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文学艺术形式传奇(文学艺术形式有哪几种)

qiaoqingyi 2023-10-09 106

  “藝術不僅有用

  而且它大概是除了麵包之外

  唯一真正對我們所有人有用的東西”

  ----艾黎.福爾

卢浮会话题 003:

蒙娜丽莎

(完整音频直播回看方式见文末指引)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卢浮宫中所藏的这幅让人们都为之倾倒的画作——《蒙娜丽莎》。在世界所有的艺术品中,《蒙娜丽莎》可算得上是人尽皆知的杰作。今天,我们将从以下五点来对这幅画作进行讨论:一、蒙娜丽莎是谁,二、文艺复兴如何到来,三、一次肖像画的革命,四、蒙娜丽莎,五、关于名作之后。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知道蒙娜丽莎究竟是谁,再看这幅画作所产生的背景,去了解它有名的原因以及它的内涵。然后我们再看看达芬奇死后的这500年间,这幅画作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坛,被反复论证和揭示它传奇的身世的。

文学艺术形式传奇(文学艺术形式有哪几种)

  壹 ·蒙娜丽莎是谁

  我们在欣赏这幅绘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疑问:蒙娜丽莎是谁?关于她身份的讨论,学者和专家都有不同的论述。各种离奇的揣测,以及一些预言家的文章里都对她进行了不同的渲染和描述。我们也就不再一一介绍,在这里我们主要还是以她作为佛罗伦萨商人妻子这样的一个身份来介绍她。大概在1503年左右,佛罗伦萨的商人可算得上是时代的幸运者,因为在过去10年期间,财富慷慨的降临到这些人的身上。被这个时代选中的幸运者当中,有一位名叫乔康达的商人,他就是蒙娜丽莎的丈夫。在圣多明我教派的修士萨沃纳罗拉排除异己的暴政之后,以及经过查理八世大军逼近以后,美第奇家族的统治也趋于另一种形式。伟大的洛伦佐已经死掉了,此时的佛罗伦萨处于一种方兴未艾的状态,而这位商人就在此时想为妻子画一幅画像。

  我们来了解下乔康达出于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作为普通的商人阶层的乔康达能凭借什么去请到一个宫廷画师来为自己的妻子画这样一幅画作?乔康达所经营的羊毛纺织生意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佛罗伦萨标志性的产业,他与美第奇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还在经营一种华贵奢侈的物品——丝绸。我们知道丝绸源自中国,公元6世纪的时候被引入拜占庭,随着十字军的东征被带到了欧洲,丝织产业在15世纪的欧洲是非常发达的。虽然乔康达只是一个有钱的商人,但是他通过与美第奇家族的银行以及生意上的往来,而拥有了与别的商人不一样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才能够请到著名的宫廷画师达芬奇来为他的妻子绘制一幅肖像画。在乔康达眼中, 他的妻子蒙娜丽莎所具备的贤良与能干令他十分称心。蒙娜丽莎是乔康达的第二任夫人,第一任妻子离世后乔康达便娶了蒙娜丽莎为妻。她与丈夫一起养育着前妻所留下的孩子,并在1496年时,为她的丈夫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她与继子相处也十分融洽,并对他照顾有加。多年之后,她竟自己做主将乔康达所有的遗产分给了继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占有着十分高的地位。1503的春天来临之时,乔康达心中便产生了一个念头,想为自己的夫人送上一幅肖像画,以表达对妻子的感谢。于是这幅绘画名作就在这些契机之下产生了。

  贰·文艺复兴如何到来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乔治·瓦萨里曾经说过“蒙娜丽莎的美是一种带着恐惧的美”,他还说“达芬奇的绘画技巧使得许多大画家都感觉到害怕、退缩甚至停笔”。这都足以说明达芬奇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撼动的。在今天看来,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位大师在诸多领域上所做出的成果也会使我们产生无限崇敬之情。

  要了解《蒙娜丽莎》,就得去了解它背后所蕴含的许多时代信息。我们要了解文艺复兴是如何一步一步到来的?此外,还要去了解达芬奇的身世以及他绘制这幅肖像画的过程,还有他是如何获得如此之高的地位的?艺术离不开它的创作者,而艺术的创作者也脱离不了他的时代。正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以当我们在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需要把艺术品放回到它的一个语境之中去理解,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艺术史中比较强调的一个点,我们不要单纯的去看一幅绘画,有时候我们需要去看它所形成的背后的原因,而这个背后的原因也是使得我们去理解这幅绘画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们先来看看中世纪,中世纪是一个神学上追求圣灵与崇高的时代。神格化与人格化形成了分离和对立,灵魂早晚都会脱离身体。米莱什对中世纪的性质进行了反复的纠葛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幅中世纪的绘画,可以感受到中世纪绘画形式上的呆板。但在这个人心脆弱的时代,艺术便是这个时代的明灯。

