象变为“活”的材料,采用文学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相互参证的方法而写作,分析条理清晰而富有深度。

  再如1998年和1999年,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录取了三位来自音乐学界的博士生李方元、孙晓晖、喻意志。王小盾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方向让他们研究,既培养出一批人才,同时也通过他们建设“中国音乐文献学”学科而努力。王小盾先生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学术训练,李方元讲校勘学、孙晓晖讲辨伪学和史源学、喻意志承担《乐府诗集》成书研究。他们从中获益匪浅,思路清晰,文献知识贮备量增加。他们三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音乐研究者是有必要进行音乐文献学的系统训练的,从而隐射出我们有必要将学术基础的资料工作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完善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系统。

  总之,王小盾先生既注重了对我们有价值的科研知识,又注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方向。既了解作为研究者需要掌握的音乐文献学知识,也了解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文献学知识。通过自我和学生成长为例告诉音乐学专业学生应如何学习音乐文献学,如何从这些音乐文献资料中获得启发,搜集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充分地论证了中国音乐文献学对于音乐学研究的价值。

从教学经验的出发,架构中国音乐文献学的新体系

  通过阅读,笔者以为《初阶》一书与其他中国音乐文献学著作的区别在于写作体例不同。中国是一个具有文献记载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着浩如烟海的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文化发展轨迹,它的数量之多,内容丰富,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献进行合理分类,采用适合的体例书写文献,使文献资料兼顾历史的原貌和现实的使用。《初阶》一书以具体的教学实践阐释如何学习中国音乐文献学,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构建了本书的书写体例,开创中国音乐文献学的新体系。

  目前所见已出版的中国音乐文献学著作以《中国音乐文献学》 为代表,该书书写体例是总论与分述的结合,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介绍中国音乐文献学。章节安排依次为绪论;音乐文献的目录;音乐文献的版本与校勘;二十六史乐志、律志和艺文志中的音乐文献;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十通》中的音乐文献;类书中的音乐文献;古代音乐著作;古代著述中的音乐篇章;近现代音乐著作;乐谱类文献;报刊类音乐文献;佛教道教音乐文献;使用于音乐学相关的工具书;机读型音乐文献。对中国音乐文献进行梳理、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可供参考的材料,便于查阅。这样一一进行中国音乐文献资料的罗列,阅读起来比较烦琐、枯燥,在方法上,也未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如何学习中国音乐文献学的方法论。因此,《中国音乐文献学》是一本较好的工具书,但并非一部适宜于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好教材。

  而《初阶》一书以“授人以渔”为出发点写作。全书由两条线索编写。首先是正文,分为六讲,主要介绍怎样学习文献学,怎样使用文献学。其次是附录,主要介绍已有音乐文献学的资料情况,便于大家在学术写作过程中查找运用。二者结合,把音乐文献学的内容和运用方法交代得很清晰。比如,第一讲为进入学术工作的十条经验。开篇就告诉读者如何做好学术工作,以自己的经验积累,让学习者掌握学术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方法如根基,根基不牢固,上方堆砌地再华丽也是虚的,没有实用性。作者以个人经历让我们感受其作者学术之路的坚实基础,文献学成就一个人的学术成就。十条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去掌握文献学。这十条经验是:1.从事实出发,而非从原则出发;2.读原著;3.寻找材料、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关于学术能力的三句话;4.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完整地掌握历史著作;5.读书得间——两种比较:同背景比,同相近事物比;6.小题大做;7.看起来难的事情容易做;8.天子狩猎和大禹治水;9.资料与理论并举;10.做减法。条条经验都让我在论文写作方面受益匪浅,我们做学术过程中,要从事实出发,学会做减法,注意小题大做,避免欲望的膨胀,养成合理的习惯,只有具体细微的认识才能成为坚实的认识。

  第二讲为学会阅读:以《礼记·乐记》为例。首先谈到关于培养阅读习惯的问题,作者提出要想在见解上超越前人,先要在读书上超过前人。由此,提出三条建议:1.好读书不求甚解;2.提要钩玄,是一种鼓励思考的学习方式;3.八面受敌,其要点是既要注意分析又注意综合。其次,就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阅读《礼记·乐记》的两个方案。我们经常在懊恼,如何写作,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阅读文献,积累材料。作者在此提出两个阅读方案:1.阅读之前需做必要的准备。认真对待一本书,给予它整体性的尊重,我们需要先了解这本书的背景情况、选择好的版本等。就好比我们参加学术研讨会,你必须要对会议主题有一定学术研究才能进入他们研讨的场域中,才能交流、学习,不然你只能是“局外人”。此内容作者通过具体阅读《乐记》的方式分析出,我们需要新的角度理念,带着审读、研究、思考和批评的角度去阅读这些论文和著作,便于我们透彻掌握文献的精髓,从而习惯于古文的阅读。2.通过比较,认识古书的历史结构。作者把《礼记·乐记》与《史记·乐记》比较,便于更好地还原真实的文献资料,探索文本来源真实性。在我们做学术的过程中,写作材料必须真实,最好能找到最早的版本。作者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具体个案地阐述,意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如何阅读中国音乐文献资料的方法,从而说明学术工作中引用文献的价值性。