同时,艺术也是超自然的力量与世俗之间唯一的媒介,它用另一种美来诠释那个时代中人们心中的期盼。它是一种令人陌生的美,因而很多人看不懂中世纪或是不大喜欢中世纪的艺术。在中世纪灾难、疾病与战争总是折磨着人们。中世纪的艺术中传达了一种神性的柔抚,温柔抚慰着那个贫瘠而多灾的时代。

  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一幅13世纪的祭坛画,这样的祭坛画都有非常明显的标志。这些标志似乎都在传达由中世纪的建筑而衍生出的绘画形式。所以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哥特式建筑的缩影。除此之外在雕塑和其他艺术作品上我们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形式。

  这幅祭坛画的正立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上面的一个三角形组成,12世纪和13世纪都非常流行这样的形式,三角眉的组成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由于宗教的原因,欧洲遗失掉了古代西方的智慧。而这时,十字军东征的结束却带回了保留在东方(西亚以及中亚地区)的古代希腊、罗马璀璨的智慧和文明遗迹。

  也许是战争的阴影,也许是古代思想的注入,也许还是上帝有意无意的安排,在13世纪开始流行一种新型的教会组织——圣方济各教派(也可称为灰衣教派,因为他们的教士都穿着灰色的衣服)。在上图中我们所看到的身穿灰色服装的教士便是圣方济各。而圣多明我教派都穿着黑色的僧衣,所以也被称为黑衣教派。我们来看看圣方济各在这个时代中是怎样发挥他的作用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方济各正在显示他的圣威,他正在为鸽子布道。如果说基督耶稣是基督教的一个基石,那么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便是圣方济各的出现。他被教皇亚历山大四世称为新基督。如同法国神学家多米利克·谢吕所说的“圣方济各、圣多明我的诞生的同时也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

  如果说传统的宗教在修道院中,在那个可怕而又可敬的上帝中,在哥特式的大门上,在威仪而让人感到远离的石头上。那么圣方济各和圣多明我的基督,却在他们为圣婴准备的马槽中,在布道的福音书中,在圣人和世俗之人所结成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中。基督人性化的特征逐渐取代了神性化的特征。他以一种让人可知和可感的方式来重新定义和宣传基督教的教义,以圣徒为榜样来重新定义人、神、教会、人类、世界、宇宙以及时间等多种相连带的关系。

  十字军的东征所带回的西方古老的智慧,宗教在此时所出现的转折,都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我们现在来看这幅来自于卢浮宫的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乔托的作品。

  圣方济各的手、脚、胸都有十字架上耶稣所授的钉痕,以此作为见证圣方济各教派的诞生。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有资格拥有此圣痕殊荣的圣徒,他也被称为“第二基督”。随着“第二基督”的来临,人与世界发生了一种最根本的变化。圣方济各是世俗当中的人,但他也是唯一领授圣伤的人,他带着永恒的上帝的印记在人间生存。在艺术中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乔托的画作。

  他的画中充满了一种人性的表达。瓦萨里在他的著作 《伟大的艺术家》中称这是“第一缕曙光”。乔托不仅加入了光影与空间这些新的创新性尝试,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世纪以来绘画叙事方面的先河。乔托在绘画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所绘的画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简单而宏大的形式,清晰的内容,优美而抒情的线条让画面的效果与中世纪的绘画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们可以将这幅绘画与第一幅中世纪的绘画进行对比,便可以感受到它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乔托带来了“第一缕曙光”,那么新柏拉图主义者的理论则为世俗与神之间建立起了一座非常坚实的沟通的桥梁。这经历着时间与天机的等待与发酵。15世纪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这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教父”,他就是洛伦佐·美第奇。他比达芬奇大三岁,他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洛伦佐时代”。他在世时,将这个时代中所有杰出的人聚集到他的花园中。所以这个时代又被称为“洛伦佐的花园”。这个花园中群星云集,大师林立。著名的建筑学家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那太罗、画家波提切利等等,以及一些人文学者都在这个花园之中进行讨论。我们现在来看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就是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有名的雕塑家韦罗基奥的作品。

  这是他所塑造的洛伦佐的雕塑。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个敏锐、英明、睿智的外交政治家的形象,而洛伦佐却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一个文艺爱好者和哲人。

  而非常奇怪的是,比他小三岁的达芬奇却从未在他的视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长时间受到洛伦佐的冷落,因此在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所形成的各个小团体中,我们看不到达芬奇的身影。于是达芬奇选择了离开,离开了佛罗伦萨,去往米兰生活。

  达芬奇得不到洛伦佐的赏识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达芬奇比起后辈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来说早年并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以至于一开始便在圈中受到排挤,但是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了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智者。达芬奇30岁之前是在佛罗伦萨度过的,在1482年时,在米兰大公的邀请下便来到米兰为之效力。在这里他绘制了有名的《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这样的名作。画家在干燥的墙壁上用油彩开始做试验,但很快他发现绘制的作品出现了褪色的情况,虽然得到了一个失败的结果,但是他并没有终止试验。1726年时,因之前不成熟的修复使得《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雪上加霜,破坏了原来的神韵。直到1927年时由于新的技术发展,才止住了这幅壁画的继续损坏。达芬奇在米兰时,除了画这些壁画之外,他还致力于一些工程技术上的研究。就像他的前辈大师布鲁内莱斯基一样,他开始研究分析数学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艺术、技术、科学能够产生一种联系,他们都坚信可以借由数学来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奥秘。

  在1492年时,洛伦佐逝世,此时的达芬奇已经40岁,1497年可以说是文艺复兴史上的一个极大的转折点。在洛伦佐死后,圣多明我教派的一个极端教士——萨沃纳罗拉发起了“焚烧虚荣的篝火”运动,开始破坏一切文艺复兴洛伦佐时代的成果。波提切利等人都将自己的画作丢进了火堆当中。但是美第奇家族很快又夺回了佛罗伦萨的统治权。动荡之后的佛罗伦萨又重新开始发展,达芬奇便在1500年左右回到了他曾经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并接受了商人乔康达的委托,开始绘制《蒙娜丽莎》。

  叁·一次肖像画的革命

  文艺复兴以来,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时代都充满了一种呼声,从神性走向人性,从早期文艺复兴中的大师乔托再到达芬奇,绘画似乎要走向另一个高峰。而《蒙娜丽莎》成为了开创这座高峰的标志。

  为女性绘制肖像,西方自古便有之,在中世纪的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绘制女性侧面肖像画十分流行。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图片一样,画作中对女性侧面的面部特征进行了一个细微的描绘。这样的侧面肖像主要着眼于华美的首饰、珠宝以及精美的服饰、头饰。

  这样的肖像画主要在婚前相亲时所用,更多的是体现画中女性的尊贵与优渥的条件。而对于研究珠宝的人来说,这样的作品可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是肖像绘画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这次革命打破了之前的侧面构图法,他用了3/4面构图法,这样的画面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我们无论站在画作的哪一个方向,都会发现画中人物一直注视着你。达芬奇开创了一种新的理念,3/4面的构图会让观者与画中人产生一种交流。绘画走到今天的核心思想也是希望画与人之间能够产生一种交流。

  而我们看到画面中所倾泻在面部上的光影效果,则是用多层清漆的油料层涂法以及透明色层造成的特殊效果。透明色层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在中世纪时期就已经盛行的绘画技法。底色上的反复上色以及亮度对比以后形成的非常奇妙的颜色变化。这样的技法在后来也被一些艺术家所沿用,像鲁本斯、提香、杰里科等画家他们都喜欢用这样的方法。而且这样的技法也常常被用于瓷瓶油画上。这样的画面形式和技法的运用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无论是光线,还是其他的形式都给人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再加之蒙娜丽莎似笑非笑的微笑,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害怕的错觉。

  现在我们来看看她的微笑神秘在何处?有人形容蒙娜丽莎脸上带着的是甜蜜的爱怜的微笑,光彩照人。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神秘的微笑是怎样形成的。达芬奇在这里革命性的创造了三种绘画技法。

  第一种技法是晕染法。其效果有点类似于中国水墨画中自然晕染的效果。第二种技法为明暗对比法,对巴洛克艺术熟悉的人应该会非常熟悉这样的技法。第三种技法则是空气透视法。

  我们从这幅绘画的局部来感受下这三种方法的运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蒙娜丽莎的手的部分。有很多学者都在讨论这幅绘画是不是一幅完整的画作。从这位夫人的手所摆放的位置可以看出,她像是坐在一个有立柱的回廊里或是木椅上,而回廊或是木椅未完全显示的部分仿佛是被裁减过一般。

  在达芬奇运用这样的技法来绘制这幅作品之时,我们也可以来看看同时代的画家是怎样绘制他们的画作的。

  这幅绘画出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北方画派画家凡·艾克之手,我们可以看到这幅绘画中对人与物的描绘极为精细。而这样精致与细腻的描绘是《蒙娜丽莎》无可比拟的。我们再看看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位大师曼特尼亚的画作。