隋唐时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

  第三讲为掌握文史研究方法的三条途径。1.做一项练习,完成一项文献学的练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进行阐释,他给学生讲文献学,都会布置练习题,如分类列举60种比较重要的文献学工具书,参考某文献书,写一篇书籍解体,有助于掌握文史研究技术。2.进行音乐文献学研究。作者以自己的博士生李方元、孙晓晖、喻意志三人具体学习音乐文献学的过程作了介绍,以此说明音乐研究者有必要进行音乐文献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在今后的血红素领域走地更专、更高、更远和更广。3.按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系统阅读。作者以赵塔里木教授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写作经历说明,音乐文献学是一门知识、一种研究或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术素养。用具体的个案分析告诉我们学习文献学的途径,学会学以致用,提升论文的深度分析。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学习者在学术研究中,做学术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中国音乐文献学,就是要学习方法论,才能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有价值性的资料,才能让中国音乐学术研究在世界学术领域中展示其独特的东方价值。

  附录部分由四个专题写作而成,非常详细并且条理清晰地列出了音乐文献学“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路径,即便对于搞图书情报学的人而言这附录也是有含金量的,因为包含了图书情报术最看重的信息检索路径。附录一为古典文献学参考书解题;附录二为音乐典籍在大型丛书中的分布;附录三为类书中的音乐资料;附录四为日本、韩国古代音乐文献目录。附录部分的内容是参考书和文献的罗列,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对中国音乐文献学领域的书著或资料进行情况介绍,便于大家查找时,能找到适合地参考版本资料,体现出作者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中国音乐文献学知识。

王小盾先生讲授音乐文献学

  《初阶》虽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但是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创设学术训练,为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提供一个蓝本。该书的立论点是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以具体的教学和科研个案阐释音乐文献学地使用对学习音乐的人是非常有价值的。

  《初阶》一书的书写方法、内容安排,给予学习者以经验、以方法、以行动,利于学术者的研究之路,对于音乐学学术入门者是不错地选择。从它的书写视角看,其“文献学不光是一门教人找材料的学问,而且是一门教人掌握学术规范的学问。”它讲究“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讲究“述而不作”,讲究“追求古本之真甚于事实之真”,核心精神是强调科学的操作规范,强调作为学术基础的资料工作的独立价值,强调学术上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体现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鲜明特色。

  音乐文献学的学科界定,音乐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的音乐文献学,指运用古典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现存音乐典籍的流传过程进行整理、考证和批判的一门学科。它的对象、方法同具有几千年历史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的传统文献学是一致的。另外一种音乐文献学的准确定位是音乐图书情报学,指运用现代文献的管理方法对音乐文献进行科学管理与编录,促进音乐文献的信息化、网络化” 。

  音乐文献学学科的建立,最早始于1985年许勇三先生撰文在国内建立“音乐文献学这门学科” 。为提高音乐学研究生的文献研读能力,延伸研究方向,部分音乐专业院校向硕、博研究生开设音乐文献学课程。但直至今日,音乐文献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仍不够完善:有的倾向于文献宣读,有的倾向于文献理论与方法讲解,有的倾向于文献检索和利用。通过对王小盾《初阶》一书的学习,笔者以为,在课程设置里以章节、专题等多形式进行教学,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需对音乐文献概论、音乐文献常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其次将古典文献学理论与音乐文献学结合且实践,掌握音乐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传注学、辑佚学、辨伪学和史源学的知识且进行学术训练。再次对正史中的音乐文献、类书中的音乐文献、经典名著选读、近现代文献、乐谱文献进行梳理式地学习。最后充分地利用音乐文献学资料,提升学术思考与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初阶》是中国音乐文献学领域的一部尝试性全新的研究著作,体现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核心观念。对于研究者来说,音乐文献学除了对资料的一一例举、分类,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掌握音乐文献学的方法,如何运用文献资料,使其在学术研究挖掘出最详实的史料证据,提出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对于读者来说,要学习的不仅是书中的学问,更要借鉴和传承作者做学问严谨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探索精神。史料详实的文献学定会在后继者不断学习和挖掘中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让花香沁入学术海洋,培育出绿色有机的果实。

本文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