  他的画作又一种壮丽而动人的威慑感,在透视的运用上他有着高超的技法,但是他所刻画的人物却缺乏感情和内心的描述。

  现在我们所看到这幅绘画是达芬奇的师兄波提切利的画作。线条优美以及对人物灵动的描绘也是让许多人无法企及的。

  但是以上这些绘画无论总总好,都缺乏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而这也是达芬奇在绘制这幅绘画时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他想传达出画中人物真实而可信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可触动观者的内心,并激起对她的回应。所以达芬奇不希望蒙娜丽莎被刻画得凝固而呆板,他需要打破当时对人物刻画的局限,让人物看起来更加鲜活,最终他也找到了他所要的方法——晕染法(也叫渐隐法)。

  从她面部的局部图来看,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明显的面部的轮廓线的存在。同时达芬奇也沿用了马萨乔的明暗对比法,让光线变得更为精致,似乎对于影藏人物内心更具效果。达芬奇不但观察到了那些可见事物对绘画效果上的影响,同时他也感知到不可见的事物的影响——空气所带来的影响。即光在空气中的折射,以及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变化对绘画所带来的影响。背景中对空气透视法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朦胧的程度取决于空气对视觉的阻隔和观看时的距离。在远近不同的地方观看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画作色彩深浅也在变化。这些绘画技法都使得《蒙娜丽莎》传递出了与其他绘画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表情的表现主要来自于人面部中嘴角与眼角的变化。而画中蒙娜丽莎的面部的表情被隐藏起来,我们无法知道画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当我们凝视她时,她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而这一切我们又不得而知,给人一种无限神秘之感。

  达芬奇对流体做过大量的研究,他知道液体颜料在表面凝固以前所形成的特殊的效果。并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了他的绘画中。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画中便用到了这样的效果。

  从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画中还可以看出左右两边的风景并不对称。梦幻般的风景深邃而悠远,蒙娜丽莎右手边的风景比地平线略低,而她左手边的石桥与流水与观者似乎处于同一水平线。因此对比可以看出,她左手边的视点是明显高于她右手边的。当我们左右移动视线的时候会仿佛觉得人物在这两种高低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动感。当我们仔细去凝视她的时候甚至会感到一种诡异而害怕。这种方法并不是西方画家所常用的画法,却有点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因此有些人认为达芬奇是见过中国的山水画的,但是这个观点却只是揣测,并不得而知。

  《蒙娜丽莎》的诞生让多少艺术家为之惊叹,多少观者愿意一睹他的魅力,也为多少小说家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如果说空气透视法让画面会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那么蒙娜丽莎的似动非动的表情似乎也在呼应这种技法。这又仿佛传达着她的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一种通过时间、空间维度与观者的对话,这一切都是达芬奇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一种新形式下的思考。

  《蒙娜丽莎》在西方绘画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所开创的新的技法也广泛运用到以后的绘画中。如之后的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大师就更加着重于对明暗对比法的深入探索。

  肆·蒙娜丽莎

  瓦萨里在他的传记中不无感动的写下了对《蒙娜丽莎》的赞美之词:“任何想要一探艺术究竟的人都可以去看看她,她所有的微妙的细节都被表现得真实而富有生命力,她的双眸明亮而温润,梳向两边的头发仿若从皮肤里生出,唇与脸颊的组成自然而和谐,移动目光往下看会发现咽喉的部位开始凹陷,仿佛看到了跳动的脉搏,这就是艺术创造生命的奇迹。”这让《蒙娜丽莎》名声大噪,许多人都争相去看这幅画作,然而并不如众人所愿,1516年时,暮年的达芬奇带着《蒙娜丽莎》来到了法国。在这里他度过了晚年最平静的三年。当时的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将达芬奇招入到宫廷中,并且对这位大师膜拜有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就是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

  他是一位对文艺复兴的狂热追慕着,他借助大师的最后的余光照亮了法国文艺复兴艺术的开端。

  他号令修建了著名的枫丹白露宫,而枫丹白露画派也在此间蕴育而生。

  佛朗索瓦一世从小便受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教育,所以他向来对文艺复兴都十分热衷和推崇。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幅藏于法国的绘画,它所描绘的是达芬奇在佛朗索瓦一世国王怀中逝世的场景。而随着达芬奇的逝世,《蒙娜丽莎》便一直留在了法国。但并非到了法国之后《蒙娜丽莎》就被受到了重视。它先是被藏在枫丹白露宫之中,直到1695年的时候被转移到了凡尔赛宫,但是在随后的50年间,却一直无人问津。1750年它才又慢慢走入人们视野,要到了1797年时,画家弗拉格纳尔才把它带回了卢浮宫。1800年拿破仑将其挂在了自己的卧室。1804年《蒙娜丽莎》又重新回到了卢浮宫。直到之后卢浮宫对公众开放,才让这幅精品展示在大众面前。因瓦萨里时期便已闻名于世,所以今天卢浮宫在展出《蒙娜丽莎》时,专门为其开辟了一个展厅以供前来的观者瞻观。

  伍·关于名作之后

1911年《蒙娜丽莎》的失窃对于当时的法国人来说是一场噩梦。有趣的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竟是毕加索,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毕加索年轻时的照片。

  因为他年轻时曾经雇佣过人去卢浮宫偷艺术品。但是最终发现是被意大利的一位狂热的爱国分子所盗走,他希望将大师之作迎回自己的国家。而《蒙娜丽莎》最终还是回到了卢浮宫。这一次事件却使得这幅画作更加广为人知,因为各种传闻的传播使得这幅绘画的名声在世界上流传开来。

  《蒙娜丽莎》自诞生之日起便有许多著名大师效仿,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幅素描,它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

  这幅绘画便是他效仿蒙娜丽莎的原型所绘制出的一幅草图。而他所绘制的另一幅被称作“男版的蒙娜丽莎”的画作如今在卢浮宫中也能够看到。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男人无论从身体形态,坐姿还是构图上都与蒙娜丽莎如出一辙。

  《蒙娜丽莎》也影响到了20世纪的绘画大师。这一幅画作便是20世纪的艺术家达利的作品。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幅作品仍然藏于卢浮宫,它被人们称为“第二位蒙娜丽莎”,这幅画由著名的风景画家柯罗所作,也是通过模仿《蒙娜丽莎》而来。

西方的艺术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的性质,艺术的表达不是一种技法上的单纯表现,对数学法则的运用是西方艺术中一重要特点。西方的绘画或是建筑中所呈现的美感都来自于宇宙中的某一种法则,希腊人找到了黄金比例的法则,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黄金比例法则在希腊神庙建造时的运用的。

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神庙,在希腊,黄金比例都融入其中。甚至有的学者也会在其他的画作中去寻找这样的比例。

所以我们可以看的螺旋线是对黄金比例划分的完美诠释。

而中世纪的神学家却是利用哥特式教堂来解释神的世界与世俗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关联完美地体现在哥特式教堂的立面上。这样的设计也都是通过数学法则来表现的。

  而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也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法则和完美的比例来解释这个世界。在达芬奇的几幅著名的肖像画中便可找到这样的解释。他既融合了希腊以及中世纪时期数学在艺术中的运用法则,同时也融入了他所在的时代新探索的法则——“斐波拉契数列”。他用这样的数列去寻找宇宙中的真实存在。

  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是希望通过数学去寻找真实的世界。对历史反思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感官世界的解释,而感官世界的解释仅仅只是一种臆想,我们需要超脱于这种臆想,去建构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的表达。柏拉图认为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有一种永恒的真理存在——“第二世界的存在”。柏拉图思想中有一个总要的图像存在,这个图像被数学几何化,以此来帮助人们找到心灵中真正意义上的美。柏拉图的这种数学思想对西方的科学和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几何是建构完美世界的基础法则,任何的艺术形式都与之相关,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它的了解去认识一幅绘画。

  直到今天《蒙娜丽莎》可称得上是一件家喻户晓的杰作。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以上所讲的脉络:一开始先讨论了乔康达夫人是怎样一个人,达芬奇为什么会为她画这样一幅画,再谈到文艺复兴到来之前的中世纪人们内心被神学所束缚的状态。之后又因圣方济各教派的诞生,第二基督的产生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世界新的认知。又到达芬奇开创了新的绘画技法绘制出了《蒙娜丽莎》,以及《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也希望大家以后再看到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时,从大的时代背景着眼,从横向与纵向的空间着眼,去解读它的内涵。

  话题直播内容回看方式

直接跳转至“卢浮会艺术小课堂”直播间。

再点击进入此次话题:“003:蒙娜丽莎”。

后续东西方艺术相关话题持续准备中,

敬请期待。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何子華

TzeHwa HO

从嘉陵江畔、多摩川边,走到了塞纳河旁,

游于建筑设计、古建筑研究与古典园林之中。

穿行于东京大学,来回于卢浮宫,

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优美与高雅并未离你太远。

阅读
分享